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CT、核磁,你們都在擔心什麼?

“CT有輻射,我得隔一段時間再檢查。”


“核磁帶個‘核’字,是不是也帶輻射?”


“PET/CT輻射較大,會致癌?”


腫瘤患者在治療和複查過程中,對影像檢查常有各種顧慮。但這些檢查,是正確診斷的前提條件,基本避無可避,所以真不知道腫瘤患者的心理陰影面積該有多大?小編收集了一些公眾號後臺的高頻次提問,都是關於影像檢查的各種疑惑,在此一一解答。


關於CT、核磁,你們都在擔心什麼?

CT輻射大嗎?


做一次CT有多少輻射?

CT有輻射嗎?CT是有輻射的,它的危害主要來源於X線產生的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可破壞人體內某些大分子結構,損傷細胞,從而損傷人體。但是!一切拋開劑量談輻射,都是耍流氓。


其實,不止是CT,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存在輻射,我們先看下以下幾種常見輻射:


  • 坐飛機20小時的劑量0.1mSv
  • 每天吸20支菸每年0.5-2mSv
  • 地鐵安檢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劑量<0.01mSv


那麼,人體能夠承受的輻射劑量是多少? 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規定(ICRP-60),公眾受附加照射的個人劑量限值為 1mSv/年,而受職業照射的個人(如伽瑪刀技術員)全身照射劑量限值為 20mSv/ 年。


一次CT掃描,輻射量多大?人體常見部位接受一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大致分別為:頭部0.7毫西弗, 腹部 4.05毫西弗, 胸部 5.29毫西弗,頸椎 0.76毫西弗,腰椎4.16毫西弗,骨盆 7.68毫西弗。以此估算,健康體檢人群每年接受CT檢查的次數應儘量不超過兩次。


不過,對於高危人群和患者而言,如果是為明確診斷或指導治療而進行CT檢查,患者應充分相信醫生、配合醫生進行檢查,切不可因為擔心輻射而拒絕檢查,錯失早期診斷的機會。如果想要更低劑量,可以考慮做低劑量螺旋CT。


為何做完普通CT,醫生還建議做增強CT?

依照上文看來,因擔心輻射而累死的腦細胞恐怕要比真輻射死的多多。但畢竟是有輻射的,自然是能少做就少做。但為何有時候做完普通CT,醫生還建議做增強CT?


這要從CT的原理說起。CT,簡單說是把人體切成一片一片仔細看。優點是可以分層看,經計算後可以顯示出更多的組織信息。如果醫生覺得普通CT切片不夠薄,無法看清病灶,就會建議做個薄層CT,獲得更清晰的圖像;如果想看清不同組織血供的差異,醫生還會建議做個增強CT。


做增強CT,從患者角度看,需要增加一個打碘對比劑的過程。

普通平掃:只需要躺在CT機器上面,幾秒鐘就完成掃描


增強掃描:在平掃CT的基礎上,靜脈注射碘對比劑,碘對比劑會隨著血液循環,跑到全身的組織器官中去。打了碘對比劑之後,就可以觀察病變組織的情況,與周圍正常的組織做對比,看是否有病變。

總而言之一句話,增強掃描看得更多更清楚。

關於CT、核磁,你們都在擔心什麼?


為何醫生要求做多次CT?

有時患者本人想減少CT檢查次數,但醫生常要求做多次CT。患者心理嘀咕:醫生不會是過度診療吧?其實還真冤枉醫生,聽小編舉例說明。


例如,若在常規體檢中胸部低劑量CT檢查發現了肺部佔位,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可能需要加做胸部增強CT檢查,這不僅能幫助醫生明確診斷,還能對腫瘤的大小、位置、分佈、侵犯周圍組織及淋巴結轉移的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從而確定腫瘤分期分型,以便實行最佳治療策略;後續也需要根據治療方案定期進行CT複查,幫助醫生了解治療效果以及監測腫瘤的發展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免延誤病情、錯失治療最佳時機。


總結下來,可以發現醫生為了隨時監控病情變化,以便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往往會要求患者進行多次CT檢查。


多久做一次CT好呢?

常有腫瘤患者說,健康的50歲以上人群,一年只建議做一次CT檢查,所以我必須得控制CT檢查次數。但面對CT輻射和腫瘤進展,兩害權衡,一般會“取其輕”,估算獲益情況。


醫生會綜合考量個人體質、CT年輻射量、疾病輕重程度等,制定個性化的檢查方案,而非僅僅考量輻射量。如果病情不是特別嚴重,就可以適當減少CT的檢查次數。但出現明確的腫瘤進展,CT的檢查可能會更加頻繁,需要患者定期到醫院檢查。

核磁是否有輻射?它的禁忌是什麼?


磁共振是否有輻射?


從字面上看,核磁共振既有“核”,又有“磁”,看起來輻射就大的驚人。不少患者都會有疑慮:“這項檢查會不會產生輻射有害健康?”


其實,核磁共振完全是0輻射的,患者可以放心檢查。MRI曾被譯為“核磁共振”,因為一個“核”的存在引起了不少誤解,實際上“核”字源於受檢者體內的氫質子核,所以核磁共振其實被稱為磁共振更為準確,檢查並無任何放射性,不用擔心輻射。


那既然對患者沒有健康危害,那為什麼磁共振室要安個那麼厚的門,上面還要寫著“危險”?

關於CT、核磁,你們都在擔心什麼?

