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這些天

有一位廈門媽媽跟小助手吐槽

說自家寶寶十分迷戀他小時候用過的小被子

除了出去玩,其餘時間都要帶著

前幾天,把這條小被子拿去洗了

他沒找到在家裡又哭又鬧

直到把被子還給他之後他才消停

這位媽媽甚至發出了

感覺自己比一條被子都不如

這樣“媽不如被”的感慨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小助手不是第一次聽說寶寶們會有這樣的現象了

所以在媽媽群裡發出了一次徵集

炸出了不少有相同苦惱的媽媽們

超愛被子的娃們

@飯糰小朋友

我家孩子上二年級了,有一條毛毯是2011廣交會閉展時清倉買的樣品。12年孩子出生就開始用,一直到現在……到現在!! 到現在!!!每天晚上要抱著睡!早上起床要摸一摸才放手…都已經破了、洗得發白了。有想過要扔掉或是收起來,讓她戒掉,結果她沒找到毛毯哭得撕心裂肺的,不忍心,就又拿出來了。在外過夜是一定要帶著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戒掉呀!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丟丟

我家兩個娃,一個6歲,一個2歲半,一歲以前,兩個寶寶都特別依賴被子,小被子是不願意分享的,連被角都不肯分我一點


@文子

我家念他的小被子,半夜睡醒都會找,找不到會叫我幫他找。以前更恐怖,大熱天要把被子圍在自己身上


@藍夢

我家大的也是戀小毛毯,去外婆家還得帶去,稱它為寶貝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懶貓吃泡麵

我二胎兒子一歲半,從小就迷戀一件薄毯子,一到睡覺的點就要找 "被被" ,找不到就特別緊張,無助,最後大哭。抱著這被子的時候,會把整個頭埋進去,嘴巴也跟著吮吸,還會讓在旁邊但人一起嗅一嗅,吮吸一下。要看他跟誰好不好,就看他願不願意讓那人聞被子了。

玩具不離手的娃們

@糖果好甜

寶寶是男孩,買了恐龍玩具,愛的死去活來,吃飯的時候帶著放在旁邊說它要吃飯,洗澡的時候也帶著說幫他洗澡,睡覺的時候也是要放他旁邊,半夜醒來都是找他的玩具恐龍,早上一起來的第一件事也是找恐龍,去上學了會跟恐龍說拜拜。

@瓜子卡布

我們家特別迷戀一個兔子枕頭,尤其睡覺一定要抱著

,經常抱著過家家。多髒都不嫌棄,睡著鬆開了迷糊醒來就會滿床摸,摸到重新抱住才能重新安睡。如果去了外地,晚上睡覺沒有抱到這個兔子就會哭鬧,睡著也不安寧,會一直睡夢中叫著我的小兔子呢?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Lizeir

一個娃娃,隨時都抱著,吃飯也抱著,玩得很髒很髒了,雖然洗過,但是上面還是有些油漬。給她買了很多新的娃娃,她都不喜歡。依然抱著那個舊的……


@丁敏

我女兒5歲特別喜歡她的兔子玩偶(名字暖暖),從2歲多一直保留到現在,每晚都會抱著它睡覺,心情好與不好都會給她的“暖暖”分享!她說暖暖是她最好的朋友。


愛不釋“手“的娃們


@小竹子

我家閨女迷戀自己的大拇指,從幾個月開始吃手指睡覺白天也吃,大拇指都吃出繭了。期間用過各種辦法買過苦甲水,稍微好點了,但還是每天吃。到現在三歲多了還吃手,真是愁死老母親了,上癮的時候跟吸毒似的有點發狂的,一定要吃到手指就舒服了。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angela

一直吃右手大拇指,吃很久直到熟睡才停止,中間如果把手指拿出來,她就回大哭。試過各種牙膠和安撫奶嘴都沒用……吃到手指破皮都沒有辦法


其實類似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家長對孩子,教育比重超出了親情的互動,還有些家長憂心忡忡地問小助手:“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戀物癖”?


