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拔剑为将军,后半生提笔做文臣的辛弃疾

引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前半生拔剑为将军,后半生提笔做文臣的辛弃疾

被磨成诗人的辛弃疾

辛弃疾出生在被金朝占领的山东,当老师和同学都在金朝为官时,自己却立志要恢复大宋汉人的河山。前半生在金朝统治区起兵征战,后半生回归南宋为官赋诗,虽有恢复北方的志向和才能,却无能帮助他实现抱负的伯乐,最终只能做一个文臣,一个词人。

在抗金战斗中成长的将军辛弃疾

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宋史 辛弃疾传

辛弃疾的抗金道路是从一次占卜中开始,占卜只是借口,抗金的决心,恢复中原的志向才是辛弃疾选择抗金的真正理由。

辛弃疾年少时与同学党怀英共同在亳州刘瞻诗人门下学习,学业有成后,他俩以占卜决定自己以后的道路,党怀英抽中坎卦,留在了北方参加了金朝的科举,而辛弃疾抽到离卦,便毅然决然的去南宋。这一次的分离,让这两个历史名人进入到了不同的史书中,党怀英留名《金史》,而辛弃疾名垂《宋史》。

准备去南宋的辛弃疾得到了金主完颜亮去世的消息后,感觉金朝即将大乱,去南朝为官再回来打金贼,不如直接招兵买马。就这样,在亲友的支持下,辛弃疾很快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并投入了当时山东最大的抗金队伍耿京的麾下。

前半生拔剑为将军,后半生提笔做文臣的辛弃疾

辛弃疾挑灯看剑


与他一起投入耿京队伍的还有被辛弃疾劝说从金朝叛逃回来的僧人义端,本以为义端是真心叛逃金朝,没曾想义端却是金朝派来的奸细,趁耿京大营防控疏松,偷走了耿京的抗金大印。耿京十分愤怒,要斩了辛弃疾。辛弃疾也不找理由推辞,只求宽限三日将功赎罪,就这样辛弃疾单人单马提剑追杀义端。果不其然,三天内辛弃疾追上了正在返还金朝的义端,二话不说将义端的头看了下来,带着义端的头颅和抗金大印回到了耿京的大营,耿京从此对书生一般的辛弃疾倍加信任。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宋史》

在抗金事业有成之后,耿京派辛弃疾前往南宋朝廷,请求归顺。辛弃疾奉命前往,并受到了皇帝的接见。没想到就在被皇帝接见的时候,耿京在海州被手下叛将张安国、邵进杀了。辛弃疾回到海州后,感觉自己奉耿京之名进京,现在回来却无人能够复命,于是召集原有部下,挑选出五十精英,连夜前往金朝大营去抓叛徒,为耿京报仇。

前半生拔剑为将军,后半生提笔做文臣的辛弃疾

辛弃疾带兵冲进金兵大营 图片来自网络


就这样,辛弃疾带着五十人马,连夜突袭金兵大营,杀进金兵大营时张安国竟然在与金兵将领一起喝酒,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辛弃疾掠走张安国,安然而去,将叛将张安国送至南宋朝廷,最后斩首示众,而当时的辛弃疾才23岁。

辛弃疾在追杀和尚义端的过程中,一战成名,成为了抗金义士中的明星人物。而带领五十人马冲击金兵大营,掠走活人,平安归来,让辛弃疾在南宋声名鹊起,谁都知道这将是岳飞一般的人物,南宋将要出现一名无比优秀的将军。

当辛弃疾自己,以及当时世人都以为这是他抗金道路的开始,没想到这却成了辛弃疾最后的沙场经历

后半生为文官遍察民间疾苦

刚刚经历靖康之耻的宋高宗并没有想象中有那么强烈的抗金倾向,面对辛弃疾这么一个激进的抗金新秀,宋高宗只能将他外派到地方为官,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辛弃疾虽然不能上前线直接抗击金贼,但在地方治理上往往能有所成,到一地造福一方。

