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业太磨叽,明明40分钟可以做完的作业非要耗三个小时”

“孩子做作业太磨叽,明明40分钟可以做完的作业非要耗三个小时”

一、一年级的孩子,每晚写作业到凌晨?那是因为她“患”了“拖延症”

好友顾菲最近时刻处于暴走边缘,因为她的女儿晓晓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了。每次聚会,她都要跟我抱怨很久。

“晓晓幼儿园一直是爷爷奶奶接送的,我哪知道她早上那么难叫起来,完全一个赖床狂魔。”

“每天光是催她早点出门,就耗尽了我的洪荒之力,我真的分分钟想原地爆炸。”

“其实别的我都能忍,我唯一受不了的是,明明40分钟就可以做完的作业,她硬是能给我耗三个小时,我第二天还要上班的好不好啊,根本陪不住。”

“有时候实在写不完,我还得帮忙写点,要不然老师就得打电话让我去学校,那种经历,真是这辈子都不想再来第二次,太丢人!”

“你说,都说‘拖延症’是21世纪人都有的‘癌症’,晓晓才6岁,难道也有?”

对!拖延症并不是大人专属的病症,小孩子也有。并且,拖延症还极其难缠,如果小时候不治疗彻底,养成了坏习惯,还可能影响一生。

“孩子做作业太磨叽,明明40分钟可以做完的作业非要耗三个小时”

二、拖延症不是病,但却都有诱因

拖延症不是病,拖起来要人命。可是,万事都有诱因,拖延症也不例外。

(一)“恐惧”心理在作怪

美国资深心理学咨询师简·博克在《拖延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拖延的毛病,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症”。

赵佳给四岁的女儿小萌报了芭蕾舞蹈班,一开始孩子十分积极,每次都催着赵佳早早带她过去。可才学了三次,小萌就有点不爱去了,每次都拖拖拉拉的,不到最后一分钟不出门。赵佳大学时辅修过心理学,经过她仔细观察,她发现,原来小萌拖延着不肯去上课,是因为她学动作比较慢,被老师批评了。

像小萌这样的孩子,她们遇事拖延,是因为恐惧失败。她们觉得,事情做完得越早,就要越早接受批评,不如迟一些,还能缓一缓。

(二)事情太多、太大,孩子无从下手

李芳在上了一段时间的育儿网课后,觉得儿子亮亮都5岁了,确实是时候让他学着帮父母做一点家务了。于是,在亮亮又一次将客厅里堆满了玩具和绘本时,李芳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亮亮,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可以帮妈妈把玩具和绘本都收拾起来吗”?亮亮是个懂事的孩子,闻言乖巧地点了点头。可是,半个小时之后,当李芳从书房出来,客厅还是一开始的模样,而亮亮无所适从地坐在沙发上。

事后,李芳才知道,亮亮不是不想整理,只是玩具太多,绘本太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收拾,所以便拖延了下来。事实上,就连我们大人也是如此,遇到太复杂暂时搞不定的事,总是能拖一时是一时。

“孩子做作业太磨叽,明明40分钟可以做完的作业非要耗三个小时”

(三)父母插手过多,孩子有了依赖

著名教育学者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过一个例子,说她的女儿圆圆在小的时候,因为起床晚了,上学快要迟到,便非要妈妈去送她,以便可以在老师跟前替她说说情。但是,尹建莉没有答应,坚持让女儿自己去学校。后来,女儿果然被老师批评,可是,从那以后,圆圆再也没有迟到过。

有时候,当父母对孩子插手过多,孩子会形成强烈的心理依赖,对自己的事情缺乏参与的热情,总想等着家长来解围,于是,他们小小年纪便成了拖延狂魔。

(四)不懂“成就感”的乐处

楼下李奶奶的孙子嘉嘉今年三年级,可他却是我们小区的“红人”。因为,他几乎每天的作业都做不完。而他的班主任正好也住在我们小区,于是,嘉嘉便成了拖延宝宝的代名词。一次我正好碰到他,便多嘴问了一句,嘉嘉没好气地回答我说,“能做完作业有什么了不起的”!

显然,嘉嘉的拖延,并不是他确实做不完,而是他觉得“做完”这件事意义不大。

“孩子做作业太磨叽,明明40分钟可以做完的作业非要耗三个小时”

(五)拖延也可能是“天生”的

上海华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陈默认为,“拖延有可能是天生的,一部分动作慢的孩子可能存在先天性的神经协调缺陷”。

年龄偏大或有多次流产经历的母亲,子宫环境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这会影响到胎儿未来的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及反应能力。再者,身体过于瘦弱、不好好吃饭、睡觉不规律的孩子,也有可能因为精力不足、身体乏力变得拖延。

所以你看,孩子的拖延也可能不是他想拖才拖,而是他有万不得已的原因,只能被迫背起了“拖延症宝宝”的枷锁。

三、掌握五个办法,让你帮助孩子打败“拖延症”

