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查研究中昇華理性認知——淺議機關如何開展調查研究工作

(原文見高參論道公眾號2018.7.11推文)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人基本的思想方法、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真正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認識論的根本要求。我們黨對調查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在這方面的論述很多。毛澤東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鄧小平認為:“離開調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陳雲強調:“我們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研究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決定政策”。

我的老參謀長田福平將軍說:“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他還說:“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調查研究能力是領導幹部整體素質和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作為機關工作人員,應當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並認真加以研究。

一、什麼是調查研究

所謂調查研究就是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對客觀事物進行觀察瞭解,以獲得關於客觀事物的各種材料,在此基礎上,人們對所獲得的材料進行科學處理,以獲得關於客觀規律的認識。

從這個概念大家可以得知,調查研究包括調查和研究兩個環節。對事物進行觀察、瞭解、收集各種數據和素材,進行感性認識的過程,實質是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抽象、概括、整理、歸納、昇華,這才能叫研究。調查研究報告是調查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因此,調查研究是機關工作人員的一項基本功、一門必修課,只有具備了調查研究的良好習慣,才能瞭解最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做出科學正確決策。

一般情況下,我們主要進行重點工作調查研究和臨時事件調查研究。

重點工作調查研究,一般的形式有專題型調查研究和典型型調查研究。專題型調查研究,是針對某一問題,特別是當前迫切需要了解和解決的問題而進行的。比如,信息系統裝備綜合集成建設、高原寒區使命課題訓練,此類調研就是專題型調查研究。典型型調查研究,在對一定範圍的事物總體進行初步分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選擇有代表性的單位或人作為典型,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藉以由此及彼地認識所要調查事物的總體情況和發展變化規律。比如,某旅抓新裝備訓練、某營開展尊幹愛兵活動,此類調研就是典型型調查研究。

兩者的區別,主要是調查研究的對象不同。專題型調查研究主要是以問題為對象,而典型型調查研究則是以單位、人為對象。

臨時事件調查研究,即在某一事件發生之後,為儘快瞭解事件發生、發展的情況所進行的調查研究,這樣的調查研究突發性強,時間緊,因此要求調查者必須深入現場,直接向事件的當事人或目睹者瞭解情況。比如,某部哨兵被襲事件的調查、某支隊打兵事件的調查,這就是臨時事件調查研究。

二、如何開展調查研究

(一)調查研究的程序。

調查研究是一項複雜又艱鉅的工作,邏輯性條理性很強,其一般程序是:

1、準備工作和了解情況。

首先是調查目的準備。在起始調查研究之前,就應該對本次調查研究的動機、意圖和任務有充分的正確的理解,每次調查研究之前,必須吃透調查研究的目的,搞清下去調查什麼,研究什麼。

其次是調查對象的準備。根據調查研究任務和調查研究時間,合理確定調查對象,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以達到調研目的為宜。

第三是知識準備。調查研究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如果調查研究者本身對某一問題沒有較深的知識,就不可能做好對這個問題的調查研究。調查研究前,認真學習有關理論和上級有關方針、政策、指示以及有關業務知識,是十分必要的。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知識的準備一般從三個方面來做:一是學習和掌握與調查研究的內容有關的上級規定、制度等文件;二是查閱有關研究成果和報刊資料;三是學習和掌握與調查研究有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

第四是組織準備。一方面是調查研究人員的組織準備工作。根據調查研究的任務大小,確定參與人數。如果一個單位承擔難以完成,可以聯合其他單位一起搞。如果參與調查研究的單位和人員比較多,就必須首先確定牽頭單位和負責人,然後根據人員多少和素質確定分組,並對調查的時間、步驟、方法、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以及調查研究的經費、交通工具等做出詳細計劃。

另一方面是調查對象的組織準備工作。一般的調查研究都是上級對下級的,因此調查者可以提前向被調查單位提出調查提綱要求,以便調查對象有充分準備。被調查單位一般應根據調查提綱和要求,對調查對象進行安排組織,比如什麼時間、什麼人參加座談會,什麼時間現場參觀等。

