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拒“裸捐”

最近,一則“一個戴口罩的人將一個塑料袋交給政府工作人員,並稱是抗疫捐款”的新聞引起群眾的廣泛關注。原來,捐款者姓楊,今年已54歲,全家上下7口人,以收廢舊物資為生計,竟然將接近13萬元的現金悉數捐出。

這怎能不令人動容?這些現金可是他辛苦操勞大半輩子而積攢下來的積蓄,相當於全部家當了,一次性全部拿出作為抗疫捐款,這樣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敬仰,也令人感動。


婉拒“裸捐”


只是,捐贈款項數目不小,我們難免不會想到老人接下來要怎麼生活呢?所幸,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鎮政府與楊老最終達成折中協議:退回12萬元整,只接受其中9273.4元的捐贈款項。楊老的捐款行為是大舉,但卻可能因此影響了他一家人的正常生活。

即便是貧困者、拾荒老人等,我們也應尊重他們的愛心善舉和支配財產的權利。儘管如此,倘若弱者為回饋社會進行“裸捐”,反而導致自己陷入困境,這顯然違背了慈善的初衷。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接受捐贈而讓捐贈者陷入生存困境,不能對社會愛心“照單全收”。

不支持“來者不拒”的受捐,要營造奉獻愛心的良好社會氛圍。


婉拒“裸捐”


慈善的目的是為了救人,是為了讓人更好、更有尊嚴地生活。我們既要鼓勵社會人士積極奉獻愛心,又要讓捐贈者明白“量力而行”的真諦。韓紅老師的愛心基金會在這次疫情中雷厲風行的善舉應該感動了許多群眾吧,這種身體力行、傾盡所有、認真在做慈善事業的人已經不多了。

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慈善事業,也希望慈善活動中能湧現出更多令人感動、發人深思的“好聲音”,推動社會和諧友善的文明建設。


婉拒“裸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