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唐宣宗是晚唐最有心计、最擅长控制臣子的一位皇帝,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们在唐宣宗面前总是战战兢兢,奏对之后往往背后都是冷汗,长久下来,唐宣宗的大臣只有不说一个不字才能做得长久。

其中有个人或许是其中的例外,不但经常反驳唐宣宗的意见,还拿唐宣宗的亲舅舅开刀,这个大臣却最受唐宣宗信任,甚至有机会爬上宰相高位都没有积极争取。

他就是韦澳,曾任翰林学士承旨、吏部侍郎、京兆尹、河阳节度使,是晚唐对朝局、对皇帝看得最透彻的一个聪明人,也是个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大形势如此,韦澳无力回天。

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长安)

【十年不仕,韦澳一直在等待一个最好的机会】

韦澳出身于长安韦氏,唐代长安城周边有韦曲和杜曲,合称韦杜,就是韦家、杜家两大家族的聚居地,二百多年出了不少高官显贵。

韦澳的父亲是曾经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当过宰相的韦贯之,虽然早亡,但韦澳仍然有家族助力,仕途一路顺畅是可以预期的。

韦澳早早的考过了进士,又在官员选拔考试中高中,但与其他人千方百计想尽快任职不同,韦澳竟然“登第后十年不仕”。

韦家豪门大族,机会多多,唐文宗后期,韦澳的哥哥帮他联系了当时的御史中丞高元裕,说你去拜访他,他能给你安排个御史的位置。这也是个很好的出仕渠道,御史虽然官位不高,但显示度很高、地位也很尊贵,唐代不少名臣都是御史出身。

但韦澳对此不予理睬,不登高元裕的家门。

史书上说韦澳是“性贞退寡欲”,我个人觉得未必,当时唐文宗在位,唐王朝处于文官党争、宦官专权的最低谷时期,他可能是觉得朝局混乱,此时出仕绝非好时机。

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可能是现在的西安韦曲,地下肯定有文物)

【“愿相公无权”】

唐武宗时期,韦澳去了义成节度使周墀麾下为判官。

唐代各节度使的下属固定编制只有几人,包括一个副使、一个行军司马,然后就是判官二人了,虽然没有品秩,但也算是正式官员,至少相当于七品。韦澳十年不出仕,一出仕就是这样的重要岗位。

周墀此人在唐代历史上见证了不少事情,甘露之变时就在长安为官,应该算是逃过一劫。之后唐文宗被宦官软禁,无比郁闷的和周墀发泄情绪,说自己受制于宦官,还不如当年受制于诸侯的汉献帝和周赧王。

周墀本来是个文官,但当节度使之后“全军大治”,并非是一个书呆子。而韦澳身为周墀手下判官,相当于是周墀的副手,必定也是具有相当的行政才能。

唐宣宗继位之后,周墀入朝任兵部侍郎,不久进入宰相班子,在周墀推荐下,韦澳当了考功员外郎、史馆修撰。

这个考功员外郎是从六品上的官位,相当不低了,所以十年不出仕的韦澳一点没耽误。而且考功一职权力极大,“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这是文武百官升迁任职的基础,相当于现在的人事局或者组织部。

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愿相公无权)

韦澳当时应该不过三十多岁,周墀对韦澳非常信任,在担任宰相之前问韦澳:“

力小任重,何以相助?”我才能不足而宰相责任重大,你要帮我出个主意。

韦澳先是简单的五个字,“愿相公无权”,希望您当宰相期间不要有权力。

周墀很惊讶,继续追问。韦澳解释说,国家大事的处理,您和皇帝保持一致就好了,千万不要想去改变皇帝的意思,不要去和皇帝争国家事务的处置权,这样自然君臣和谐,也就无所谓有权力了。

(《新唐书》上韦澳回答原文为“爵赏刑罚,人主之柄,公无以喜怒行之,俾庶官各举其职,则公敛衽庙堂上,天下治矣。乌用权?”,上段为本人个人理解。)

周墀听了叹息,这样太让我心中有愧了!

