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把握这3条潜规则的人,往往最厉害

宋朝法演禅师有言:

“势不可使尽,使尽则祸必至;福不可受尽,受尽则缘必孤;话不可说尽,说尽则人必易;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人必繁。”

曾国藩也曾忠告世人:“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

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留余匾”上写着《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康百万庄园历代子孙都做到自觉“留余”,凡事张弛有度、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远离穷奢极欲,康家得以繁荣兴盛了整整十二代四百余年。

人生在世,不管是说话、做人、做事,还是处世,都要学会给自己留余地。

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利可共而不可独留有余利。

为人处世,把握这三条潜规则的人,往往最厉害。

为人处世,把握这3条潜规则的人,往往最厉害

1

话不说满,留有余地。

梁实秋曾说:“人与人相处,本来易生摩擦,谈话时也要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任何话,都别说得太满、太全、太过,尽量留点分寸,让事情有转圜的机会,也给人留体面。

话不说满,是为自己留了余地,不至于将来自取其辱,堵了自己的路。

人们常常说,话到嘴边留三分。这三分,其实是余地。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要说得太满,才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进退自如。

猜度人心的不多说,真话不全说,让人感到舒服,自然就给事情留下了张弛、进退、回旋的余地。

俗话说,饭不可吃太撑,弓不可拉太紧。同样,话不可说得太满。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说话都应该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的太满。

俗话说,说出去的话,就如同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人生在世,谁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先到来,话说太满,则会给自己与他人带来无形的伤害。

古人云:“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了解一个人也不要把话说尽,对朋友也是有的应该说,有的不应该说;责备别人不要太苛刻,言语尖刻会让别人敬而远之。

我们说话要懂得给别人留面子,同样也是给自己留面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可能无意间的一句话,就会伤害了别人,而自己却全然不知。

有的时候保守批评,能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含蓄表扬,能给人留下继续进取的动力;善意谎言,能给人留下奋起的勇气;适当自嘲,能给人留下回旋的空间;恰当恭维,可以让对方留下满足感。

平常说话时,我们就要留神别把话说满。

因为,此一时,彼一时,或许以后,自己的想法或处境会改变。

任何时候,都尽量不要说斩钉截铁的话,多留些余地。

不妨学学过去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他的说话之道。

梅先生宽厚儒雅,说话谨慎谦和,学生甚至把他的口头禅编作了一副对子。

联曰: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不把话说满,不仅一种稳妥,也是一种谦卑,一种不自以为是的美德。

为人处世,把握这3条潜规则的人,往往最厉害

2

事不做绝,留有余地。

凡事做得太绝、欺人太甚,自然也就把人逼到了绝路,而人在绝境之下的举动,又常常无法预判,最后,结局无非是伤人八百、自损三千,或者同归于尽。

人的一生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世事多变,人世间的事正如杜甫诗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世事难料,什么事都会发生变化,人情世故复杂微妙,总会遇到有求于他人的事,如果把事情做绝了,就等于堵了自己的后路,一旦事情发生了变化,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与人相处要留有余地,凡事不可做绝,这样以后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相见都不会尴尬,不会难堪。

遇情不能偏激,有理不要过头。在无关大雅的小事上,退一步海阔天空,给人退路,也给自己留余地;而把人逼到无路,受害的最终是自己。

更何况,把人逼到绝路上,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如果对方来个鱼死网破,自己也得不偿失。

人不能把事情做绝,给人留余地。

做事不可做绝,给他人留余地的同时,也在给自己留余路。

为人处世,把握这3条潜规则的人,往往最厉害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

当自己占上风,而对方力薄势弱时,不妨心怀慈悲;当自己占天理,而对方无意犯错时,尽量手下留情。

不把事情做绝,让人一步,放人生路,既显示了自己的雅量,也会使人心存感激,从而对你知恩图报。

事情不做绝,不仅是给自己留了余地,也是积德。

做事情留有余地,才容易取得成功。

李嘉诚能把事业做得这么大,并拥有今天的财富和成功,其中有一个准则就是凡事留有余地。

他曾给儿子李泽楷忠告:“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

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已,留有余地,就不会把事情做绝,就可以从容转身;不留余地好比下棋的僵局,即使没有输,也无法再走下去了。不给别人留余地就是断了自己的后路,不给自己留余地就是把自己逼上绝路。

为人处世,把握这3条潜规则的人,往往最厉害

3

利可共而不可独,留有余地。

曾国藩曾说过:“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

意思是:利益要共享而不能私吞,一心想独得利益必定失败。俗话说“留几个柿子看树”,秋天采摘柿子时,不必全部都摘下来,而是故意留一点,给前来筑巢过冬的鸟儿吃。

鸟儿吃了柿子,就能安全地过完整个冬天。到了第二年春天,它们不急着飞走,而是帮忙捕捉柿子树上的害虫,为果农确保了一年的丰收。

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生活中,几乎没有几个人愿意做无利可图的事。人人都有自己的“诉求”,或是名,或是利,或是其他,完全不论“得到”和“收成”的人,少之又少。

为人处世,把握这3条潜规则的人,往往最厉害


曾国藩早期以道义号召众人与他一起抵挡太平军,认为有道义就足够了,就能感召别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但是他慢慢发现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里,于是就曾国藩就问幕僚赵烈文是什么原因?

赵烈文告诉曾国藩,人都有私心,在他那里得不到官,也发不了财,不走还等什么?

赵烈文建议曾国藩利用众人的私心来做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公义。

曾国藩从此以后对有功的部下大力奖赏,特别是担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后,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于是曾国藩的幕府大盛,人才济济。

人心趋利避害。有利益好处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着。如果有人独占了利益而不与大家分享,那么一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带来后患,结果就是通常说的“独利则败”。

一个人面对利益要懂得权衡取舍,拿自己该得的那份,甚至有时候为了避免后患,舍弃部分自己应该得的利益。

别占尽好处,别独吞甜头,散财聚人心,才能赢到最后。

话不说尽有余地,让自己能够进退自如。事不做尽有余路,给他人留退路,也是给自己留余路。利可共而不可独,留点利益给别人,也是给自己留下好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