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了解葉內型肺隔離症 CT 影像表現

肺隔離症

肺隔離症(pulmonaryseguestration PS)為一種較常見的先天性肺發育畸形之一,由異常體循環動脈供血的部分肺組織形成囊性腫塊,這部分肺組織可與支氣管相通,造成反覆發作的侷限性感染,不相通時則不會出現任何呼吸道症狀,又稱為支氣管肺隔離症。臨床特點為存在異常動脈供血。多見於青少年,年齡在 10-40 歲,男性多於女性。

病因

Pryce 牽引說:胚胎期,在原腸及肺芽周圍,有許多內臟毛細血管與背主動脈相連,當肺組織發生脫離時,這些相連的血管即逐漸衰退吸收。某種原因使血管殘留時 ,成為主動脈的異常分枝動脈,牽引一部分肺組織而形成隔離肺。該部肺組織與正常支氣管和肺動脈隔離開,由異常的動脈供血。

血管發育不全說:肺動脈分枝發育不全,與體循環之間殘留有交通枝,出生後,由於體循環的壓力高,形成肺內囊腫性改變。

病例分型


根據與正常肺有無共同髒層胸膜覆蓋分為葉內型和葉外型:


葉內型——隔離肺組織與正常肺葉為同一髒層胸膜所包裹,多位於後基底段,尤其是左下肺葉後基底段(約 60%),常伴反覆的感染。


葉外型——隔離的肺組織位於髒層胸膜外,有自己獨立的胸膜包繞,典型者位於肺的下葉區,以左下肺為最常見,可位於縱膈、膈下、心包或肺內。葉外型肺隔離症可伴有膈肌發育異常如膈膨升、膈疝、隔離肺,胃腸道瘻,骨骼系統和心臟發育異常,不易併發感染。


供血動脈:葉內型以降主動脈為多;葉外型以腹主動脈上段為多,偶見冠狀動脈、胸廓內動脈、腹腔動脈、胃左動脈、膈動脈、肋間動脈等。


引流靜脈:葉內型大多回流至下肺靜脈;葉外型多回流到奇靜脈、半奇靜脈,個別可至上、下腔靜脈或支氣管靜脈,也有報道迴流至胸廓內靜脈者。

臨床表現

呼吸道症狀:多發生於葉內型,大多數患者自幼即有呼吸道的症狀,如咳嗽、咳痰、感染、痰中帶血等。隔離肺內有感染時可有發熱、胸悶、憋氣、以及心悸、氣短。


無症狀:一般是查體時發現,主要發生於葉外型,葉內型病程早期與支氣管不相通時亦無症狀。


心血管症狀:常見於新生兒。一般多無症狀,多在常規 X 線檢查時發現一小部分葉外型肺隔離症。隔離肺內發生嚴重感染時可有咳血和便血。

CT 表現

肺隔離症的 CT 表現取決於其內是否含氣,當隔離的肺組織與鄰近的肺組織相通氣或發生感染後,多呈囊性改變,尤以多發囊性改變為常見,囊壁較薄,內部密度均勻,無強化,感染後囊腔內有液平,囊壁模糊、增厚。當隔離的肺組織未與支氣管和鄰近的肺通氣時,表現為一個密度基本均勻的軟組織密度塊,以下葉肺的後部,尤以左下肺後部為最還發部位,增強後明顯均勻強化。另有部分病灶呈囊實性,實性成分內部出現多個或單個囊變區,囊性部分可為液性密度,也可為含氣腔,實行部分可強化。少數病灶表現為單純片狀或條索狀影或僅表現為肺血管影增多。

隔離肺組織多數邊緣較清楚,反覆感染及修復、合併肺不張時邊緣顯示呈條索狀、與正常肺組織分界不清。處於感染期時,周圍可呈斑片狀滲出改變,局部肺氣腫表現,壓迫周圍的支氣管可引起阻塞性改變。

CASE 1

左下肺葉內型肺隔離症

一起來了解葉內型肺隔離症 CT 影像表現

一起來了解葉內型肺隔離症 CT 影像表現

一起來了解葉內型肺隔離症 CT 影像表現


CASE 2

左下肺葉內型肺隔離症

一起來了解葉內型肺隔離症 CT 影像表現

一起來了解葉內型肺隔離症 CT 影像表現

鑑別診斷

先天性支氣管源性囊腫——多呈單囊性,而肺隔離症呈單房性者相對少見;支氣管源性囊腫無異常供血強化血管,而肺隔離症可見明顯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


膈疝——示通過膈肌的薄弱或缺損處向胸腔內疝入的胃腸道,表現可與肺隔離症相似,但氣體襯托出胃腸道粘膜及鋇餐檢查可資兩者區別。


節細胞神經瘤——其與肺隔離症相似,好發於肺下葉後部,但節細胞神經瘤常合併脊柱畸形,無異常供血動脈和引流靜脈可資鑑別。


肺膿腫——肺隔離症合併感染和膿腫相似,不易鑑別;一般肺膿腫周圍有較重的炎性改變,而且抗炎治療效果明顯;膿腫增強呈環狀強化,無明顯起源於主動脈的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


囊狀支氣管擴張——多呈大小不等的多發囊狀影,咳血癥狀明顯;HRCT 可見囊腔與肺支氣管相通,患肺體積可縮小。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