事實並非如此,有這樣擔心的家長可以放心了。關於孩子很正常地依戀某個物品,有一個特定的概念可以對它進行詮釋,這個概念就叫做“過渡性客體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什麼是“過渡性客體”


寶寶戀物其實是成長過渡期的一種依戀行為。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早在約六十多年前,英國兒科醫生唐納德·溫尼科特將這些被孩童所依戀的小物件定義為

“過渡性客體”,據說這個名詞的出現,曾迷倒了倫敦所有的精神分析師。

雖然這個詞跟溫尼科特本人一樣具有非凡的魅力,但其實它一點也不神秘。

因為“過渡性客體”就一直就存在於你和孩子周圍:

它可能是孩子的大拇指,也可能是孩子的小拳拳;

它可能是孩子的安撫奶嘴,也可能是孩子離不開的奶瓶;

它可能是一床小毯子,也可能是一張小帕子;

它可能是軟軟的Teddy Bear,也可能是一個硬梆梆的小汽車,

它可能是衣服的一角,也可能是被子的一端……

除此之外,可能還有一些不太容易被成人識別出來的,具有同樣功能的過渡性的東西,

比如媽媽的聲音(睡前故事)、一首歌、或者是窗簾縫隙投進來的一縷陽光。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這些過渡性客體能幫助孩子們對抗焦慮、寂寞,給孩子以安全感,幫助他們安然入睡。一般它們都有這樣的共同點:柔軟溫暖,可以移動,它們的作用是替代母親給予孩童溫暖和安全感。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它們是母親的“替身”,能夠代替母親給寶寶以溫暖的關懷與撫摸,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何大多的過渡性客體,都是柔軟的毛巾或毛絨玩具——因為當寶寶們撫摸著它們的時候,就像媽媽撫摸著自己一樣。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寶寶成長到一定階段慢慢懂得媽媽與自己不是一個整體,不能時刻陪伴在自己身邊,故寄託情感於某件物品上,

以尋求心理安全感,這件物品上有他熟悉的味道,例如是媽媽的乳香,也可能是與媽媽一起用過這件物品。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孩子為什麼會“戀物”?


我們知道親子之間存在著一種依戀,孩子會依戀一直照顧她的人,通常這個依戀對象是媽媽。媽媽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就會把某些物品作為媽媽的象徵或替代品,從中獲得安慰。

有的孩子會吸奶嘴、手指,有的孩子喜歡撫摸被子、毛絨玩具等。這些東西代表媽媽和安全,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它就成了媽媽的一部分,或者就是媽媽。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安全物與媽媽不同的是,孩子能控制它,能決定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不需要;並且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能使用它,逐漸減少對媽媽的依賴,孩子正在用一個積極的方法建立他的獨立。


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多達70%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他們幼年時期的安慰對象都有著強烈的依賴感。這些安慰對象能夠幫助孩子們在和父母分開的時候講他們的傷害降到最低,並且也是孩子們成長髮育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當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滿足和愉快時,那些父母的安慰物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孩子的需要,也同樣幫助孩子穩定了情緒、得到了安全和快樂,從而彌補父母的不足。這種依戀的替代同樣也能使孩子產生自信、自控,從而擁有更好的情緒適應能力。


孩子戀物,家長可以這麼做


孩子出現“戀物”的現象,家長千萬不要強行干涉。


如果父母強行切斷孩子跟安撫物之間的鏈接,只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戒備,他們不知道為何父母會這樣做,更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因此,需要家長要更加有耐心用理性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這個問題,如果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了,建議家長為孩子們營造一個開放、溫暖、互動的家庭環境。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1,平時多擁抱孩子,多拍撫孩子的背部和頭頂,以解其“皮膚飢餓”。


經常性的擁抱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不會對物品產生太多的感情,面對事物也不會有不安全感。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2、就算家裡有人,讓孩子獨處一室,也要進行睡前安撫工作。


小孩子本能上就會畏懼噩夢和黑暗,所以硬性將孩子與父母分開,對孩子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很多孩子就是因為入睡前的害怕不安,所以才會對物品有依賴,這樣會導致孩子怕黑、感情脆弱,如果父母做好安撫工作,能夠給孩子建立極大的安全感。


3,帶孩子認識多彩世界


孩子接觸外界太少,對物品的依戀會越來越深。父母別讓孩子整天待著家裡,多帶孩子出門走一走,孩子會被這個新奇的世界深深吸引,自然會緩解對物品的依賴。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3,確保安慰物的衛生與安全


給安慰物定期消毒,注意安慰物的衛生與安全問題,對於小件安慰物應注意避免讓孩子誤吞。小助手特別提示:如果寶寶們以手指作為安慰物,應該予以糾正,否則可能會對孩子的牙齒和顏面發育將會有不好的影響。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廈門媽媽苦惱:寶寶去哪兒都帶條小被子!你家孩子有“戀物癖”?


小年齡兒童喜歡某種東西(特別是柔軟的東西)是很常見的,這與“戀物癖”完全不同。這是一種心理安全的需要。抱著一隻手絨玩具、抓住一條手巾或被角、甚至摸著一定的T恤衫,他感覺到安全。這些“東西”稱之為“慰藉物”(comfort object)。一般最晚到4-5歲這種情況就會自行消失。所以家長在處理問題時要

注意調整心態,切忌簡單粗暴,以免對孩子們造成身心傷害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