這個大門的第一個作用就是隔離干擾,外界的各種電磁波、醫院的節能燈、大家的手機等等都是帶電磁信號的,必須要隔離周邊的電磁信號,才不會讓外界干擾內部信號的採集。


第二個作用是隔離噪音。做過磁共振檢查的人都知道,磁共振檢查時,會聽到嗚啦嗚啦的響聲,即噪聲。且噪聲具有一定的節奏,還會不斷地進行變換。那個聲音,堪比精神汙染。關上大門,從此周圍就清靜啦!


第三點是最重要的一點,隔離“外界干擾”。雖然磁共振對你沒什麼危害,但是你對它卻有著極大的威脅!設備周圍有強大的磁場,可以吸引各種磁性物質,別說氧氣瓶、輪椅,就連醫院的掃地車都吸上去過。


做磁共振有什麼禁忌?

核磁共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沒做過核磁共振檢查,起碼也聽說過這個高級的機器。對顱腦、脊髓等疾病的診斷來說,核磁共振檢查是目前最有效的影像診斷方法,可以早期發現腫瘤、腦梗塞、腦出血、腦膿腫、腦囊蟲症及先天性腦血管畸形,還能確定腦積水的種類及原因等。


核磁共振檢查“講究”比較多,我們在新聞裡見到,2016年上海肺科醫院就發生過核磁共振設備吸住輪椅的事故。磁性假睫毛和紋身可以影響影像檢查的準確性,還有一些小東西,如硬幣,帶進核磁共振檢查室也可能帶來嚴重的危害。諸如心臟起搏器、人工耳蝸等,都要注意辨別材質,很多金屬被禁止帶入磁共振室。


另外,“幽閉恐懼症”也是核磁共振的一個“梗”

。常有患者躺著做核磁檢查,做到一半,找不到人影了,因患者幽閉恐懼症發作逃掉了。

關於CT、核磁,你們都在擔心什麼?

PET/CT輻射大嗎?


判斷復發轉移,為何要查PET/CT?

常有患者說“給我來個全身CT”,其實CT是無法一次掃描全身,只有PET/CT才可以。因為狡猾的癌細胞,可能鑽進肺部、肝臟、骨頭,甚至腦部,幾乎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鑽入。而

單部位的檢查,無法排除腫瘤是否轉移到遠處,需要藉助PET/CT來完成。


PET,是“寵物”的意思(PET其實是: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的首字母縮寫),可看出其已經成為現代核醫學的新寵。PET/CT,集合了PET與CT的功能,既能通過PET獲得人體代謝活動分子水平的信息,還能通過CT獲得解剖圖像,兩種圖像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產生1+1>2的效果。

關於CT、核磁,你們都在擔心什麼?


PET/CT輻射大嗎?致癌嗎?

PET/CT確實存在輻射。PET/CT檢查的輻射劑量,源自PET檢查所用放射性核素以及CT兩部分組成,CT為主要劑量貢獻者, 受檢者接受的總輻射劑量為兩者之和。


先來看看看PET-CT檢查使用的放射性示蹤劑(顯影劑)在檢查中的劑量貢獻。我國PETCT檢查一般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氟-18(18F-FDG),按0.1 mCi/公斤體重的注射劑量來算,一般情況下受檢者所注射的放射性顯影劑的劑量不會超過10mCi。


再看CT部分的輻射劑量。有資料統計CT檢查的輻射劑量佔PETCT檢查總輻射劑量的81%。PET-CT一般都是低劑量模式,輻射劑量低,不到常規CT掃描輻射劑量的1/2。但是,如果使用高劑量模式或增強模式,則CT劑量會明顯增加。所以,PET-CT掃描中增加劑量主要是取決於CT掃描模式。


多項國內外研究數據表明,受檢者做一次PET/CT檢查受到的輻射劑量大約在8~13毫西弗(相當於做一次腹部增強CT受到的輻射劑量)。據統計,一個人如果超重15%將縮短預期壽命2年,而每天吸20支香菸預期縮短壽命6年,而一個受到職業照射的人員相當於做一次PET/CT輻射,其預期的壽命縮短僅為51天,所以PET/CT檢查並不會增加受檢者的致癌風險。

關於CT、核磁,你們都在擔心什麼?

PET/CT輻射含量如何代謝?

PET/CT示蹤劑的半衰期僅有2小時,也就是檢查後2小時,體內就有一半示蹤劑已經衰減,顯像劑的放射性對人體是沒有太大的影響的,而且會很快代謝並隨人體的尿液排出。


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PET/CT檢查的輻射很小,在檢查後幾個小時內,受檢者身上大部分輻射含量都會代謝,並且在受檢後多喝水加速代謝,就可以加快顯像劑的排出,基本不會對患者身體產生任何影響。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檢查後24小時內儘可能的不要接觸孕婦和小孩子。

關於CT、核磁,你們都在擔心什麼?

寫在最後

離開劑量談輻射,都是危言聳聽。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的輻射無處不在,在CT、PET/CT等影像檢查中,需要權衡疾病診療獲益與輻射副作用之間的關係,只要受到輻射的劑量和頻率在安全範圍內,就不會對人體產生實質性的危害!


人往往因為無知而恐懼,因為了解而獲益。美中嘉和擁有GE最先進的CT、磁共振、PET/CT等影像檢查設備,如您有影像檢查相關問題,歡迎公眾號文章下方留言諮詢。


參考文獻

[1] Coleman RE, Hillner BE, Shields AF et al (2010) PETand PET/CT reports: observations from the National Oncologic PET Registry. JNucl Med 51:158–163

[2] 李玲, 韓萍萍, 續蕊,等. 部分成人體部PET/CT輻射劑量評估[J]. 中國醫療設備, 2015, 30(9):104-107.

[3] 高翠翠, 柳澄. 降低CT輻射劑量研究新進展[J]. 醫學影像學雜誌(4):174-1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