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曹操曹操到”这俗语,起源于汉献帝,发展于三国的谍报系统

“说曹操曹操到”这俗语,起源于汉献帝,发展于三国的谍报系统

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刘协,趁着李傕、郭汜二人内讧之际逃出长安。汉献帝一行逃到弘农。李傕、郭汜发现自己的“宝贝”跑了,又追杀了过来,要继续控制汉献帝。汉献帝惊恐万分,这时候有人推荐曹操,说他剿灭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汉献帝赶紧派信使准备去找曹操救驾。信使还没出去,就被李傕、郭汜的军队给围了。汉献帝在绝望之时,发现曹操到了,曹操的大将夏侯惇来了。曹操的军队救驾成功。汉献帝感叹道:“说曹操曹操到”。

皇帝的一句话,自然就流传了起来。

民间就一直用这句话形容:说到谁就见到谁,想到谁就见到谁。

其实,在当时的曹操统治时期,“说曹操曹操到”是一句很恐怖的话。

《太平御览》中记,是时军中有谣云“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什么意思呢?不害怕曹操,害怕卢洪,卢洪还好说,赵达却要杀我。

“说曹操曹操到”这俗语,起源于汉献帝,发展于三国的谍报系统

这里面有两个不很出名的人物:卢洪和赵达。

公元216年,曹操设置了一种特殊的官员——校事,校事官就是卢洪、赵达。这是干什么工作的?说白了,就是间谍、密探。

校事就是专门打探和发现那些有反动思潮的言论和行为的,他们职位不高,却有一个特殊的权力“生杀大权”。相当后来明朝的锦衣卫一样。

有“生杀大权”的,就是牛逼。说白了,看谁不顺眼,嫁祸个罪名,“杀!”

所以人人都很害怕。恰恰卢洪、赵达就是这样的人,所以魏国上下人人害怕。

“说曹操曹操到”这俗语,起源于汉献帝,发展于三国的谍报系统

理曹掾(执法官)高柔向曹操进谏说:“赵达等人多次以自己的偏见作威作福,应当约束惩治他们。”

曹操的回答非常绝妙:“您对赵达等人的了解,恐怕不如我吧。他们能够打听举报情况并完成其他特殊任务,这些事情让贤人君子去干是不行的。‘昔叔孙通用群盗,良有以也’。”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

也就是说,曹操用的就是小人,去利用这些小人的特点和长处,发挥他们的监督和举报作用。曹操当年恐朝中汉臣过多,想通过多设耳目防备和监视这些人,才设立校事官。

“说曹操曹操到”这俗语,起源于汉献帝,发展于三国的谍报系统

魏国的名臣徐邈曾在醉酒后说自己是圣人。这件事被校事赵达知道了,向曹操告发。曹操很生气,便将徐邈逮捕。最后是旁人劝曹操,说徐邈不过是酒后失言,再加上对曹氏有功,不能随便定罪,曹操这才饶了他。

《三国志*魏书*徐邈传》: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於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崔琰,那是河北名士,曹操幕僚,在曹魏集团中享有非常高的威望。就是因为批评自己的学生杨训的信件,落到了校事的手里,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露出不逊之意。坐罪下狱,为曹操所赐死。

毛玠,那是建议曹操“迎奉天子”,后来和崔琰共同担任曹操的“组织部长”的功臣。崔琰被赐死,毛玠十分不舒服,说了些气话,被校事告密到曹操。曹操大怒,下狱。

“说曹操曹操到”这俗语,起源于汉献帝,发展于三国的谍报系统

崔琰、毛玠这样的元老级别的高官,都被校事卢洪、赵达给整倒了。也难怪军中人人自危“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所以,曹魏的人感觉,只要议论曹操评说曹操,不一会就真能见到曹操。也就是:祸事到了,该倒霉了。

也就是说“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的意思前后是有变化的。刚开始是指“救星到了”,后来就成了相反的意思“煞星到了”。到现在的意思又变了,成了:说到谁就见到谁,想到谁就见到谁。

“说曹操曹操到”这俗语,起源于汉献帝,发展于三国的谍报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