2、分析研究和綜合提煉。

其實,這在調查瞭解情況的階段就開始了,因為在收集情況時,不可能像是錄音機一樣不用費腦子,而是一邊聽情況,一邊就開始分析研究了。分析研究是瞭解情況階段的昇華。瞭解情況階段的工作,只有通過分析研究才能成為成果。這一階段包括:一是調查報告提綱的準備,二是調查報告的寫作。經過分析研究階段,對問題的認識就更清楚了,但這並不是調查研究的結束,還要經過一個綜合提煉階段,即對存在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這是調查研究的關鍵,因為調查研究的目的就是為解決問題。

在綜合提煉中,要有步驟地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從調查材料中剖析事物的本質,找準主要矛盾,確定所有提出和回答的中心問題;二是用聯繫和發展的觀點,找出帶規律的東西,並沿著這個規律研究得出有關的一系列基本觀點;三是再按照這些基本觀點,從調查材料中找出最有說服力的事實,進一步加以論證,使觀點和材料統一起來。為什麼有時是同樣的素材,但機關人員得出的結果不一樣呢(這種情況在機關中經常出現的)?就是分析研究和綜合提煉的能力不一樣。當然,分析研究和提煉主題不能故弄玄虛,有些人喜歡在領導面前顯擺,脫離實際胡說八道。

(二)調查研究的方法。

就是指調查的途徑、手段。調查研究工作的方法很多,這裡只介紹幾種常用的:

1、會議調查法。其優點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瞭解到比較詳細的情況,效率比較高。開調查會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選定適合參加調查的人員。人員一定要熟悉情況,如果對情況不熟悉,就不可能談出真實的情況來,甚至會把調查者引向事物的反面。二是參加調查會的人員應儘可能挑選各個職級、各個專業或部門、不同年齡的人員,這樣便於更廣泛地瞭解各方面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三是調查會要有暢所欲言的氛圍,主持調查會的同志要善於用坦誠的態度、輕鬆的語言等談話藝術,解除與會者的緊張心理,引導大家展開討論。四是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調查會的規模大小,以及分幾次開還是一次開。有時情況比較複雜,發言人較多,可以分開兩次或多次,讓參加座談的人員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有時由於一些領導的參加可能會使參加調查的同志緊張或拘束,不利於發表意見,主持人就可以分層次召開或個別徵求領導及權威人士的意見。五是將調查的內容提前告訴參加會議的人員,請他們提前做好準備,防止調查會開始才提出議題的做法。

2、實地觀察法。是指調查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者藉助科學的工具和手段,直接考察正在發生的管理、訓練或教育現象。實地觀察法是蒐集非語言行為資料的首選方法。實地觀察法的主要優點是,調查者能夠在實地直接感受和觀察對象,所獲取的是直接的、生動的、具體的感性認識,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但實地觀察法所觀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現象或外部聯繫,帶有一定的偶然性。近年來,各級都在抓工作作風的轉變,強調到實地、查實情,實地觀察這種調查研究的方法運用越來越普及,作為機關人員一定要把握好這種方法的本質特徵,切實運用出實效來。

3、民意調查法。民意調查一般採取兩種形式:

一是走訪調查。調查者通過抽樣法,選定一定數量的調查對象,通過同他們面談或電話聯繫等,瞭解他們的真實思想和意見。這種方式可以瞭解到與調查內容相關的其他內容,其缺點是容易使被調查者產生一些拘束,不願談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來。走訪調查要求訪談者不僅要做好訪談前的各項準備工作,而且要善於進行人際交往,熟練地掌握訪談中的提問、引導等技巧,並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方式進行面談。二是

