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你有沒有被要求過完成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2020年初揭曉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電影《1917》斬獲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混音三項大獎,以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7項提名。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1917》海報

《1917》由導演薩姆·門德斯執導,他曾憑藉處女作《美國麗人》獲得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還執導過007系列的《007:大破天幕殺機》(2012)、《007:幽靈黨》(2015)等影片。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

故事發生在一戰期間,兩個年輕英國士兵小布(布雷克,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和小德(斯科菲爾德,由喬治·麥凱飾)受到指派,被要求完成一個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斯科菲爾德和布雷克

整部電影“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人感覺沉浸其中,帶來的緊張感不言而喻,彷彿跟兩個士兵一同在泥濘和屍體中匍匐,一同在槍林彈雨中穿梭,一同在草地湍流中激盪,每一場戰爭都是遊走在生死邊緣的極限體驗。當“不可能實現的任務”終於以慘重的代價完成時,不禁讓人感嘆,英雄往往默默無聞,但忠誠終會為其發聲。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1917》海報

命運的轉折總是在一個極其普通的日子出現

1917年春,一戰時期,一個陰鬱的午後,部隊在進行修整。

兩個年輕的士兵小布和小德臉上還寫著午後的疲倦和無所事事。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平常的一天

“你們兩個來一趟。”

他們還以為長官安排他們可以回家了,沒想到命運就在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日子裡出現轉折。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長官下達命令

當時德軍撤退到興登堡防線,英軍在與德軍長期的僵局後,意圖尋找機會消滅對手,周密計劃進攻興登堡防線。

在最後關頭才發現,那裡設置了地雷和狙擊手作為陷阱,指揮中樞必須儘快通知前線將領,避免誤入德軍的圈套。

他們接到的“不可能實現的任務”就是奉命去前線傳達命令,與時間賽跑,冒險進入敵區要求停止襲擊德軍。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出發

此舉不僅僅是能夠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而且還有身在軍中的小布的哥哥。

任務的目標非常簡單——送信,執行過程卻異常艱鉅——要穿過敵區。

他們沒有理由拒絕,也沒有機會猶豫,甚至沒有時間準備。

當命運如此安排,自己如何掌控命運?

當沒有選擇的時候,自己和任務就是命運本身

當小布與小德爬出深深的壕溝的那一刻,倒計時的秒錶似乎已經開始啟動。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躲避敵軍的飛機

兩個年輕人甚至都沒有坐下來分析推演,也沒有做任何等待,就跑了起來。

小德認為應該等天黑在行動,小布則認為,自己的哥哥等不得。

兩個年輕人都知道,任務的危險性,甚至可能有去無回。

支撐他們的,是作為一名軍人的理想信念,是為了自身安危的人類本能,是為了親情奮不顧身的勇敢。

他們沒有免死金牌,也沒有通行綠卡,只有自己的一身軍裝和一杆長槍。

巨大的彈坑,腐爛的屍體,掩體裡被老鼠觸發機關引爆的炸彈,都成為他們前進的關卡,通關則勝,失敗則亡。

當沒有退路的時候,完成任務則成為活下去的唯一救星;忠誠堅定則成為取得勝利的基本信念。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穿過敵佔區

一場大悲劇中的小人物,成,則註定是默默無聞的英雄;敗,則幻化成無人知曉的勳章。

失去同伴,面對敵人哪能心軟,英雄誰願孑然前行

小布沒能見到明天的太陽,也沒能見到他的哥哥。

敵軍飛機被擊落,飛行員被兩人救出。小德要掏槍給他個痛快,小布卻說,不不,他需要水。

小德看出了小德的憐憫之心,卻沒忍心制止,反身去找水的功夫,一聲慘叫,飛行員上演了農夫和蛇的故事,小布被刺身亡,含恨離世。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布雷克犧牲

命運容不得你一點猶豫,戰爭也沒有“再來一局”的選項。

小布應該首先忠誠于軍隊,忠誠於使命,怎能對敵人心慈手軟。

小德面對失去同伴的痛苦,沒有選擇逃避,牢記使命,繼續出發。他孑然一身,搭便車,爬斷橋,鬥狙擊手,穿過槍林彈雨,不戀戰,不拖沓,一心為了傳遞信息的任務奮勇向前。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尋找前線指揮部

千辛萬苦到達前線,他還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指揮部,說服指揮官停止進攻,終於完成任務,拯救了1600人的生命。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阻止指揮官發動進攻

最後,小德還找到了小布的哥哥,讓悲傷的故事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告訴布雷克哥哥實情

忠誠終將為英雄發聲

《觀察家報》評論:《1917》發生的故事雖然跟現今世界關聯不大,但這不妨礙其成為《拯救大兵瑞恩》以來最佳的戰爭片。

如果把戰爭理解的更廣義一些,那麼這個故事的現實意義還是很大的。

阿爾伯特·哈伯德在《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書中說:

這是一個張揚人性和私人權利的時代,不要服從、謀求自我實現天經地義。然而,遺憾的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個性解放、自我實現與主動性、敬業、忠誠決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電影《1917》:年輕人冒死拯救1600人,最值得深思的是忠誠

《把信送給加西亞》

如今,很多人以玩世不恭的姿態對待職責,以為默默付出太傻了,對單位報以嘲諷,頻繁跳槽,偷懶懈怠,吊兒郎當,而他們自己則空耗了年華。

他們最大的愚蠢就是不懂人類社會的最基本行為法則——互惠的交換:投入才有回報;忠誠才有信任;主動才有創新。

儘管英雄往往默默無聞,但就像兩位年輕的士兵,忠誠帶來信任,終將被委以重任,獲得夢寐以求的廣闊舞臺。



海石,泛情感領域作者。理工男,MBA,世界五百強央企4年記者、5年HR。@海石說聚焦「職場心理」、「成長勵志」和「管理思維」。歡迎關注 ,我們一起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