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切爾諾貝利,這次事故險些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HBO的《切爾諾貝利》已經完結,就像豆瓣網友評論的那樣: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輻射。

而另一部美國電影《K-19:寡婦製造者》講述的也是蘇聯歷史上早於切爾諾貝利的一次核事故,並且這次事故如果不是蘇聯官兵不惜生命的制止,那麼除了會造成大範圍的海洋核汙染從而引發生態災難,更有可能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從裡海北岸的火箭發射基地向太空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從太空發回的電波,美國人也收到了,大驚失色。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是用洲際導彈改裝的,蘇聯人此時就可以用火箭把核武器扔到美國本土的任何地方,這就說明,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完全覆蓋在蘇聯帶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的攻擊範圍內。面對蘇聯人的威脅,美國人對自己的防禦能力感到擔憂。為此,加緊研製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形成威懾力量成為美國當時軍政界的主要目標。

在此之前,美國人早在1954年研製出人類史上第一艘以核能為動力源的潛艇——鸚鵡螺號,開創了潛艇的新紀元(常規潛艇水下航行時使用蓄電池電力推動潛艇航行,但推進航速較低,續航里程較短,致使潛艇不能發揮應有的作戰能力)。到1959年,美國緊鑼密鼓的研製出的第一代搭載洲際彈道導彈的喬治·華盛頓級核潛艇開始服役。從此,美國人也開始擁有真正的全球性的威懾力量。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蘇爭霸的高峰時期。蘇聯的核武器足以毀滅世界兩次還多,而美國的核武器足以毀滅世界10次還要多,並且雙方還在不遺餘力的進行核競賽。美蘇雙方都認為戰爭不可避免,只是時間問題,還有就是誰先動手。

到了1960年,美國已經擁有五艘喬治·華盛頓級戰略核潛艇,而蘇聯為了趕上美國,也決定建造核潛艇艦隊。蘇聯人的建造理念是不追求處處高精尖,但追求總體的高水平。K-19作為蘇聯第一代配備核彈道導彈的H級核潛艇的首艦,它做到了以核能為動力源,攜帶核武器,並且能夠深潛300米,續航能力為50天,其總體水平已經達到世界最高的水準。但是它是在匆忙中建造出來的,製作工藝較為粗糙,下水之前,甚至有些地方還沒有完全完工。另外,伴隨它的誕生,已經有數十條生命在它的建造過程中死亡。在下水“砸香檳瓶”的慶祝儀式中,香檳瓶被完好無損的彈開了,這似乎也預示這艘核潛艇多舛的命運。

看過美劇《切爾諾貝利》的朋友都知道,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使用的是沸水反應堆的循環系統產生的蒸汽進入汽輪機廠房,強大的蒸汽壓力推動汽輪機從而產生電力的。它的特點是這些蒸汽中都是帶有核輻射的,汽輪機房也暴露在輻射當中,這對後期的維護和檢修造成很大的麻煩。而核潛艇使用的是壓水反應堆,簡單來說就是把反應堆形成一個迴路,把其中的傳熱管包裹在蒸汽發生器中,這樣形成的水蒸氣是沒有核輻射的,相比沸水反應堆要安全許多。


除了切爾諾貝利,這次事故險些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1961年6月18日,配有兩座核反應堆動力裝置的“K-19”號核潛艇在搭載了3枚共420萬噸級當量的多彈頭彈道導彈(其破壞力是廣島“小男孩”原子彈的70倍)以及帶核裝料的魚雷武器駛向了北大西洋,在挪威揚馬延島附近參加蘇聯代號為“極圈”的戰鬥演習。艇上有139名艇員,艇長是尼古拉·弗拉基米羅維奇·扎特耶夫,他曾有過多次海上演習,但這次似乎有些緊張,對他來說,許多艇員都是新的,他們沒有太多實際航行的經驗。

當潛艇到達指定海域後,艇上各崗位人員緊張的就緒著,在艇長扎特耶夫的指揮下進行了潛對地導彈發射演習。演習進行的很順利,給了艇員很大的鼓舞。他們接到莫斯科方面的命令,被要求繼續在大西洋航行。

