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牌坊是一個地方經濟文化發達的一種標誌。“坊之多而知風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與巷俱以多為貴,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貴。”據乾隆《潮州府志》、乾隆《嘉應州志》、民國《潮州志·古蹟志·坊表》等記載,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長僅1.6公里的繁華太平路上,就有43座牌坊依次毗鱗,平均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若以太平路兩旁街巷所立的牌坊計算在內,則有62座之多。其數量之多,分佈之密,為全國絕無僅有的石坊林、牌坊街。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每一個牌坊都能揭示一段塵封的歷史,都是後人瀏覽鉤沉的佐證。然而歷經社會的動盪和變革,到了1950年太平路只存下19座。剩下的牌坊由於經歷長時間的風吹雨打,況且歷史變革原因,終於導致餘下牌坊群的毀滅。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2006年,潮州市委、市政府廣泛徵集古牌坊影像、歷史文獻資料,以及遺存構件,歷時3年,總投資約1.4億元,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復,修復後的潮州牌坊街全長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東門街206米),古牌坊23座,並用霓虹燈鉤勒裝飾牌坊外形,對其圖案花紋進行重新描繪。白天,牌坊氣宇軒昂,肅穆莊嚴;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裝飾的霓紅燈流光逸彩,璀燦奪目,就像潮州的一座城雕,巍然屹立在古城中心。且外接廣濟樓、廣濟橋、韓文公祠、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內連開元寺、己略黃公祠、許駙馬府等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古城區內的歷史文化街區義興甲巷等形成一個風格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旅遊中心區,保護和展示潮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2010年,潮州牌坊街成為“潮州新八景”之“坊街亭韻”。

茲將二十三座重建牌坊簡介如下: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一、四進士坊

在牌坊街四進士亭巷口南側,坊字兩面同。明嘉靖年間為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潮州府同榜進士蕭與成、陳大器、薛侃、蘇信而建。蕭與成,潮陽人。授翰林院修撰;陳大器,潮陽人。河南道御史;薛侃,潮安庵埠人。號中離先生,授行人司司正,入王陽明門下,倡陽明學說,推動了閩粵王門學派的形成;蘇信,饒平人。授陝西道御史。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二、文宗方伯坊

在牌坊街軍廳巷口南側,南鐫“皇命三錫”。為明福建左布政使黃琮而建。黃琮,號玉田,饒平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歷官至雲南督學,福建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明代稱提學為文宗;“方伯”,明清時作為布政使的尊稱。“皇命”,皇帝的命令。“錫”,通“賜”,賜予。黃琮其祖允德、父夙興因其得贈布政使。原坊建於明崇禎初年。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三、狀元坊

在牌坊街狀元亭巷口北側,坊字兩面同。為明嘉靖壬辰科狀元林大欽而建。林大欽,字敬夫,自號東莆子,潮安金石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二十一歲狀元及第。為粵東地區唯一文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此坊中的定坊通貫明、次間,與其它牌坊不同,表示狀元為國家棟梁之意。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四、聖朝使相坊

在牌坊街英聚巷口北側,北鐫“覃恩三錫”。為清進士、太子太保、直隸總督鄭大進而建。鄭大進,揭陽梅崗都人。清乾隆元年(1736)進士,由知縣官至直隸總督,授太子少傅。卒於任上。賜祭賜葬,御製墓碑,欽賜祭文,賜諡勤恪,極盡哀榮。“聖朝”:封建時代尊稱本朝;“使相”:清代以稱呼兼大學士的總督。“覃恩”:舊時多用以稱帝王對臣民的封賞、赫免等。坊字是說鄭大進是本朝的達官顯宦,而其自曾祖始也因此得贈三代大夫。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五、理學儒宗坊

在牌坊街羊玉巷口北側,北鐫“銓曹冰鑑”。為明吏部郎中唐伯元而建。唐伯元,字仁卿,號曙臺,澄海蘇灣都人。明萬曆二年(1574)進士。歷任禮部主事,吏部文選司員外郎、郎中。唐伯元是理學名家,用“理學儒宗”來表彰這位“嶺海士大夫儀表”在儒道方面的貢獻。吏部文選司別稱“銓曹”。“銓曹冰鑑”意指他在吏部任職時,能恪盡職守,不謀私利,品格如冰清玉潔,銓選能明察秋毫。此坊俗稱“四獅亭”,因兩根中柱前後各柱一隻坐獅,立於正面,藉此加強基座的重量,降低建築物重心,使整座石坊在結構上安穩牢固,這在潮州牌坊中是絕無僅有的。又曾與清初潮州總兵劉進忠反清有一段故事,並衍生了一條歇後語:四獅亭石獅——獨耳。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六、柱史坊