既然拖延症并不单纯是孩子的过错,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打败“拖延症”呢?下面5个办法教给你。

“孩子做作业太磨叽,明明40分钟可以做完的作业非要耗三个小时”

(一)帮孩子列待办事项清单或计划

待办事项清单或计划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捋清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有助于打败“拖延症”。但是,列清单(计划)也有讲究,否则,流于形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举个例子,刘柳的女儿今年三年级,每年的寒暑假作业都要拖到最后几天才能写完。今年暑假,为了让女儿尽早完成作业,她可以给孩子列一个“暑假作业完成计划”。而“计划”,可以这样列:

1.切合实际

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是有考量的,对孩子每天的完成量也有测算,所以,在给孩子列计划时,不能目标太高,要切合实际。

比如,按照暑假45天来算,除去出外游玩日,只有30天可以写作业。那么,主科的语文、数学、英语要怎么合理地分配到每一天,就需要刘柳和女儿一起进行协商探讨。每天的任务量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高。

2.事不过三

列待办事项有一个原则——事不过三,也就是说,一天不要列超过三件事情。孩子的精力有限,如果每天安排的待办事项太多,孩子会无所适从,加重拖延。因为,对拖延症患者来说,每一件未完成的事情,都会对他们的内心造成很大的压力,而这正是有名的“蔡格尼克”效应

所以,刘柳如果想让计划顺利实行,最多每天只能给女儿安排三件待办事项。

3.有奖有罚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计划如果没有奖惩,孩子也就对完成计划没有了热情。所以,对于每天计划完满完成或者计划完成不理想的奖励和惩罚,刘柳也得一开始和孩子讲明。利用奖励吸引孩子打败拖延症,利用惩罚激发孩子的竞争性。

“孩子做作业太磨叽,明明40分钟可以做完的作业非要耗三个小时”

(二)启发孩子的竞争心理

有些孩子拖延,是因为缺乏竞争心理,此时,父母可以这样做:

1.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所在

一般来说,孩子只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拖延,而对自己喜欢的事,则每次都完成得飞快。此时,父母可以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所在,鼓励其发展兴趣,用优点带动缺点的改善。

2.让孩子知道自家没矿,必须得自己努力

我家侄子有一段时间完成作业十分磨叽,每次都是拖到不能拖才完成。我问他缘故,他说,“我们班的刘俊豪就不需要写作业,因为他爸爸是开矿的”。显而易见,小侄子是受了同学的影响,觉得是不是自己也不需要十分努力。

然后,我明确告诉他,我们家条件很差,都是普通工薪阶层,赚的钱只够供他到大学。小侄子听完后,若有所思地发了会呆,然后就乖乖去写作业了,效率还前所未有得好。

3.停下不停为孩子“擦屁股”的手

有些孩子拖延,是因为父母为他们做得太多。早上出门上学,爸爸负责为他整理书包,妈妈负责喂饭,爷爷替他擦鞋,奶奶帮他灌水,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习惯——等,而这一等,就不小心等出了拖延症。所以,要想孩子摆脱拖延症,父母先要学会放手,停下不停为孩子“擦屁股”的手。

“孩子做作业太磨叽,明明40分钟可以做完的作业非要耗三个小时”

(三)巧妙利用“奖励”

这里的“奖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物质奖励,我们前面已经有提到。第二层“成就感”奖励,我先讲个故事。

张肖是保险公司的一名电销,他每天要打很多电话给不同的客户,电话打得越多,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每天早上,当他开工时,他会准备两个盒子,一个盒子里放150个回形针,一个盒子空着。当他打完一个电话后,他就会挪一个回形针到空盒子里。就这样,凭着“回形针”的鼓励,张肖从一个平平无奇的销售一跃成为了业内销售天才。

量化行动成果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催化剂。如果你也可以用类似这样的方法,给予孩子“成就感”奖励,相信孩子会很快拜托拖延症的困扰。

(四)公开承诺

据研究证明,很多人能够把自己的计划贯彻成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计划执行之前写下了实施的公开承诺。

而公开承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人们没有了逃避的借口。

比如,可以让孩子写下一个承诺书,征求他的同意后发在朋友圈或者微博,让舆论来监督孩子。孩子想到有很多人等着他完成任务,拖延的毛病也会大大改善。

“孩子做作业太磨叽,明明40分钟可以做完的作业非要耗三个小时”

(五)了解孩子真实想法,与孩子一起打败拖延症

孩子的所有不良行为,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心理原因。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将孩子一棒子打死,要从挖掘他们的真实想法开始,了解拖延症背后隐藏的秘密,然后帮孩子一起抵抗魔咒。

他们恐惧,我们就帮他们找出恐惧的根源;他们畏难,我们就帮他们早日走在人前;他们依赖,我们就帮他们直立行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得先从打败“拖延症”做起。让我们行动起来,早日收获不懒散、不拖延的高效率宝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