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曹操曹操到”這俗語,起源於漢獻帝,發展於三國的諜報系統

“說曹操曹操到”這俗語,起源於漢獻帝,發展於三國的諜報系統

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劉協,趁著李傕、郭汜二人內訌之際逃出長安。漢獻帝一行逃到弘農。李傕、郭汜發現自己的“寶貝”跑了,又追殺了過來,要繼續控制漢獻帝。漢獻帝驚恐萬分,這時候有人推薦曹操,說他剿滅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漢獻帝趕緊派信使準備去找曹操救駕。信使還沒出去,就被李傕、郭汜的軍隊給圍了。漢獻帝在絕望之時,發現曹操到了,曹操的大將夏侯惇來了。曹操的軍隊救駕成功。漢獻帝感嘆道:“說曹操曹操到”。

皇帝的一句話,自然就流傳了起來。

民間就一直用這句話形容:說到誰就見到誰,想到誰就見到誰。

其實,在當時的曹操統治時期,“說曹操曹操到”是一句很恐怖的話。

《太平御覽》中記,是時軍中有謠雲“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

什麼意思呢?不害怕曹操,害怕盧洪,盧洪還好說,趙達卻要殺我。

“說曹操曹操到”這俗語,起源於漢獻帝,發展於三國的諜報系統

這裡面有兩個不很出名的人物:盧洪和趙達。

公元216年,曹操設置了一種特殊的官員——校事,校事官就是盧洪、趙達。這是幹什麼工作的?說白了,就是間諜、密探。

校事就是專門打探和發現那些有反動思潮的言論和行為的,他們職位不高,卻有一個特殊的權力“生殺大權”。相當後來明朝的錦衣衛一樣。

有“生殺大權”的,就是牛逼。說白了,看誰不順眼,嫁禍個罪名,“殺!”

所以人人都很害怕。恰恰盧洪、趙達就是這樣的人,所以魏國上下人人害怕。

“說曹操曹操到”這俗語,起源於漢獻帝,發展於三國的諜報系統

理曹掾(執法官)高柔向曹操進諫說:“趙達等人多次以自己的偏見作威作福,應當約束懲治他們。”

曹操的回答非常絕妙:“您對趙達等人的瞭解,恐怕不如我吧。他們能夠打聽舉報情況並完成其他特殊任務,這些事情讓賢人君子去幹是不行的。‘昔叔孫通用群盜,良有以也’。”

《三國志•魏書•高柔傳》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輒賞。既使過誤無反善之路,又將開兇狡之群相誣罔之漸,誠非所以息奸省訟,緝熙治道也。臣愚以為宜除妖謗賞告之法,以隆天父養物之仁。”帝不即從,而相誣告者滋甚。帝乃下詔:“敢以誹謗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

也就是說,曹操用的就是小人,去利用這些小人的特點和長處,發揮他們的監督和舉報作用。曹操當年恐朝中漢臣過多,想通過多設耳目防備和監視這些人,才設立校事官。

“說曹操曹操到”這俗語,起源於漢獻帝,發展於三國的諜報系統

魏國的名臣徐邈曾在醉酒後說自己是聖人。這件事被校事趙達知道了,向曹操告發。曹操很生氣,便將徐邈逮捕。最後是旁人勸曹操,說徐邈不過是酒後失言,再加上對曹氏有功,不能隨便定罪,曹操這才饒了他。

《三國志*魏書*徐邈傳》: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崔琰,那是河北名士,曹操幕僚,在曹魏集團中享有非常高的威望。就是因為批評自己的學生楊訓的信件,落到了校事的手裡,一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露出不遜之意。坐罪下獄,為曹操所賜死。

毛玠,那是建議曹操“迎奉天子”,後來和崔琰共同擔任曹操的“組織部長”的功臣。崔琰被賜死,毛玠十分不舒服,說了些氣話,被校事告密到曹操。曹操大怒,下獄。

“說曹操曹操到”這俗語,起源於漢獻帝,發展於三國的諜報系統

崔琰、毛玠這樣的元老級別的高官,都被校事盧洪、趙達給整倒了。也難怪軍中人人自危“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

所以,曹魏的人感覺,只要議論曹操評說曹操,不一會就真能見到曹操。也就是:禍事到了,該倒黴了。

也就是說“說曹操曹操到”,這句話的意思前後是有變化的。剛開始是指“救星到了”,後來就成了相反的意思“煞星到了”。到現在的意思又變了,成了:說到誰就見到誰,想到誰就見到誰。

“說曹操曹操到”這俗語,起源於漢獻帝,發展於三國的諜報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