周墀此人以直言敢谏闻名,当宰相初期还能忍得住,不过一年后就因为直谏皇帝被外放到蜀中担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去了。中晚唐时期,蜀中就是不得意的宰相被临时安置的地方,李逢吉、裴度、牛僧孺、李德裕等人无不曾经在此任职。

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唐宣宗的第一大秘】

韦澳并未受到周墀外放的影响,之后官位提升的很快,估计既有本人能力原因,更有韦家背后运作的原因,先后“知制诰”、“翰林学士”,进入朝廷中枢,然后任户部、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轻易跨过了五品这个大门槛,成为唐王朝朝中高级官员。

尤其最后的翰林学士承旨,这是中晚唐独有的官职,为各翰林学士之首,是皇帝的亲信中的亲信,相当于皇帝的首席大秘,被称为“内相”,能当上翰林学士承旨的,之后大多数都能当上宰相。

这段时间韦澳非常得唐宣宗信任,每当在宫中值班的时候,必然会被唐宣宗召见,君臣数人仔细探讨各种国事。

韦澳可能是唯一反对意见能让唐宣宗听进去的人,每次唐宣宗让宦官安排韦澳等人起草诏书,韦澳如有不同意见就故意拖延,并让宦官回复:“此一事,须降御札,方敢施行”,这个事情皇帝您真准备这么办么?您要决定了就写个条子吧。

唐宣宗最多到第二天天亮前就会醒悟,然后和韦澳讨论之后改变自己的想法,大多数时候都能按韦澳的意思去办。

唐宣宗曾经秘密安排韦澳编写了一部各地风土人情的记录,韦澳各处收集资料,亲自编写了一部《十道四蕃志》,其核心内容连自己的家人子弟都不知道。

这部书不仅仅是基础资料,应该还包括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处理方法和案例,所以又名为《处分语》,唐宣宗拿到后如获至宝,仔细研读记忆。

后来有位地方刺史面圣,出去之后对韦澳说太佩服皇帝了,皇帝对我管辖的地方非常熟悉,“昨日中谢,圣上处分当州事惊人。”韦澳私下一问,都是他编写的《处分语》当中的内容。

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韦澳也非常擅长办公室斗争,当时和他同样得到唐宣宗赏识的还有一个翰林学士萧寘。一次唐宣宗作诗,萧寘应和,并用前人诗句来比。第二天,唐宣宗问韦澳此事,韦澳说,萧寘的意思是皇帝的诗句清新,可以与南北朝时期南朝大臣沈约相比。

唐宣宗当时就不高兴了,“将人臣比我,得否?”从此对萧寘失去信任,拍皇帝马屁技巧不足可不行。

这个故事来自晚唐裴庭裕的《东观奏记》,裴庭裕曾经参与编写《宣宗实录》,《东观奏记》很多内容都被正史采纳,刚才说的这个故事虽然不见正史,但可信度应该较高。

韦澳还做过一段时间京兆尹,相当于长安市市长。韦澳一反低调行事风格,丝毫不畏惧长安城中各种权贵,连唐宣宗的亲舅舅都落在韦澳手中。

唐宣宗的亲生母亲当时还在世,本来是最底层的嫔妃,母以子贵,唐宣宗继位才能当上皇太后。唐宣宗事母至孝,国舅爷郑光也是地位尊崇,但这位国舅爷占有的田宅没有按规定交赋税,韦澳就把国舅家里管事儿的抓了起来,限定时间交钱。这事儿惊动了唐宣宗,唐宣宗亲自替自己舅舅求情,但韦澳坚持按国法办事儿,唐宣宗回宫告诉自己老妈,“

是不可犯”,于是国舅交钱了事,韦澳放人。

由是豪右敛迹”,长安权贵都老实了。

这就是君臣二人演的一次双簧,唐宣宗是唐代最重视权力控制的皇帝,自然不会愿意让权贵阶层太过张扬,更不会让外戚做大。韦澳摸透了唐宣宗的想法,拿国舅开刀,既能得到唐宣宗的支持,其他权贵也会收敛。

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唐代文物)


【明哲保身的韦澳】

到了唐宣宗后期,韦澳也知道国家问题多多,存了隐退的念头。

有一段时间户部缺主官,唐宣宗就召见韦澳,几次说户部缺人,意思就是让韦澳主动申请担任这个职务。但韦澳假装不懂,就拿京兆府那些事情来回答。唐宣宗一看只得挑明了,“任卿可乎?”韦澳说我老了,干不动了,“帝默不乐”。

回去之后,韦澳对自己的外甥说,“今时事浸恶,皆吾辈贪爵位致然。”现在时局不好,都是因为我们这些高官贪恋权位啊。

这句话说出了韦澳的心里话,有两层意思,先是对唐宣宗在位十余年表示否定,时局甚至到了“浸恶”的地步;然后对朝中宰相等高官表示反感,占据高位还不能解决问题,很明显指的是为相十年的令狐绹。

外人可能觉得唐宣宗在位时期国家平稳、国力恢复,但韦澳如此有谋略之人,自然能看出其中暗流汹涌。

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让唐宣宗不满意的事情还有一件,就是唐宣宗曾经私下和韦澳商量对宦官势力的处置。