乾道六年(1170),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在滁州,他看到当地武库松弛,城邑凋敝,百姓困苦流离。于是就向朝廷奏请减免赋税,招流民训练成民兵,是当地居民能够休养生息。

前半生拔剑为将军,后半生提笔做文臣的辛弃疾

叶衡(1122年—1183年),字梦锡


因为政绩出众升官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被当时的江东留守叶衡器重,叶衡后来出任宰相,大力向皇帝推荐辛弃疾,说其有大才略。升官做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在江西因为平定当时的赖文政叛乱,升官为湖北转运副使,后来改为湖南转运副使。

在湖南辛弃疾平定了当地的农民起义,并总结了这几年各地为官的经验,向朝廷上书,陈述这几年各地叛乱的原因。

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划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 ...

辛弃疾虽然在奏表中详细陈述了民乱的根本原因,以及应对策略,但并没有受到当局的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只是嘉奖他。

辛弃疾不仅对民间政务有深刻认识,对当时军队弊端也很有见解,当时湖南连接两广,时常有蛮夷叛乱。辛弃疾就上表说不是因为蛮夷风俗彪悍,而是因为当地武备空虚。直接向朝廷陈述当时的军政弊端,兵甲松懈,吃空饷,逃兵,兵不识将,将不练兵的问题。请求朝廷另外建立一支新的军队,直接受朝廷枢密院管理,取名飞虎军。

得到可以筹备飞虎军的命令后,辛弃疾再次展现其调度筹备能力,迅速筹钱招兵买马,建立营垒。而这些动作,在当时主和派的眼中尤为刺眼,所以向朝廷进谗言,皇帝下金牌令其停止。辛弃疾收到金牌后,不仅没有从命,反而藏起金牌,命令属下加快筹建。

前半生拔剑为将军,后半生提笔做文臣的辛弃疾

辛弃疾组建飞虎军成为了后来的抗金主力


当时正是秋雨连绵的时节,因为没有足够的瓦片建立营房,手下便向辛弃疾诉苦。辛弃疾说不用愁,问清了是差了二十万片瓦,就让手下将官衙的厢房,神祠上的瓦片,以及向居民每家借瓦片两块,就这样一天就凑齐了。建成飞虎军后,辛弃疾才将皇帝的命令亮出来,并向皇帝说明了建造经过以及成果,皇帝大悦,并未责罚辛弃疾违命之过。没曾想飞虎军竟然成为了后来抗击金兵的主要力量。

在江西为官,碰到当地饥荒,筹钱买粮,抑制当地物价,让当地百姓得以保命,相邻地方官府没有能力赈灾,向其借粮,下属不愿,但辛弃疾说都是朝廷百姓,就将粮食分出了十分之三出去。

在福建为官,看到当地人多地少,一旦出现天灾就容易造成粮荒,就筹备了“备安库”,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储备粮,粮食少了,贵了就放出来平定物价,便宜就收购储藏。同时看到当地武备缺乏,也想筹钱整顿武备,结果被言官弹劾,就请辞归乡。

从辛弃疾半生的为官生涯中可以看到他的政治才能,每到一地总能体察当地百姓之苦,找到根源,解决当地的困难,无论是民政还是军政,都能有条不紊的完美解决。

最后


前半生拔剑为将军,后半生提笔做文臣的辛弃疾

文武全才的辛弃疾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句话用在辛弃疾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辛弃疾的一生完美呈现了这种才能,前半生戎马,能单剑追义端,取其首级,能率五十人冲杀敌军阵营,如入无人之境,凯旋而归。后半生能够遍察民间疾苦,解百姓一时之忧,纵使不能实现其北伐恢复中原的抱负,也能安心治理一方百姓,不做无谓的空谈。

所以说辛弃疾前半生拔剑为将军,后半生提笔做文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