書面調查。一般採取無記名方式,調查者提出一些題目或調查內容,通過卡片、信函和問卷等書面形式分發給一定數量的群眾,由群眾自願填寫,然後收回,進行統計分析,由於採取無記名方式,群眾沒有任何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壓力,可以無所顧忌地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提出來,因此這種方式可以瞭解到群眾真實的心理和看法,對改進工作很有幫助,而且由於這種調查面廣,增加了調查的材料。

4、資料調查法。即通過收集有關現成的書面資料,查閱各種歷史檔案,進行調查研究。這種方式簡單易行,尤其對於不容易接觸的東西或地方,通過這種方式就能獲得一定的情況,資料調查法的缺點是收集到的資料是第二手資料,有時會由於其記錄者的水平問題,使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受到影響,因此進行資料調查時,要認真核對資料,儘可能地掌握完整的資料。

5、統計調查法。是利用固定統計報表的形式,把下邊的情況反映上來,通過分析而進行的一種常用的調查研究方法。由於統計報表的內容是比較固定的,因此可以通過報表分析出某項事物的發展軌跡和未來走勢。運用統計調查法,應注意幾點:一是統計方法要一致,否則是不可比的;二是應以權威部門的數字為準,否則分析的依據難免有誤;三是報表分析和實際調查相結合,不能就報表進行單純分析,如對訓練成績大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報表中難以反映出來,只有通過實際調查才能形成完整概念。

6、綜合歸納法。在調查研究中可能會接觸到很多零碎繁雜的情況,如果把這些情況不加整理地全給領導端上來,就不能達到整體研究的目的,因此,必須對這些情況加以整理,整理的辦法就是綜合歸納法!所謂綜合歸納法就是把研究對象的各個部門、各個方面和各種因素聯繫起來考慮,通過考慮得到普遍性的、有規律的東西,形成多樣性的統一,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綜合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並不是事物各個方面的各個部門的簡單相加。2011年,某部在高原駐訓,我跟隨集團軍首長前去檢查,當時該部外訓計劃制訂得非常好,從計劃本身你看不出一點問題,但後來我一想不對啊,你計劃制訂到9月底,可是高原進入9月就開始下雪了,你怎麼訓呢?這裡就用到了綜合歸納法。

以上介紹的調查研究的方法,只是一般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在調查研究中使用時,並不是單一運用的,而是互相交錯運用的。因此,我們應在調查研究工作中靈活運用。

三、怎樣提高調查研究水平

第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要強內功。機關人員具有全面的、過硬的綜合素質是確保調查研究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具體講就是“三懂”:懂政策。只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深厚的理論功底,掌握了黨的工作路線、方針、政策,並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研究問題,才能提高調查研究的準確性、科學性。懂人性。俗語說:人過一百,形形色色。這說明人的思想、心理、性情、格局,千差萬別。搞調研工作,要學會了解掌握被調研的對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廣泛涉獵我們工作範圍內的各方面的專業知識,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等,避免在調研中出現答非所問,難入正題現象。懂寫作。調查研究後,對於調研結果,需要用調研文章把它反映出來,這就要求從事調研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寫作水平,絕不能因為寫作能力弱,而使調查研究工作“功虧一簣”。

第二,“不畏浮雲遮眼望,自緣身在最高層”,要站得高。

調研之前,要對研究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發揮什麼作用心中有數,而不單為了完成任務寫篇文章。重點要明。就是要明確調研的重點,要緊緊圍繞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要注意新出現的關係全局的苗頭性問題,做好超前調查研究,把矛盾和問題消解在萌芽狀態。立意要高。立意對調研工作成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意在筆先”,即立意(主題)要在調研之前就應明確,操筆為文,連立意也不明確,那就很難下筆。明朝黃子肅在《詩法》中說:“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制約著文章的內容、思想。立意是文章的靈魂,沒有立意或立意不明確,形成的調研結果就會是現象的羅列、材料的堆砌。煉意要深。煉意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立意是事實材料的客觀性和作者的主觀性相統一的產物,而煉意則是實現統一的手段,是在豐富的材料基礎上進行概括實現的,是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現象達到本質的認識,這就是馬克思指的頭腦加工。