韦澳先是含糊其辞,然后唐宣宗逼问下,只得说不能用文官,否则可能发生当年文宗时期甘露之变惨剧,然后建议唐宣宗从宦官当中提拔人员想办法。

唐宣宗摇头,新提拔的宦官,官位低的还能保持对皇帝的忠诚,一提升到高位,就和原有掌权宦官勾结为一体了。“自黄至绿,自绿至绯,犹可,衣紫即合为一矣。”(《新唐书》)

韦澳没有给唐宣宗一个很好的建议,《新唐书》记载,当时韦澳“愧汗不能对。”

唐宣宗曾经和少数亲信大臣商量过如何削除宦官势力,宰相令狐绹给唐宣宗的建议是继续等待,宦官死了、退休了不补新的,寄希望于宦官势力自己消亡。

令狐绹性格懦弱,不想承担这种风险,毕竟之前甘露之变前车之鉴不远。唐宣宗何尝不是如此,同样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勇气。当年唐武宗和李德裕会昌中兴已经压制住了宦官势力,如果唐武宗再活五年,李德裕很有可能会协助唐武宗彻底解决宦官问题。

唐宣宗同样具备彻底解决宦官问题的能力和条件,但他放弃了,宦官势力在唐宣宗死后卷土重来,并彻底把唐王朝推向灭亡。

王夫之就明确说:“澳之识岂不足以知此之非策,而云尔者,不敢身任其事以自全而已矣。”韦澳这么大能耐,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宦官问题,而是不敢亲自承担这个事情。

韦澳必定看出了唐宣宗的软弱,所以才没把真正的建议说出来,你皇帝不下决心、不冒风险,仅凭大臣想解决这个问题是痴心妄想。

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新疆唐墓出土唐代宦官俑)

【不玩儿了】

唐宣宗因此开始对韦澳有所不满,不久就外放韦澳为河阳节度使,这也是重要岗位,又有权又有钱。韦澳走之前,辞别唐宣宗时,唐宣宗还特意说了一句:“卿自便而远我,非我去卿。”是你自己要走的,不是我让你走的。

在河阳数年,唐宣宗一直没忘记韦澳。唐宣宗的最后一年三月,唐宣宗派人出差河北,路过河阳时特意给韦澳送来了唐宣宗的手诏,说了两个事情,一个是让韦澳做好准备开始收拾行李,秋天就可以回京城,意思就是回来了就要进入宰相班子;第二个事情是向韦澳咨询对长生之术的看法,问韦澳有什么好药方。韦澳的回答是金石药物有毒不可服用,那些和尚道士的话不能听。

韦澳未必不知道唐宣宗想的是什么,就是希望韦澳能在长生一道上支持自己。如果顺着唐宣宗的意思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当宰相基本上就没问题了。但韦澳仍然非常清醒,没有被宰相位置诱惑,他的回答相当于是继续保持了和皇帝的距离,甚至表示出了对皇帝的不耐烦,宰相自然也就没有希望了。

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果然,当年八月唐宣宗服用长生药得到了长生,暴亡。唐宣宗本来指定的三儿子夔王也未能继位,宦官们拥立了唐宣宗的长子继位,也就是后来唐王朝历史上最昏庸的唐懿宗。

唐懿宗时期,韦澳仍然受皇帝信任,先后担任多个要职。但由于与当时的宰相杜审权不和,被贬洛阳当了一个闲职。杜审权和韦澳先后当过翰林学士承旨,估计有些办公室的恩怨。

之后韦澳先后推辞了河南尹、吏部侍郎等任命,都是以自己有病为由,并请求退休。不久韦澳病逝,追赠吏部尚书,谥号“贞”。当年他爷爷韦肇去世后谥号为“贞”,父亲韦贯之谥号也是“贞”(后改为“文”),祖孙三代同谥,也算是一时佳话。

韦澳如此人物,连唐宣宗这样的人精都不愿意殚精竭虑的辅佐,何况唐懿宗。

晚唐宣宗时期最有谋略、最会做官的奇人,可惜时事浸恶,无力回天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长安)

我个人非常赞同王夫之对韦澳的评价:“韦澳者,以藏身自固为道者也,异于贪进病国、徼幸危身之鄙夫远矣,而不足以谋国。”韦澳一生都是以保护自己为首要目标,比那些贪图权力误国的人确实高出一筹,但他也没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解决国家问题。

这就是王朝末世,当精明人不愿意为官的时候,国家也就要不行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