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老”會流行嗎?

(本文轉自環球網)

“現在有一種方式叫抱團養老,我們也想約上老同事、老朋友,找個地方嘗試一下。”重慶市民文芃告訴記者,在一次家庭會議上,他第一次從外公的口中聽到了“抱團養老”這個詞。

老有所伴的新追求

“家裡人當時都有點懵,不管是長輩還是平輩,之前都不瞭解什麼是抱團養老。”文芃說,外公外婆年紀都接近70歲了,平時他們由三個兒女輪流來照看。後來,因為兒女都要去照顧孫子,照看不過來便為外公外婆請了保姆。“但老人家始終覺得家裡有個陌生人不自在,而且保姆對他們的生活習慣也不是那麼瞭解,以致於保姆換了好幾個都不滿意。”

“外公說,抱團養老是自己在電視上看到了,他也詢問了幾個平時走得較近的老同事,大家都還覺得不錯。”文芃回憶,“外公覺得,這種方式挺好,既不會讓兒女兩頭忙不過來,也能和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住在一起,相互關懷,老有所伴。”

“抱團養老”概念起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丹麥,之後推廣至瑞士及荷蘭,最後在歐美各地流行起來。

“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不依靠子女,離開傳統家庭,搬到同一個地方搭伴居住,共同承擔生活成本的同時,也慰藉了精神上的空虛——這樣的模式可以作為國內養老思路的新探索。”一位學者告訴記者,雖然“抱團養老”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大面積流行,但模式背後的價值不能被忽視。

有助於克服失落和孤獨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張盈華對上述觀點也表示認同,她提到,國內養老模式一直有“973格局”的說法,即家庭養老90%,社區居家養老7%,機構養老3%。但根據調查發現,社區和機構養老比例其實很低,家庭養老比例甚至高達98%。“抱團養老可以緩解老年人入住養老院難的問題。”張盈華說。

也有專家認為,“抱團養老”不失為破局目前國內傳統養老模式的新舉措。重慶市護理學會秘書長餘永玲就表示,“抱團養老最大的好處在於,志趣相投、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相互合得來的老人住在一起,滿足了老年人對精神慰籍的強烈需求。”餘永玲說,老年人由於年老和退出工作崗位,加上相當大部分老年人的子女不能長期在身邊,很容易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對精神慰藉的需求非常強烈。我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來自家庭成員,但這顯然是不夠的。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部分專家學者極為支持的“抱團養老”,也並非贏得滿堂喝彩,“相聚易,相處難”便成為質疑這種模式的反對聲。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學者殷駿表示,“未來一段時期內,家庭、社區、機構三種模式仍然才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主流養老模式。”殷駿稱,“抱團養老”的理念看上去很美好,但不能掩蓋很多客觀現實問題。“幾十年的老朋友平時約聚,肯定沒問題,但天天住在一起,生活的各種細節肯定多少會滋生矛盾。比如生活費用如何平攤?簡單的AA制嗎?有人生病了誰來照顧?誰負責採購?誰負責做飯?飯菜口味眾口難調怎麼解決……這些生活細節都有可能會引發矛盾。”殷駿直言,“抱團養老是極易發生散夥的一種群體結構,而且還有可能讓幾十年的友情產生隔閡。”

門檻比傳統養老高

記者注意到,真正要實現“抱團養老”,門檻也比傳統養老模式更高。首先需要一個能夠容納這麼多人的居住空間,那麼房租價格自然不低,這其實對老年人的經濟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即便是有這樣的空間住所,多半也是遠離城市中心,生活配套、醫療配套、出行配套等很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家住在重慶市南岸區的吳婆婆採訪中就談到,前兩年她都會去廣西住上大半年的時間,她選擇的養老模式有點類似於“抱團養老”,幾家人共同租下一棟農家小院,起初大家還很和諧,但時間一長,很多生活瑣事導致一些成員互相埋怨,最後大家都紛紛退租。“現在我們幾家人還是會相約去廣西養老,但都是各住各,相隔不遠,既方便互相走動,也避免了一起生活的矛盾。”

那麼,“抱團養老”這種新的模式,是不是在國內就行不通?也有專家學者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他們認為,“抱團養老”可以看作是破解“中國式養老”困局的一種新思路,但想要真正“立起來”,還是應該和傳統模式多融合。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王平之前接受採訪時就表示,“抱團養老”可以和社區養老服務結合起來。地方有關部門、社區對“抱團養老”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予以支持、提供服務。社區工作者需要從實踐中概括、總結出一套可行的規範、協議模式,供老人們參考使用。“‘抱團養老’不是聯誼活動,而是嚴肅的社會組織形式。僅僅依靠朋友、同學、戰友之類的舊情很難長久維繫,需要靠契約精神幫助成員們明確界限,才能夠更和諧地共同生活。”王平強調。

重慶社科院長期關注養老領域問題的許志遠稱,首先,公共服務部門要對“抱團養老”行為進行及時的信息採集及動態關注、需求評估及資源轉介,排除管理盲區;其次,當地政府尤其是社區服務部門對老人所在活動場所可能出現的安全管理問題、意外傷害、法律糾紛等方面採取必要的干預;最後,公共管理部門應儘可能為這些相對集中的老人開闢服務通道,如醫療照護問題以及上門服務、老年精神文化服務等等,多為老年人提供一些服務項目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