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上期的小問題:“為什麼在八類銅鼓中,冷水衝型也有蛙呢?”有沒有小夥伴已經知道答案了鴨~


咳咳,不賣關子了,那是因為:冷水衝型銅鼓實際主要分佈在東邊,和“大明山--桂中西弧山系”東西沿線,只是學術分類入西邊滇桂系統而已,跨界了啊!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這期就來和各位嘮嘮『滇桂系統銅鼓』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原真傳承的古樸


1

萬家壩型銅鼓


春秋戰國時期雲南省楚雄萬家壩墓葬出土的銅鼓為代表,鼓面小,鼓胸外凸,鼓身沒有或僅有簡單紋飾,工藝粗糙,更接近銅鼓最初的來源——銅鍋,算是銅鼓裡的初級選手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大雷紋三角形帶紋銅鼓,戰國初期,1993年出土于田東縣祥周鎮聯福村聯合中心小學大門前。田東縣博物館


2

石寨山型銅鼓


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銅鼓為代表。鼓面大,鼓胸凸,工藝精細,紋飾華麗,表明當時的銅鼓鑄造技藝已進入發展階段。其流行時代為戰國至東漢初期,是萬家壩型銅鼓的繼承與發展,屬於成熟期銅鼓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石寨山型銅鼓(翔鷺紋銅鼓),西漢,1976年出土於廣西貴縣(今貴港市)羅泊灣1號墓,王夢祥攝。


還有一種與其極為相似的銅鼓——越南東山銅鼓,但兩者基本上是一種平行發展的關係,所以就不另分類了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越南東山銅鼓。


3

冷水衝型銅鼓


廣西藤縣橫村冷水衝出土的銅鼓為代表,屬於發展期銅鼓。體型高大,鼓面寬且邊沿有蛙或其他動物塑像,鼓胸大但不凸,紋飾繁雜瑰麗,其流行時代為西漢中期至南朝。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王夢祥攝。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上林縣出土冷水衝型銅鼓,張思寧攝。

▶若按“大明山--桂中西弧山系”東西劃分,這有蛙的冷水衝型銅鼓應劃入粵桂系統。但事實上,冷水衝型銅鼓也是在漢文化大規模進入的大背景下,在北越地區形成的(朋友們注意哦~北越地區當時是中國的地方)


早期紅河型:

漢文化對當地東興文化的浸透,形成冷水衝型的早期紅河型

邕江型:

至東漢,北越地區漢文化驟興而東興文化趨亡,紅河型衰落而轉移至邕江地區,形成冷水衝型的邕江型

潯江型:

同邕江型形成原因,在桂中地區形成冷水衝型的潯江型

▶從冷水衝型銅鼓的三種發展型可以看出,兩千年前北越紅河三角洲地區的漢文化發展要早於桂西南。

4

遵義型銅鼓

貴州遵義市南宋播州土司楊粲夫婦墓出土的銅鼓為代表。鼓面無蛙,主紋是由一個圓圈兩條飄帶組成的遊旗紋。其流行時代約在宋元時期。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王夢祥攝。

5

麻江型銅鼓

貴州麻江縣谷峒火車站出土的銅鼓為代表,是遵義型的繼承與發展,現民間的傳世銅鼓絕大多數是此類銅鼓。鼓型矮小,鼓面小且無蛙,鼓腰間一道凸稜將鼓身分為上下兩節,紋飾有漢文化元素。流行時代始於南宋,歷經元明清,直至近現代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還在使用。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王夢祥攝。

▶遵義型和麻江型的流行較晚、工藝水平及藝術水準不高,與其所在地區的“漢化較晚、經濟文化水平較低”有密切聯繫。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本期對於滇桂系統銅鼓的解說就先到這裡~

下期是『粵桂系統銅鼓』

敬請期待。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話說,看完本文,小夥伴們應該知道為啥這五類銅鼓要這樣命名了吧?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答案~YO)


滇桂系統銅鼓,原真傳承的古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