第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要沉下去。

一個人要獲得感性認識有兩個方面,一是親歷親為,二是間接獲取,某種意義上講,親歷親為更為重要。要深入工作。調研是為工作服務的,堅決克服工作、調研“兩張皮”的問題。因此,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堅持直接調查和蹲點調查相結合,不搞“花拳繡腿”,防止蜻蜓點水。要深入群眾。群眾最有發言權、評判權。要多聽群眾的看法,使調查研究的過程成為密切黨群關係、幹群關係的過程(毛主席為了真實掌握農民革命鬥爭情況,用32天時間,徒步實地考察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5個縣,調查農民革命鬥爭情況,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要深入實踐。搞調查研究,不能只能寫篇文章就完事,一種思想、一種理念要組織實驗,要用實踐來檢驗其可行性,要帶頭踐行所提出的思想觀念,帶頭去宣傳所提出的主張。也只有深入現場,才能有更多的感性、悟性和靈性,才能有更多的想法和辦法。

第四,“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見金”,要鑽進去。

要從大量複雜紛繁的現象、問題、事例中找準所需要的東西,這就要求我們:一是追求真理。要保持客觀的、冷靜的頭腦,不被世俗流行的觀點和自己的先天之見所蔽,不能只收集那些有利於現有成見的東西,而對改變現有成見的東西視而不見(1992年,鄧小平在88歲高齡的情況下,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作了深入調查研究,發表了影響深遠的“南巡講話”,成為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是追求真理的光輝楷模)。二是崇尚科學。要努力從定性和定量、宏觀和微觀、靜態和動態、縱向和橫向等方面的結合上得出對調研對象的科學認識。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手段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提高調研效率,併為正確決策提供全面、翔實、可靠的信息和數據。三是辯證選材。要圍繞主題選材,材料是主題的體現,主題是選材的依據。不管材料多麼生動,如果與主題無關,就應捨棄,決不可因偏愛而損害了主題。選材要真實,合乎實際,合乎情理,合乎科學道理,才可信,才能有說服力。選材要典型,“以一當十”,越精越好。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選材要新穎,陳舊的材料,已經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新穎的材料,才能使讀者如獨闢蹊徑,耳目一新。

第五,“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要靜下來。搞調查研究一定要克服浮躁心態,不能急功近利。強化責任意識。責任心決定著工作的動力。心中要時刻想到要把調研工作與推動工作創新結合起來,而不是為寫文章而調研,為出政績而調研。強化奉獻精神。搞調查、寫文章是吃苦的事,辛苦的事。有時候很辛苦,很累,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文稿,常常是頭昏、眼花、手痠、肩痛,沒有奉獻精神、吃苦精神是搞不好的。強化求精品質。文章不怕改,觀點不怕煉。越改越精,越煉越新。寫調研文稿也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力爭出有份量的調研成果。

工作實踐告訴我,從事調查研究工作,對機關人員的成長大有益處,實際上也確實培養了不少人才,很多進入軍委、總部機關的曾經與我共事的參謀都是開展調查研究的高手。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個領域無限廣闊,誰肯認真地工作,誰就能做出許多成績,就能超群出眾。”

在調查研究中昇華理性認知——淺議機關如何開展調查研究工作


作者簡介:高建成,祖籍河北定州,出生於新疆哈密,1994年9月由新疆哈密鐵路第一中學考入鄭州高炮學院,先後在解放軍參謀學院、第二炮兵指揮學院、空軍指揮學院、國防大學、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等院校培訓,歷任旅、集團軍、軍區、總部作戰(訓練)部門參謀和副處長,裝甲旅副旅長、防空旅副旅長兼參謀長等職,2016年退出現役。醉心思考,鍾情寫作,創辦《高參論道》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