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126篇》子张(二)

《悟学.第126篇》子张(二)

悟学.十八子20200308亥

论语.子张第十九.新解读(二)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劝谏;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江熙云:「君子克厉,德也。故民素信之,服劳役故知非私。信不素立,民动以为病已而奉其私也。人非忠诚相与,未能諌也。然投人夜光,鲜不按剑。易曰:'贵孚在道'明无素信,不可轻致諌也。」

《论语别裁》:「这个地方子夏教学生们将来作人处世的道理,上面两句话是讲如何做领导人,下面两句话,是讲做别人干部,"臣道"应有的态度。他说一个君子,要指挥下面的人,需要他们做事的时候,必须先要建立起来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当他们对自己有了信念,然后要他们做事,虽然没有告诉他们所以然,他们仍会做到。当部下对自己还没有信仰的时候,要求他们过多,他会以为是找他麻烦。一个领导人,在与干部之间没有建立信心以前,虽然是为了干部的利益而想的办法,但干部们反而误会你在利用他们,损害他们的权益。一般人的心理如此,人是最难对付的,所以待人处世必须以信,信之重要在此。

第二点,说明作为一个高级干部的人,要对主管长官提出建议之前,先要自己估计,有没有在领导人心中建立信任,真正对自己有了信任,再依信任的程度,作适当的建议才对。如果长官对自己的信任还不够,则自己提出来好的意见,往往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上级反而误会,怀疑你在毁谤他、反对他,这问题就大了。我们读历史,甚至看《贞观政要》,唐太宗的意见,常常被魏征、房玄龄这班大臣碰回去。有人说魏征、房玄龄了不起,但更了不起的是唐太宗,魏征如果没有碰到这种好老板,老早被怀疑了。唐太宗到底是唐太宗,能信任大臣,包容大臣的反对意见。张良何以不找别的老板而找刘邦?也还是刘邦了不起,对他言听计从,这都是说明长官与部下之间,要相互有信,下对上敬信,上对下信任,才有伟大的成就。如互信不够,没有真诚的沟通情感和思想,问题就大了。」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唐以前古注】皇疏:「大德,上贤以上也。闲,犹法也。上德之人,常不踰越于法则也。小德,中贤以下也。其立德不能恒全,有时暂至,有时不及,故曰出入也。不责其备,故曰可也。」

《百度百科》:「大德:与下"小德"相对,犹言大节。小德即小节。一般认为,大德指纲常伦理方面的节操。小德指日常的生活作风,礼貌,仪表,待人接物,言语文词等。 逾:超越,越过。 闲:本义是阑,栅栏。引申为限制,界限,法度。」

《论语别裁》:「子夏主张大德、大原则不要超出范围,不可以轻易变更,小的毛病大家都有,不要过分责备。人能做到这样也就很好了。」

评析:古今释义不同也!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底却没有,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哪些先传授,哪些后讲述,以草木来做比喻,是区分为各种门类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大概只有圣人吧!"

【唐以前古注】皇疏:「门人小子,谓子夏之弟子也。子游言子夏诸弟子不能广学先王之道,唯可洒扫堂宇,当对宾客,进退威仪之小礼,于此乃为则可也。抑,助语也。洒扫以下之事,抑但是末事耳,若本事,则无如之何也。本,谓先王之道也。噫,不平之声也。子夏闻子游鄙已门人,故为不平之声也。既不平之,而又云言游之说实为过失也。既云子游之说是过,故更说我所以先教以小事之由也。君子之道,谓先王之道也。孰,谁也。言先王大道即既深且远,而我知谁先能传,而后能倦懈者邪?故云:'孰先传焉?孰后倦焉?'既不知谁,故先历试小事,然后乃教以大道也。言大道与小道殊异,譬如草木,异类区别,学者当以次,不可一往学,致生厌倦也。君子大道既深,故传学有次,岂可发初使诬罔其仪而并学之乎?唯圣人有始有终,学能不倦,故可先学大道耳,自非圣人,则不可不先从小起也。」 引张凭曰:「人性不同也,先习者或早懈,晚学者或后倦,当要功于岁终,不可以一限也。譬诸草木,或春花而夙落,或秋荣而早实,君子之道,亦有迟速焉。唯圣人始终如一,可谓永无先后之异也。」 又引熊埋曰:「凡童蒙初学,固宜闻渐日进,阶粗入妙,故先且启之以小事,后将教之以大道也。」

《论语别裁》:「讲到这里,是记载了子夏教学的事。孔子死后,子夏在河西讲学这个阶段的事。他的同学子游说,子夏所教的这些年轻学生们,"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这里"洒扫、应对、进退"六个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国文化三千年来一贯的传统。如果有外国人问起我们中国文化教育方面,过去的教育宗旨是什么?我们不是教育专家,专家说的理论是他们的,我们讲句老实话,中国过去的教育,主要的是先教人格的教育,也就是生活的教育。美国也讲生活的教育,但美国的生活教育是与职业,与赚钱相配合,而我们过去的生活教育是与人格的建立相配合,不管将来做什么事,人格先要建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跟着西方走,所谓的生活教育,则是美国式的生活教育,教出来的孩子,先以能够谋职业,有饭吃,谋生为第一。这其中差别很大很大,这是教育上一个大问题。当然将来会变,依我的看法非变不可,不变就不得了。社会自然会使它变,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不是偶然的,到了某一情势、某一阶段,自然会变。