到了7月4日這一天凌晨,核潛艇的右反應堆第一回路中壓力急劇下降,反應堆溫度在不斷的攀高,並且工作人員測出其內部放射性超出了正常水平。反應堆控制室的司令官將這個信息緊急彙報給了艇長扎特耶夫。扎特耶夫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想與莫斯科方面取得聯繫卻因無線電故障而得不到回應。他同機電戰鬥部門軍官研究後決定,只有裝上備用的冷卻系統,讓反應堆溫度回到正常水平,才能保證艇上的反應堆不致熔燬從而產生爆炸。但是,換上備用的冷卻系統,就要換上新的管道,這些管道必須靠人工進行焊接,而此時,反應堆密封艙內已經充滿了核輻射,打開密封艙門,核輻射就會蔓延至整個潛艇,另外,更加致命的是,進入到密封艙進行焊接的人員就完全暴露在核輻射當中了。

此時,扎特耶夫成立了七人小組來完成這項工作。英勇無畏的艇員們先後進到密封艙中進行修補,等他們出了密封艙,出現了嚴重的輻射反應,身上的皮膚漸漸潰爛,滲出血水,有的失去了視力,有的嘔吐不止。不到24小時,這七人相繼死亡。艇上還有些士兵在隨後的幾年也因核輻射產生的各種疾病而死亡。艇長扎特耶夫在1998年死於肺癌,還有些人至今仍在世。

扎特耶夫帶領艇員,排除萬難,才將事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在事故發生時,扎特耶夫拒絕了附近海域美國艦艇提出的幫助,在當時的情形下,如果他接受了美國人的幫助,對蘇聯來說無疑是叛國,全體艇員都會受到審判。

這些艇員的犧牲,換來了世界和平。


除了切爾諾貝利,這次事故險些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莫斯科Kuzminskoye公墓為紀念K-19核潛艇死難船員的紀念碑

要知道,7月4日正是美國的獨立日,這一天美國各地都在舉行慶祝活動。假如,K-19發生爆炸,並且引燃那3枚核彈頭,勢必造成大規模的生態危機和核汙染,也會殃及100多公里以外的北約基地。在美國看來,這無疑是蘇聯的挑性,一場世界範圍內的核戰爭無法避免。到了那時,整個地球,以及人類將會遭遇一場滅頂之災。

事後,K-19被拖回了蘇聯北方基地,針對這次事故的調查也隨即展開。最後的結果只是因為反應堆迴路中的一個焊點不合格才造成了核洩露事故。被修復後,K-19繼續服役,直到1991年退役,除了上述核事故,K-19在服役的40年裡因頻繁不斷的事故而逐漸聞名於世。

無論切爾諾貝利還是K-19,他們都是美蘇爭霸的產物。雖然K-19的傷亡程度無法與切爾諾貝利的核事故相比,但如果救援不力,兩起事故對世界的毀滅程度是相差無幾的。

2002年,美國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奧斯卡首位最佳女導演)根據1961的那場事故拍攝了電影《K-19:寡婦製造者》(拋開意識形態,原來早在《拆彈部隊》和《刺殺本·拉登》之前,女導演就拍了這麼雄性荷爾蒙的電影),片中哈里森·福特扮演艇長,連姆·尼森扮演副艇長,為世人演繹了一出生死考驗。


除了切爾諾貝利,這次事故險些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除了切爾諾貝利,這次事故險些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片中除了這場事故,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兩名艇員在對話中談到:

“我好久沒看見樹、太陽和星星了,好懷念那感覺……“

當我們在大太陽底下,稀鬆平常的呼吸著新鮮空氣時,對水下的艇員來說已是奢侈。

我們國家在經歷了千辛萬苦才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以及核潛艇。迄今,我們國家最嚴重的潛艇事故是2003年一艘海軍常規潛艇失事造成70名官兵全部罹難。正是許多科學家和官兵們無私的奉獻和犧牲才造就了我們國防事業的強大。

誠然,我們渴望永久的和平,我們也希望核源只是應用在民生領域,而不是用於戰爭。但人性是貪婪的,沒有這些強大的武器背書,我們必將遭人欺辱。一百多年前就有見證。

最後,仍然期盼世界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