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活回忆系列」子弟学校

「煤矿生活回忆系列」子弟学校

时间之美无处不在

打开高德地图,搜索兴隆矿务局马圈煤矿子弟学校,无数个推送结果中,独独少了承载我小学和初中生活的质朴学校。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子弟学校这样的称呼已经很少见。人口流动性增强,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子弟学校就以变成60、70后小学和初中毕业证上的红红印章。

子弟学校位于马圈煤矿的北部,背靠一座无名小山,小山多沉积岩,稍留心很容易找到灰青色平整石片,捡回家用砂纸磨平,再用小刀或铁钉在上面刻画各种图案,甚是有趣。我就曾刻过一个小兔子,兔子笨拙可爱,憨态可掬,我认为是我制作最好的艺术品,一直珍藏,后来家庭变故搬家时遗失,至今遗憾。左手是王八山,王八山是因形得名,它是具有典型丹霞地貌特点的小山,是大自然给这方土地最为特别的馈赠,透明的红色石头镶嵌在山体上,如一颗颗美丽的宝石明亮着少男少女的心。也是少男少女喜欢登临的地方,悬空的山顶,风从四面八方吹来,飞扬的发丝和飘起的绿色军跨,无不满溢着青春的气息,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特有生命符号。右手是东露天,东露天是一个露天煤矿,在童年记忆里是个很大很大的坑,如果下雨坑底就会存很多水,绿绿的泛着微光,让人有种掉下去就上不来的感觉。大人们都会叮嘱上学的孩子,不许去大坑边玩,掉下去就上不来了,那情形就像坑里有吞人的怪兽。后来东露天煤资源枯竭,成为废矿,大坑也被垃圾逐渐填平。

学校前面有条小胡同,说小是因如果两人结伴上学,从胡同走只能一前一后。但这条胡同对我们的意义却不一样。胡同这头是学校,那头连着粮店。那时家家户户口粮都是凭粮食本按量供应,粮店进门一溜大大的木质容器,装着大米、白面、黄豆、玉米、各色杂粮,旁边有个小窗口里面划本交钱,随后就会出来一个系着大围裙的壮硕汉子,拿着大矬子往家里自带的面袋或米袋里铲粮食。他的手很精准,三两下就会秤好,然后很潇洒的把矬子往柜里一扔,回屋去了,那架势优势感十足。物质匮乏的年代,凡是和吃食挂钩的职业都很遭人羡慕,毕竟能近水楼台先得个月。

对于那时候的我们,不会想到这些,懵懂的岁月只知傻吃憨玩。冬天,各个班级都会生炉子。在教室的正中用泥和砖砌的炉子格外高大,长长的烟筒立起后拐个弯伸到窗外。生炉子的煤是矿上分发的,引火的柴火就需要从家里带。后来我们学精了不用木柴生火,捡印卷子后废弃的蜡纸放到炉箅子上最下层,把报纸团成球一层层码在上面,再挑好煤放到报纸球上面,最后用火柴从篦子下面点火,不大一会煤就生着了,红红的火焰在炉子里跳跃,教室内的寒冷瞬间被赶出屋外。这时忘写作业的学生赶紧搓搓冻得发红的双手,掏出作业本忙活起来,遇到不会做的题,扯着嗓子喊一声谁写完了快给我抄抄,对于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抄似乎也不觉得丢人。毕竟那时候还有子接父班这码子事。

炉子生起来后,我们又有份好笑的“新工作”。三五一簇穿过胡同来到粮店,佯装取暖,挡住粮店人的视线,手快的同学赶紧抓黄豆和玉米粒入兜,然后这小群人一哄而出奔回学校,围炉而坐,那个同学把偷来的黄豆和玉米扔到炉盖上,不一会就会冒出烤熟的豆香、玉米粒香。这时,一支支小手快速伸出,捡宝似的捡起一粒玉米或黄豆,放在手心嘬着嘴快速吹凉,扔入嘴中,嘎嘣嚼着,香润身体每个细胞。当然这种肆无忌惮的光景并不长,门口站岗的同学一声老师来了,大家立马从桌子上跳下来,瞬间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即使这样匆忙也不会忘记把炉盖上剩下的美食扒拉到炉子里 “毁尸灭迹”。

在80年代,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就业危机感小,不接班还能去当兵,一样有工作,所以上课对某些孩子来说是养身板。我班上淘气的男孩子就变着法的淘。有两个男孩在地上挖个坑,把烧好的煤炭放到坑里,上课的时候烤脚,一次没有玩好,把鞋底烤焦了,满雾弥漫着胶皮味,当然结果可想而知。若干年后,再遇到这两个同学时,他们都已是人到中年,说起当年他俩的囧事,大家不禁莞尔。他俩说现在很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如果当初好好学习可能生活的轨迹就会发生改变。人生百年,不可或缺的有两件事:学习和运动,缺少哪一个人生都是有缺憾的。

我在子弟学校学习生活了8年,然后去外地读高中、大学、就业。很多年后,当我再步入那个校园,场景凄凉,没有窗户的教室已经有些歪斜,操场上长满荒草,不知什么人散养着一群羊和几十只鸡,咕咕咩咩满校园的溜达着,并不怕人,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而半卧的篮球架似乎还向上仰着头,等待某个淘气的孩子投下篮球。校园老了,躺在山脚下,像一个耄耋老人披着斑驳的旧衣,偶尔的叹息声都惊不起一声鸟鸣。

不可再生能源的挖采,必将面临能源枯竭后的经济颓败,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小时候煤矿的辉煌,和现在整体拆迁后的残垣断壁形成鲜明的对比,爱护环境和规划开采多重要,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关系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人的记忆自由。

学校被荒废多年,或许用不了多久这里也会化为平地,会建起新的高楼大厦,土地再一次轮回,只是已没有我们,没有黄豆、玉米粒的焦香。

「煤矿生活回忆系列」子弟学校

每首诗都是生命短暂的挣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