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门”时代,《成化十四年》如何扎下根来?

一直以来,有着庞大受众基础的悬疑探案剧就备受各大平台和创作者们喜爱。经过多年的持续探索,这一领域的作品开发相对成熟,数量大幅增加。然而,有着相对固定故事结构的悬疑探案剧,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为了保持作品的新鲜感,不少剧集从不同维度做出了积极尝试,比如首次将悬疑故事扎根在明朝的《成化十四年》。


在“冷门”时代,《成化十四年》如何扎下根来?


新鲜的“时代”,自带张力的故事背景


这部剧集能在上线之初给受众留下“新鲜”的印象,故事背景功不可没。该剧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成化年间,这一时代在电视剧里较少展现,尤其是在悬疑探案剧里,更是首次出现。


在这部作品里,独特的历史背景不仅带来新鲜的故事基调和那个朝代特有的味道,彼时的时代特征、政治架构和人文风貌,也让故事有了自带张力的发生地,增强了案件的诞生逻辑。


在“冷门”时代,《成化十四年》如何扎下根来?


在《成化十四年》铺开的画卷里,明朝成化年间政权最顶端的成化帝、万贵妃和太后,他们是最亲密的家人,也用各自的关系网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和制约。以他们为首的皇室,几乎是所有悬疑案件的源头。


带有明朝鲜明政治特色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权利机构,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但他们隶属于不同的政治派系,看似关系错综复杂却也能相互制约,比如东厂和西厂,功能相似却水火不容,是帝王维持政治平衡的两大工具;在锦衣卫里,首领万通是万贵妃的弟弟,但备受皇帝重用的锦衣卫总旗隋州却是太后的亲戚,同样实现了权力的制约。


这样的政治架构,不仅让人物之间有了天然的竞合关系和利益驱动,也为悬疑案件的发生提供了绝佳的社会动因。比如,太子伴读被毒杀一案,中毒身亡的男孩出现在侯府世子的凶案现场,看似离奇的案件,抽丝剥茧之后源头却在皇室,原来太子一系的宫人为了伪造出万贵妃毒杀太子的假象,不惜毒杀太子伴读。于是,这个匪夷所思的案件就有了最合理的逻辑。


在“冷门”时代,《成化十四年》如何扎下根来?


还有女真盗马案,表面上是一个赌徒为偿还赌资而监守自盗的案件,随之展开的故事却与彼时的边境政治格局息息相关。原来,随着女真族壮大,朵颜、福余、泰宁组成的朵颜三卫倍感威胁,于是在明朝政府于广宁重开马市的契机,联合诬陷女真族偷马,对野心勃勃的女真族同样感到担忧的边境将领,也推波助澜希望以此来削弱女真势力,让边境局势形成新的制衡格局。


在“冷门”时代,《成化十四年》如何扎下根来?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剧情一直是悬疑探案类作品追求的故事效果,事件是否离奇曲折足够好看,事件背后的推动逻辑是否足够合理,都是决定悬疑剧故事品相的重要维度。落地在视角新颖而政局错综复杂的年代,让这个悬疑探案剧有了更为新鲜的口感和更耐琢磨的嚼劲。但这个新鲜的年代,同样也带给受众陌生感和疏离感,如何规避这种距离感?是该剧不得不解决的又一命题。


熟悉的烟火气,基层公务员的奋斗史


尽管以明朝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为故事背景,但该剧的整体内容却并不冷峻,甚至有些“生活流”,造成这样观感的原因在于该剧的人物设定。


《成化十四年》讲述了顺天府从六品推官唐泛、锦衣卫总旗隋州和西厂总管汪植合作侦破一桩桩奇案的故事。从功能上来看,这三位角色的设定各有价值,隋州是皇帝与太后为了制衡锦衣卫指挥使的“精英”,汪植是皇帝与贵妃为了制约东厂和锦衣卫的宠臣,而唐泛则是明朝基层执法机关顺天府的“公务员”,某种程度上代表明朝的法制。


在“冷门”时代,《成化十四年》如何扎下根来?