在牌坊街柳衙巷口,坊字兩面同。為明御史許洪宥建。許洪宥,字舜仁,潮安龍湖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舉人。授廣西臨桂縣教諭,徵為南京山東道御史。在任敢於直言,不避權要。“柱史”:柱下史的省稱。周秦的官名,即漢以後的御史。因其常立殿柱之下,故名。後以為御史的代稱。原坊建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七、三世尚書坊

在牌坊街分司巷口,南鐫“四朝大老”。為明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及贈太常卿祖林瓚、父林喬樌建。

林熙春,潮安庵埠人。明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官至大理寺卿、戶部左侍郎。卒贈三代尚書。其立朝大節,《明史》有記載。“四朝”,指林熙春歷官於明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個皇帝。“大老”,對資深望重的大官之稱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八、宗伯學士坊

在牌坊街載陽巷口,北鐫“三世宮端”。為明南京禮部尚書黃錦建。黃錦,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任禮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南京禮部尚書。南明隆武時,任禮部尚書,加封太子太保。“宗伯”,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廟祭祀等事,即後世禮部之職。因亦稱禮部尚書為宗伯。“學士”,指翰林院學士。“宮端”,官名太子詹事的別稱。黃錦祖允德、父夙盛因其而受朝廷誥贈詹事府詹事(三品)、侍讀學士之銜。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九、盛世元凱坊

在牌坊街湯平路口南側,南鐫“戊辰八賢”。為明崇禎元年(1628)戊辰科潮州府同榜進士辜朝薦、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應龍、楊任斯、陳所獻而建。辜朝薦,潮安金石人;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揭陽人;李士淳,梅縣人;梁應龍、楊任斯,饒平人;陳所獻,普寧人,落籍潮安庵埠。被後世尊稱為“潮州後八賢”。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十、少司馬坊

在牌坊街東門街口南側,北鐫“大總制”。為明兵部侍郎、三邊總制翁萬達而建。翁萬達,字仁夫、號東涯,揭陽鮀江都舉登村(今屬汕頭市金平區)人。明嘉靖五年(1526)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大、偏、保軍務,升兵部尚書。《明史》稱其“嘉靖中,邊臣行事適機宜,建言中肯窾者,萬達稱首。”司馬,《周禮》六官之一有夏官司馬,掌軍事、軍需等事。後代以大司馬稱兵部尚書,以少司馬稱兵部侍郎。總制,即總督。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十一、誥敕重封坊

在牌坊街三家巷口北側,南鐫“節鎮三省”。為明封知縣贈知府陳以賁、子梧州知府後升貴州副使陳志頤而建。陳志頤,海陽磷溪人。明萬曆元年(1573)舉人,歷任戶部郎中,廣西慶遠知府、梧州知府,貴州按察司副使。曾奉旨節鎮三省軍政。“誥敕”,誥封、敕封的合稱。明清時皇帝對官員及其親屬授予爵位名號的封典,陳以賁以子志頤而初敕封宣化知縣,繼而誥贈梧州知府。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十二、侍御坊

在牌坊街水平路口北側,坊字兩面同。為明進士、苑馬寺卿成子學而建。成子學,字懷遠,號井居,明海陽龍湖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歷授峽江知縣,兩淮監察御史,累官至苑馬寺卿。師事王陽明,“得良知宗旨。又與吉水羅洪先往復寓書,闡明理學。”侍御:唐代稱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為侍御。後世因沿襲此稱。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十三、兩京科道坊

在牌坊街水平路口南側,北鐫“金榜聯芳”。為明監察御史遷陝西副使鄭安、弟吏科給事中鄭寯而建。鄭安,明正統十二年(1447)解元,景泰五年(1454)進士,授南京河南道御史,遷陝西按察副使。居官二十年,“彈劾不避權要”,兩袖清風。弟鄭寯,明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任吏科給事中。“兩京”,明自永樂以後定都北京,南京為陪都,“兩京”即指京師順天府與南京應天府。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十四、臺省褒封坊

在牌坊街猷巷口南側,南鐫“科甲濟美”。為明戶科郎中李思悅之父、舉人封郎中李一莊,御史李春芳之父、贈御史李大受而建。李春芳,明海陽鸛巢人。進士,南京監察御史,長沙、順德知府。三弟春魁,舉人,浦江知縣。侄一莊,舉人,汀州通判,封郎中。思寅,刑部郎中;思悅,南京戶部郎中;思振,銅陵知縣。“臺省”:漢的尚書檯,三國魏的中書省,都是代表皇帝發佈政令的中樞機關。後因以指政府的中央機構。坊字是說明李大受、李一莊所封贈官職系由中央政府所褒獎封賞的。“科甲”指科舉出身。“濟美”謂在以前的基礎上使美好的東西發揚光大。鸛巢李氏一門直系數代人,均是科舉出身,這在潮州府屬諸縣中絕無僅有,是在地方產生了重要影響的科舉家族。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十五、大理少卿坊

