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不必夸大“外企撤离中国”的担忧

  中新经纬客户端4月15日电 题:《徐洪才:不必夸大“外企撤离中国”的担忧》

  作者 徐洪才(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近日,美国个别官员提出吸引美企回流的政策建议、日本政府给予日企产能回流补贴等传闻,引发了外界对于“外企撤离中国”的担忧。笔者认为,不必夸大这种担忧。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的分工体系是在历史发展过程形成并巩固的,不会说断就断。以补贴等形式让企业回流国内是难以达成成效的。一方面,很多外企到中国发展是看重中国市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根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增长8%,连续六年保持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很多国家的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是因为看重中国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企业的目标市场就在中国,因此就近设厂,对其销售产品有利。“搬回国内”意味着重新开拓市场,企业回国后,产品会不会卖不掉,会不会出现自我封闭,是企业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以补贴促使企业回流不是“出钱搬家”这么简单。一次性的政府补贴不能解决企业回国后面临的成本上升问题。如日本、美国用工成本很高,社会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也是企业回国所必须考虑的,这种成本的上升是政府提供的一次性“搬家费”所不能弥补的。

  一些国家寄希望于以补贴促使企业回流是很难实现的,也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这种逆全球化的行为不能解决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运行问题。笔者认为,疫情冲击毕竟是短时期的,应当鼓励世界各国相互协作、促进开放、展开合作。中国《外商投资法》已实施超过100天。外商投资便利化持续提升,促进和保护力度加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缩减,营商环境日益优化,为国际经济合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我们不必夸大外企回流的可能和负面影响,但也要做好准备。毕竟在疫情当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很多需跨国生产经营的产品,必不可免会受到影响,相互协作的关系也会受到一定冲击。中国出口受到影响的部分,应当积极开拓转向内销的渠道,挖掘内需市场潜力。对于因疫情影响而进口受阻的产品,应发展进口替代,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中新经纬APP)

徐洪才:不必夸大“外企撤离中国”的担忧

  徐洪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