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點時間與自己獨處

留一點時間與自己獨處

“一個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成為自己。

他若無法享受孤獨,就不會喜愛自由,因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華

陳道明是一位非常有藝術魅力的藝術家,他很少接受採訪,並不經常拋頭露面。一次他接受了楊瀾的採訪,談到了他獨處的習慣。

陳道明:“獨處是一種美德。”

楊瀾:“德行在何處?”

陳道明:“讓人內心得到淨化。”

楊瀾:“有沒有想過去做一個導演或者編劇?”

陳道明:“與人交流不是我的長項,為了避免自己和他人的災難,我決定不這樣做。

所謂獨處——

是一種獨居處世的態度,

是一種身心的自我調整。

更是一種獨立人格的體現。


回想我們大部分的人生:

求學數載,同桌同學多已遠在他鄉;職場經年,身邊的同事幾來幾往;少時走天下的夢想,已迷糊的不成樣子。

生活安然,恣意人生,如今何曾再有微瀾?常常處在一眾人的狂歡中,卻倍感寂寞。

熱劇《親愛的,熱愛的》中韓商言的退役宣言直擊內心:

“過去兩年零三個月,贏過、輸過、笑過、哭過,被質疑、被緋聞、被非議、被黑幕。從未辯解,無需辯解。今夜華筵終散場,功成名遂,滿目荒唐。”

留一點時間與自己獨處

我們終需要的不是一個華麗的榮譽外衣,華筵盛名中抵不過內心最真實的渴求。

若繁華落盡,反問一聲:“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聲名與認可,到最後才發現: 人生動人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心理學上講:

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因為成長前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的心理整合。 把新的經驗獲得按照自己的獨特方式進行處理和積累。

只有不斷地對自己鏈接的資源歸納整合,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獨特生命體。

獨處就是一種保持內心寧靜的生活。

問一下:“如何獨處?”

答曰:讓我一個人待著。

問一下:“一個人待著,你覺得會怎樣?”

答曰:你把獨處的時間放在哪裡,它就會回饋給你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當你心情煩躁彷徨的時候,靜靜的待著,安靜會撫平你的內心。選擇自己喜歡和舒適的方式,慢慢充實內心的能量。

可以試試這樣的時光——

被動人的音樂,心有觸動;

感受喜歡的電影,在濃縮的劇情中體會跌宕的人生;

美美的咀嚼喜歡的書,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

學習一項自己渴望習得的能力,為自己夢想而努力;

洗手素衣,靜逸地泡一杯自己喜愛的香茗;

去健身房擼鐵、打拳,感受肌肉的增長,卡路里的消耗;

在陽臺上曬曬太陽,看太陽西落,安詳地感受光影錯落;

整理房間,按心意擺放佈置。洗滌和減除家中雜物,斷舍離;

練字習畫,在色彩筆韻間平撫心情,感受生活;

睡大大的懶覺,也許在夢裡見思念之人,流平日掉不下的眼淚;

…………

不是孤僻,不是孤獨。

獨處是面對真實的自己,內心因平靜而生長喜悅。

現在想想,我們已經多長時間沒有讓自己靜靜的待著了。

讓獨處成為一種習慣

我素來性子喜靜,

年輕時最喜歡的就是,找一個地方窩在那裡看書,看的天昏地暗、忘記時間。

一個人不受干擾時,將腦袋清空,任思緒自由飄揚,不受紛擾。

一個人時,才能將一些平日裡沒能注意和思考的事想得透徹,也只有獨處的時候,自我意識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清醒。平日厭倦了違心的奉承求和,獨處才是一劑貼心的良藥,可以緩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無形壓力。

獨處時候的靈光一閃,讓從前如何絞盡腦汁也想不通的事情瞬時就能宛如燈火通明般明瞭。於是從另一種來看,處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便是一種頓悟和茅塞頓開。

獨處與和熱鬧的人際交往相比,

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典,那是閒聊和討論。唯有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與明哲大儒的共鳴才最動人心魄。

和別人一起遊山玩水,那只是旅遊。唯有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

讓獨處成為一種習慣。

每天夜晚,每個週末,每年年底,有一段時間只屬於我自己。

在這些時間裡,可以只讀我自己想讀的書,只寫我自己想寫的東西。也可以不想讀不想寫,什麼也不做,寧肯閒著。

在舞曲和歡笑聲中,我思索人生。在沉思和獨處中,我享受人生。

留一點時間與自己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