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課堂,6個登山故事


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課堂,6個登山故事

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課堂,6個登山故事

本文刊載於《山野》雜誌2020年3月刊

文、圖 / 王雲龍

​在成長的過程中,登山和登山人帶給我非常多的啟迪,我想通過六個故事跟大家分享那些難忘的瞬間,以及我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故事一

被馬哥“逼”上講臺我不是師範科班出身,也沒有學過師範專業相關的內容。2002年,剛到中國登山協會才兩個月時,馬欣祥博士就讓我在一次拓展培訓中主講“拓展運動的起源”。當時我接到這個任務後,非常忐忑,前前後後準備了最少半個月的時間,把要講的內容背得滾瓜爛熟。

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課堂,6個登山故事

△培訓中的王雲龍

培訓的單位是一家外企,為了顯得“有範兒”,我將所有的課件(包括板書)都寫成英文,這樣表面上看起來還是很“高大上”。

正式開講時,我非常緊張,一直盯著會議室最後那面牆的一個角落,頭都沒有轉過一下。這個課程正常來說應該用時40分鐘左右,結果不到20分鐘我就講完了,之所以講這麼快,其實是非常緊張的一種表現。

第一次講課雖然非常狼狽,但學員反饋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通過這件事情讓我懂得:凡事都要勇於嘗試。

德國著名教育家庫爾特漢恩說過:“我們遠比我們知道的自己要強大得多。”很多時候,你只需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就會進入更廣闊的天地。


故事二

隊長說登山無捷徑

2003年10月,我到中登協工作一年多後,有幸參加了全國登山大會並獲得了第一次攀登雪山的機會。

我攀登的第一座雪山是雲南的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是一座適合初級登山愛好者攀登的入門級山峰。

那一次攀登讓我終身難忘,我經歷了迷路、凍傷、高反、失溫、崴腳,還有曬傷等等一系列狀況......因為當時自己不懂登山,所以無知者無畏。隨著經驗的增加,現在反過頭來去想,其實還是挺後怕的。

第一次登山,雖然各種情況現在看起來很可笑,但是在攀登雪山的過程中,我懂得了登山和做人做事是一樣的,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走,才可能走出自己的路。

在這個過程當中,沒有人能夠代替你,也沒有任何捷徑,你只有自己腳踏實地往前走。

我記得王勇峰隊長陪我走在山上的時候,他就跟我講,登山是要慢慢來的,慢慢來才是最快的。我當時不理解這句話,隨著登山經驗的增加,我才悟出“慢就是快”的道理。

2018年,距首次攀登哈巴雪山15年後,我再次登頂哈巴雪山,給了自己一個溫暖的回憶之旅。

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課堂,6個登山故事

△2018 年,王雲龍再次登頂哈巴雪山

故事三

李大夫“不答應”講課

2006年4月,在瀋陽白清寨滑雪場舉辦初級戶外指導員培訓,有幸邀請到了時任戶外部主任李舒平全程參與。

有一天探路,我跟李老師走著走著,突然迸發了一個想法:請李舒平老師給學員們上一堂課,對大家豈不是一個意外驚喜?我很冒昧地問:“李老師,能不能邀請您給我們的學員上一堂戶外風險識別的課程?”

在我看來,這對於李老師來講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但是沒想到他不留情面地拒絕了,他說:“這個課可以講,但是你沒有跟我提前說;現在跟我說,我要臨時講,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備課,萬一哪個地方講錯了,這豈不是耽誤學員了?草率答應是一個特別不負責任的行為。”

我當時非常不理解,直到那次培訓結束,我陪李老師返回北京的途中,再次跟他聊起這件事,他說教學是非常嚴謹的過程,來不得半點馬虎。你教別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還要保證是高質量的“水”。

這個故事帶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謙卑恭謹,這也是在中登協這麼多年組織教給我最寶貴的一個品質。

一個真正的攀登者,如果沒有謙卑恭謹的心態,對大自然沒有敬畏之心,往往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故事四

羅教練教我收拾帳篷

我和羅申教練一起登山的機會並不多,2007年奧運火炬珠峰傳遞活動的預演算是其中的一次。

一天,羅教練帶隊員完成運輸任務返回到珠峰大本營,大家都很疲憊,忙著卸包、收拾、泡腳。我有事去到羅教練帳篷裡找他,一撩帳篷門,被裡面整潔的內務驚呆了,一度忘了要談什麼事。

