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海量閱讀催生海量書目

新課程標準規定,小學語文階段閱讀總量不低於145萬字,部編版語文教材的主編北大教授溫儒敏還特別提出,“要讓中小學生“海量閱讀”,學會“連滾帶爬”地讀。”現在學校也是積極響應政策,推出各種讀書的活動和讀書的要求,評選書香家庭,評選閱讀之星,開展讀書節,寫讀書心得,做讀書筆記,摘抄讀書內容……

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在這轟轟烈烈的讀書活動中,很多家長迷茫於如何給孩子選書,現在的書琳琅滿目,數不勝數,學校規定在校老師不可以向學生推薦任何指定版本的課外書籍,由於現在的同一本書,會有適合不同年級學生讀的版本,這導致教師對推薦書目也是含糊其辭,不敢多說。

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現如今,很多出版社商家,為了追逐利益,藉助媒體宣傳,今天出一套小學生必讀書目,明天出一套新課標推薦書目,後天又整出萬名老師推薦必讀書目,所以網上如今流行的推薦書目五花八門。雖然可選的書目很多,而且很多所有的書籍都宣傳包裝的相當精美,推薦語寫得精彩絕倫,圖書設計的圖文並茂十分精美,但是卻越來越不能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了。

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圖書多了,學生可以閱讀的書目增多了,學生的海量閱讀,但是交叉點容易出現空白,學生間對作品人物的認同感減少。在學校的一個班級讀書會上,學生們交流的自己喜歡的作品人物,很多人物來自不同的作品,大家的認同感減弱,有些人物甚至老師也不知道是哪部作品裡的。試想多年後,我們的學生難再有一代人對書的共同回憶了,因為大家讀的不僅多而且雜,難有共同體驗和認同。

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那些年經典的書目


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回想以前的學生課外書,首先是和課本配套的語文讀本,原來的語文課本都會跟隨著一套語文讀本,內容也和課文相匹配。只不過現在因為一科一輔,很多地區的語文讀本被語文練習冊的名額佔用,現在學校裡發的能供閱讀的只有語文課本了。

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小人書連環畫是一代人的記憶,比起現在印刷質量精美的彩色圖書對孩子依然沒有太多的吸引力,而連環畫小人書曾經風靡的時代,大家特別喜歡讀,既有神話傳說,也有抗戰故事,還有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古典名著等等,大家都讀得津津有味。倒是現在的孩子,再精美的讀物,讀完一遍就扔掉,再也不讀了。

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當時的童話故事以鄭淵潔的作品為主,《皮皮魯和魯西西》《魔方大廈》《舒克和貝塔》《偵探蕎麥皮》等都堪稱大師手筆,而且都拍成了動畫片,不論是情節還是故事裡透露的道理,都非常地吸引人。可惜90年代後咱們的鄭大俠源泉枯竭,《十二生肖系列》就很差強人意了。隨後雖然童話作品滿地開花(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文就選入了很多新童話作家地作品),但是再也沒有哪部成為經典。

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少年文藝等兒童期刊,不知道何時,適合兒童讀的期刊已經徹底沒落了,以前的《少年文藝》、《當代小學生》、《紅蕾》、《小葵花》……不知道還存留幾個,前段時間看到過《小葵花》,然而早已經變質了,內容華而不實,廣告內容到處都是,真沒有發現能吸引孩子的亮點。


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還有就是《小學生作文選》是每一個孩子必備的課外書,當時的作文選內容,一看就是孩子們自己寫的優秀作品,再看如今的作文選,大部分都是成人以孩子的口吻創作,難度大,字數多,兒童視角感不強。

寫在後面


滔滔書海卻難再有一代人共同的回憶,致敬那些曾經的經典書目

多讀書,肯定是提高語文學習的一種方法,讀書的好處也是大家一致公認的。但是如今用考試的方法倒逼學生讀書,將讀書變成一項任務,將讀了多少本,讀了多少字,作為考核學生的標準,這一做法,也挫傷了一批學生的讀書熱情和興趣,對於出版社和各類形形色色童話作家的炒作,希望有關的部門多給予關注,也希望有關部門幫孩子們從滔滔書海中選取經典書目作為精讀、必讀書目,在此之外,再加入孩子個性的海量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