在牌坊街灶巷口南側,南鐫“經略邊務”。為明大理少卿吳一貫而建。吳一貫,字道夫,潮安彩塘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授上高縣知縣,升任浙江道御史,弘治年間巡察浙江、福建、南畿,以骨鯁之臣聞名。晉大理寺右少卿。曾經略邊關,規劃創建八達嶺長城,上安邊策數萬言。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十六、吳楚重鎮坊

在牌坊街甲第巷口南側,南鐫“四世大夫”。為清侍衛、湖北宜昌總兵林炳星建。林炳星,清海陽人。乾隆七年(1742)二甲武進士,授御前三等侍衛,累官至湖北宜昌鎮總兵。曾祖林廷舉、祖林振光、父林錦萬皆因之而先後誥贈武義大夫、武功大夫。“吳楚重鎮”是言林炳星所鎮守的地方,均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帶,地勢險要,物產豐饒,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春秋時吳、楚二國轄境。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十七、賜錦重光坊

在牌坊街大石獅巷口北側,北鐫“貤封疊被”。為清雍正二年甲辰科進士、鞏縣知縣邱軒昂建。邱軒昂,字元澍,號名亭,潮安鳳塘人。清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會試貢士,次年甲辰科補行殿試,賜進士出身。歷任河北深澤縣、河南鞏縣知縣。其父必藩、祖屢年得贈文林郎。坊額題署為原構件。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十八、秋臺坊

在牌坊街磚亭巷口,南鐫“榜眼”。為宋尚書王大寶而建。王大寶,海陽歸湖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試進士第二,是宋代嶺南唯一的榜眼。累官至禮部尚書,賜爵開國男。理學家朱熹稱“其人剛正,忠實有餘”,名列《宋史》。一生堅持抗金主張,反對議和。弟大鼎、大圭、大綱,分授承奉郎、承務郎、東莞令。坊為四柱三間的磚石結構,這在牌坊街石坊林立中獨具一格。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十九、木天人瑞坊

在牌坊街三家巷口南側,北鐫“玉署仙班”。為清一百有三歲、欽賜翰林院侍讀劉起振而建。劉起振,海陽楓溪人。70歲中舉人,清乾隆元年(1736)88歲中進士,欽點翰林庶吉士,不久告老回鄉。103歲跋涉山水赴杭州迎候首次南巡的乾隆皇帝,乾隆予以贈詩書匾賞賜,並欽賜翰林院侍讀。“木天”、“玉署”均為翰林院的別稱。“仙班”借指朝班。“人瑞”,指有德行或年壽特高者。坊額題署為原構件。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二十、大理司平坊

在牌坊街頭亭巷口,北鐫“兩浙都運”。為明大理寺評事鄭崇而建。鄭崇,明海陽鯤江鄉人。永樂十七年(1419)府學歲貢。洪熙元年(1425)典試名列第一,銓選大理司務,轉評事,擢太僕寺丞,升兩浙都運使鹽運同知。任職大理寺,“明察秋毫,剖決確當,牘無留案”;任鹽運同知,“力刷滷政,惠被海民”。坊因位於太平路諸牌坊中最北端,故民間俗稱為“頭亭”。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二十一、七俊坊

在東門街,坊字兩面同。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潮州府同榜進士林光祖、章熙、黃國卿、郭維藩、陳昌言、蘇志仁、成子學而建。林光祖、章熙、郭維藩、蘇志仁、成子學,海陽人。黃國卿、陳昌言,揭陽人。被後世稱為“明代潮州前七賢”。坊額題署為原構件。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二十二、恩光洊錫坊

在東門街上東平路口西側,坊字兩面同。為明封尚書翁玉而建。翁玉,素以“經術著聲”,長子翁萬達自幼由其督導讀書。萬達後登進士,青雲直上,翁玉因而前後四次受朝廷封贈,最後敕封至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資善大夫、兵部尚書。恩光:古代帝王或朝廷給予臣民的恩惠。洊錫:一次又一次賜給。

齊了!牌坊街23座牌坊的故事,都在這裡!

二十三、十相留聲坊

坊原位於市區義安路英聚巷尾北側,於1951年拆卸。2009年重建於牌坊街四目古井西側,北鐫“太山北斗”。為唐代宰相常袞、楊嗣復、李德裕、李宗閔,宋代宰相陳堯佐、趙鼎、吳潛、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傑和唐代潮州刺史韓愈建。唐宋這十位宰相先後來潮州任職,或以政績昭彰,或以忠義勵人。而韓愈於唐元和十四年(819)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到官才八月,於今香火遍瀛州”,贏得潮州江山皆姓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