即使當時住的是班帳,空間比高山帳大了不少,我仍然被整齊掛著的毛巾,一個個排起來的裝備,乾淨的睡墊所觸動。

2014年的高山技能培訓在玉珠峰北坡舉行,有幸邀請到羅申教練指導,在大本營羅教練的小帳篷裡,依然是擺放整齊的物品和裝備,唇膏、小刀永遠都掛在帳篷頂上,防曬霜、登山鏡在最順手的地方總能拿到。

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課堂,6個登山故事

△2008年,王勇峰(右)、尼瑪次仁(中)和羅申在珠峰

羅教練說,他登了一輩子山,在山上帳篷就像是自己的家,收拾利索不光心情好,而且可以隨時出發提高效率。我見過登山界女生帳篷最整潔的當屬李蘭,男同胞的非羅教練莫屬,沒有之一。

這就是羅教練登山養成的良好習慣,而且生活中也是如此,現在羅教練仍然每天堅持長跑等鍛鍊。

登山時收拾好帳篷內務看似小事,實則大大提高了攀登的效率,可以讓你在凌晨出發時不至於手忙腳亂,可以讓你在晚上精準地找到頭燈,這不正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的人生哲學嗎?


故事五

次落老爺教我修路繩

中國登山協會高山探險部主任次落(圈內人稱老爺)身上有著登山家幾乎所有的優秀品質。2007年全國第四期高山技能培訓班在新疆博格達峰舉行,最後攀登博格達4613峰的時候,我有幸和次落老爺一起負責修路工作。

由於2005年我和王志明(王二)就參與了博格達4613峰的修路工作,所以次落老爺一路上一直很尊重我的意見。

記得在頂峰下面的埡口處,我的下降器一下子給碰掉了,這下我可著急了,只見次落老爺不慌不忙地把他的8字環給了我,我問他怎麼辦?次落老爺說沒事,正好把1998年在法國學的技術拿出來“溜溜”,然後一路使用意大利半扣下降,但我知道為了我的安全,次落老爺主動承擔了更大的風險。

那天的天氣從一開始能見度就極低,加上前幾天一直沒下雪,整個路線難度陡增,岩石和冰面操作變得更為複雜,次落老爺每段繩距都讓我先下,我在繩尾看著他打巖釘、打冰洞、綁石頭......所有操作都很高效,技藝更是精湛。


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課堂,6個登山故事

△次落(左)為高山技能培訓班學員講課

回到大本營後天已經黑了,我心裡對次落老爺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一直認為次落老爺只擅長高海拔攀登,沒想到這種技術型山峰他也如此駕輕就熟。只有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操作經驗才能造就一個登山家攀登時的從容態度。

次落老爺1998年登頂珠峰後成為我國首位登頂珠峰的在校大學生,但無論是登山還是工作,他都為人謙遜,從不張揚,正是這種厚積薄發的境界教給了我凡事要心存敬畏。


故事六

馬博士教我要學習

最後跟大家分享的故事,是馬欣祥博士教我要學習的故事。

2002年5月我剛入職的時候,馬博士讓我到他的辦公室談談工作想法。聊完工作臨走前我發現馬博士辦公桌上擺了幾本英文書,冒昧地問:“馬老師,您也會外語啊?”

馬博士被我這麼突然一問,弄得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就笑笑說:“略懂一二......”正是這樣一個有趣的開端,我和馬博士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不僅是我工作上的領路人,更是我學習上的導師,他給我推薦了很多的書,讓我閱讀,教我動筆,教給我如何在學習中感悟,如何通過學習來幹好工作。

這樣有趣的一個經歷,告訴我們要有一個終身學習的態度,要用理論知識、科學技術來武裝我們。無論我們在什麼崗位,都要不斷學習,崗位越重要,越要具備更深更廣的知識,學習也要越深入。

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課堂,6個登山故事

△2013年,馬欣祥博士(右二) 和王雲龍(右一)在博格達商議救援李宗利方案

現在很多年過去了,馬博士書櫃裡的書越來越多,而且很多都很前沿,基本收納了國際登山戶外休閒領域最具代表的權威著作。

就在上個月,見到馬博士案頭又鋪開了好幾本關於青少年體育教育、科學訓練等方面的著作,這種學無止境的精神永遠鼓舞著我。

以已故的中國登山協會前任主席曾曙生先生的一句話作為我這些故事的結語:“人與山相逢總會產生奇蹟。”這句話點燃了我們很多人的夢想,讓我們每一個登山戶外人更加堅定信念,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未知坎坷的道路,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迎接未來的挑戰。

本文作者系中國登山協會培訓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

國家射箭隊副領隊


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課堂,6個登山故事


登山是人生最好的課堂,6個登山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