人物小传——阿云嘎

人物小传——阿云嘎

1989年,阿云嘎生在腾格尔的那片草原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苏米图村。他没料到,等待他的不仅仅是辽阔的草原,更是草原上的风雨雷电。
的确,阿云嘎的幼少年时期充满了苦难。三岁丧父,六岁丧母,长大后回忆起双亲,他们却变成了印象中像马头琴一样的老物件,缺了几分实感,又像苍茫的蒙古长调,情意绵长却不溢言表。十三岁时,他被家人送进艺校学舞。像《霸王别姬》另一版本,师兄令他压腿的声音像噩耗一般,这个父母走后变得沉默寡言的“怪孩子”,在舞蹈室重新学会哭喊。很多年后,当老同学想起他,还会提到他那双露脚趾的破舞鞋。 阿云嘎说:“人啊,总要有新伤口,才能忘记旧伤口。"对此,他的同乡腾格尔说:“我想,阿云嘎的内心是魁梧的。”
过了仅仅一年,阿云嘎便考入内蒙古军区政治文工团,接着成为北部草原兵团三团宣传队队长,十六岁便拿到了令人趋之若鹜的“铁饭碗”。但是,草原上的鹰,生来就是为了追风逐日。在文工团的日子,他遇到了那个金光闪闪的北京,一只形影相吊的孤鹰似乎看到了更辽阔的苍穹。故2005年,阿云嘎决定进京求学。
不料,他心中的新天地将他这只草原之鹰的傲气全部撕碎。他带着大哥借来的500块出发,从牧区到首都,车行到站,口袋里只剩下100多块。为了谋生,阿云嘎只好蜗居在一间潮湿的地下室,房租在三年时间里从180块涨到300块。房间很小,他很高,从房间这头走到那头只有八步半。由于这段艰辛岁月的经历,十年之后,他把这段破破烂烂的旧时光写进歌里——“八步半的房间,哪有明天。”


16岁,他成了北漂,从模仿着老乡杨坤去后海唱歌,到腾格里塔拉饭店表演舞台剧《鄂尔多斯婚礼》,从中午跳到晚上,从日出唱到日落,又在打烊之后摸索着自学钢琴。彼时,即使积劳成疾,在舞台上摔成腰椎三度脱垂,他依然觉得只要有地住,有饭吃,有演出,人生就还有希望。正如马东说的那样,心里充满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幸运终于眷顾了他,派来了他的伯乐。四年后,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张旭在一次餐叙中遇到了阿云嘎,经朋友介绍,他有机会献唱蒙古民谣《母亲》,以表敬意。曲终,张旭回过神来,对阿云嘎说:“下个月你来报考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表演专业吧。我想见到你。”那一年,北京舞蹈学院2009级音乐剧专业录取名单上,第一名的位置赫然写着一个蒙古族名字——阿云嘎。那一年,他在人人网上写下:梦想成真的感觉真好。接着便是他漫长而充实的自我提升,2018年秋天,湖南卫视《声入人心》节目组成了他更上一层楼的垫脚石。
拥有了俯瞰草原的成功高度,阿云嘎并未忘记还在草原上的同胞。他帮同乡孩子们一个一个征集愿望,带他们坐飞机、到北京看天安门、去八达岭登长城、给他们备齐最新的文具……他说:“我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给予蒙古族的孩子们一些孩子们的愿望一个一个实现,除了一个叫做阿迪雅的孩子,他的愿望是“再次见到妈妈”。阿云嘎用自己的努力所得,帮助同在草原生长的孩子,因为他说,“我的根,在草原。”

从举目无双亲,一步步摸爬滚打,到如今的万众瞩目,阿云嘎印证了顾城那句话,"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如今,那个"只身打马过草原"的少年已经长成了太阳,不知是否有人为他披上一条象征苍穹的蓝色哈达这只草原雄鹰能够飞向更加辽阔的苍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