看似高大上不接地气的人物设置,实际上他们每一个人都活得烟火气十足。


比如,职场上擅长推理善于从蛛丝马迹里寻找真相的唐泛,职场之外却是一枚妥妥的蠢萌吃货,与当下的宅男宅女们有着如出一辙的爱好。为了满足对食物的“美好”追求,他租住在偏远而廉价的城郊,即便如此,依然入不敷出沦为月光一族。为了糊口,这位基层公务员不得不发展副业——写言情小说。抛开明朝滤镜来看,唐泛的经历和职场奋斗史俨然一部“京城男子图鉴”。


在“冷门”时代,《成化十四年》如何扎下根来?


如果说唐泛的经历是一出草根京城血泪奋斗史,那么隋州的际遇就是一个“官二代”白手起家的职场励志文。业务能力突出且富有正义感的锦衣卫隋州,尽管身为官二代,依然从职场基层做起。在破获侯府长子被杀案后受到封赏,却引发上司的不满和打压,被派遣至外地调查“虐囚案”,陷入困境却无援兵,幸好平时人缘不错有两位挚友前来解救。此后因破获连环杀人案再次被赏时,主动将功劳归功于领导……熟悉的职场文化,让荧屏外的无数职场人感同身受。


在“冷门”时代,《成化十四年》如何扎下根来?


还有典型的政治家汪植,凭借强大的情报收集能力纵横官场所向披靡,成为皇帝制衡朝臣的一柄利器。为了请唐泛帮忙破案,他以唐泛违规写言情小说相挟;追查到女真族盗马一案的真相之后并未宣之于众,反而以此为把柄让朵颜三卫为其所用。“我帮你,你帮我”,这份政治手腕让其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能逆袭翻盘,颇有几分“纸牌屋”里政治人物的观感。


不同的年代却有着相同的人际关系,他们看似身处政治中心,却又自带市井气息;明明才华卓著却也有普通人的缺陷和无奈。这扑面而来的熟悉感,让作品打破了时空隔阂,拉近了作品与当下受众的距离。


离奇的故事,发人深省的社会寓言


如果说故事和人物是悬疑探案剧的血肉,那么案件背后的社会性、人性和情感,就是作品的“灵魂”。而这部剧里,每一个离奇案件的背后都是着独特的“社会寓意”,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下仍然有着探讨价值。


比如,唐泛姐姐唐瑜的“和离”事件。在夫家备受欺凌的弱女子,被骗取嫁妆也不愿离去,为了孩子忍辱负重的她,在当下依然具有警示意义,那些屡见报端的家暴案,以及在离婚中因争夺孩子抚养权而撕扯的家庭,都能从中找到影子。


剧中的儿童拐卖案,背后的钱权交易和人性拷问同样犀利,与唐泛相依为命情同家人的冬儿失踪之后,唐泛的悲痛和失控,是无数失去孩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采生折枝”造成的悲剧,不仅震惊剧中的朝野,激起民愤,也让剧外的观众震撼,对于加强儿童看护有了更深的感触。


在“冷门”时代,《成化十四年》如何扎下根来?


还有“虐囚案”背后对法治与人情的探讨,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严刑苛法无疑能降低犯罪率,但却无法杜绝犯罪,如果执法者将个人主观情感凌驾于法度之上,成为掌握囚犯生死的人,极有可能造成权力的失衡。“法与情一样重要,法度的漏洞可以靠人情弥补,法为主,情为辅,这才是最接近世人所理解的公道。”这句话里道出的“法治”观念,在当下同样有着社会意义。


在“冷门”时代,《成化十四年》如何扎下根来?


与其他品类的剧集相比,悬疑探案剧的创作往往更难,因为观众对这类剧的要求也更高,故事的逻辑与节奏,人物的表现与个性魅力,故事背后的深度,都是作品的重要评价维度。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目前较为两极化,但这部作品在内容上做出的积极探索却值得鼓励,正是因为这些不断探索类型边界的作品,悬疑探案剧才能不断打破桎梏,在自我进化中存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