过去孩子们进了学校,首先接受的教育就是"洒扫、应对、进退"这几件事。"洒扫"就是扫地,搞清洁卫生等,我们现在小学、中学都有,好像和古代教育一样,其实是两样的。我们从西方文化学来的教育,制度变了,教务、训导、总务三个独立。等于一个政治,三权分立,三样都不连系,结果三样都失败。教务只教知识没有教学问;训导是空的;总务呢?下意识中就认为是搞钱的。变成了这样,可见我们整个教育制度没有检讨,因此学生对学校大体上都是坏印象。中间细微末节的事还很多,譬如老师下命令搞清洁,就没有一个搞好清洁。我经常说搞总务之难,一个好的总务,是宰相的人才,汉代的萧何,就是搞总务的。总务这门学问,在学校里有家政系,(这个翻译得不好,实际上就是内务系。)训练内务人才。但总务始终很难搞好。任何一个机关团体,一上厕所就发现毛病,管总务的也不可能每天去看每一个抽水马桶,这就可见总务上管理之难。至于洒扫方面,现在的青年连地都不会扫,虽然中学小学要扫地,可是拿到扫把挥舞,反而把灰尘扬得满天飞,抹了桌上灰尘,转身反而抹到墙上,连洒扫都没学会,生活教育真不容易。再其次的"应对",更成问题。现在的学生几乎不会应对,如问他:"贵姓?"他就答:"我贵姓某。""府上哪里?"他会说:"我府上某地。"就是如此,应对的礼仪没有了,这是大问题。最后"进退"更难了,一件东西该拿不该拿?一件事情该不该做?是大学问,小的时候就要开始教。如吩咐去向长辈拜年,到了亲友家,该站该坐?站在哪里?坐在哪里?进退之间,作人的道理,都要注意教育,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古代的教育,就从洒扫、应对、进退这些地方开始。

中国的古礼,周公之礼,六岁读小学,小学就从这种生活规范学起;进一步八岁十岁认字;十八岁入大学,那是学大人。所以中国文化,小学这个阶段,就是求作人的知识,先培养一个人,然后再讲高深的修养,才是大学之道,这是我们中国过去文化教育的路线。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真可怜,很差劲,"洒扫、应对、进退"统统没有了,非常严重,这不能全怪学校,几乎每个人都要怪自己,因为现在我们搞得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如果完全西化还好,西方人还是蛮有礼貌的,尽管有的披头散发,像嬉皮一样,他对人还是有一套,很有礼貌,也许他只穿一双胶拖鞋来,但对美国人不必要求这些,因为他们很节省,以头发来说,美国孩子一年中难得有一次上理发馆,普通家庭妇女,都是自己动手的,节省得很,只有英国讲究衣饰派头,所以不要以为外国人平时穿着不好就没有文化,当他们参加社交宴会时就很讲究了。人家有人家一套礼貌,可怜的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们,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这一代必须特别为下一代着想。这是对"洒扫、应对、进退"大概说了一下,如果详细说中国传统"洒扫、应对、进退"的沿革,可以出一本专书了。

子游批评子夏,说子夏办教育,教的学生,"洒扫、应对、进退"这几件事勉强还可以,不过这是枝末的问题,他还没教人家根本。外形都教得很好,没有内容,怎么办?他这个话传到子夏耳里,子夏就说,我这个老同学的要求太苛刻了,太过分了。应该从哪里先开始?哪一样放在最后?乃至哪些应该放弃了?换句话说,办教育的人,造就后一代,要观机设教,没有固定什么叫先本后末的事。基本上就要完成一个人格,人在外形上做好,"洒扫、应对、进退"懂了以后,慢慢就会达到内心。譬如种植草木,要有个区分,不能混合。同样,教育学生,对人才的资质要有自然分类。如果施教如下雨一样普遍浇下来,可是青菜所吸收的雨量和大树所吸收的雨量各不相同,这中间因受教者的本质不同,是必须有所区别的。不管如何,从事教育的人,固然希望后一代好,但基本的教育最要紧,虽然它是注重形态,可是形态也要教好,怎么可以随便说它没有用呢?至于再进一步,由生活教育一直到精神教育的最高处,不是我们做得到的,要圣人才可以教人马上悟到"道"的真谛。」

有感:1、孔子两大弟子对怂,亦君子乎?2、当今之教育问题:急功近利乎?为人处事为本,文理科知识为末,本末倒置乎?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账号,看《悟学》系列之第127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