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以臨為創,臨摹只是避免自己步入歧路的“工具人”。

關注我們,精彩內容明天繼續!

王鐸:以臨為創,臨摹只是避免自己步入歧路的“工具人”。

王鐸,生於明萬曆年,卒於清順治九年。

這件王鐸臨的褚遂良本《蘭亭序》,風格與大家熟悉的《蘭亭》完全不同。常有人打趣"臨摹不像,那就拿意臨來當藉口",到了王鐸這該叫什麼合適?其實王鐸非常關注臨古,但是他的臨摹大部分都是"臨創",改變了筆畫形態、結構章法、甚至法帖文本內容,也是"獨具特色"。

他的臨摹,感覺只是擺一本字帖在面前,用以節制個人創作狂放縱逸的"度",避免自己偏離書法的主體陷入"野道"之中。臨摹的對象,只是這種新的創作形式的"工具人"。

王鐸:以臨為創,臨摹只是避免自己步入歧路的“工具人”。

一、以古為師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須臨古人墨跡,佈置間架。——王鐸

自古以來學書都是從臨摹開始的,王鐸深諳此道。他曾說"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於是他廣臨前人法帖,希望通過臨摹接近古人。

他對諸家法帖,涉獵廣泛。漢代張芝,三國鍾繇,魏晉時的二王父子,唐代的歐、虞、褚、顏、柳,以及宋代米芾,他都有臨摹學習。 這些前賢中首推"二王",沙孟海先生曾評說他"一生吃著二王法帖"。據統計王鐸存有紀年的臨摹書跡中,三分之二為臨《淳化閣帖》的作品,而《閣帖》中二王的書法佔比也是最高。

王鐸:以臨為創,臨摹只是避免自己步入歧路的“工具人”。

二、 以臨為創

在王鐸心中,師古的目的就是為了循古法,有法可依。同時他又懂得,一味地死守無異於作繭自縛,遵法而不泥法才是出路。

明清之交,因為歷史、民族等諸多複雜的歷史原因,思想比較自由,藝術也容易多方向發展,是一個出天才、出思想、出美學的時代。膽大的王鐸肯定不甘心一味地模仿。以這件臨《蘭亭序》為例,忽略了筆畫和結構,只是個大致的依據,他憑著自己的感覺強調字的欹側、揖讓對比,個人的主觀被放大,臨摹更趨向於創作了。

他的臨摹,很難歸類到"臨",甚至"意臨"都有些牽強,難怪乎大部分人都傾向將他的臨作當成"創作"來理解。

王鐸:以臨為創,臨摹只是避免自己步入歧路的“工具人”。

三、 當代的王鐸

王鐸的一生,明朝中進士,最後仕清做貳臣,政治上沒有多少建樹,但是他在藝術上尤其在書法上,確實有驚人之成就。他的書法以二王為基,以大力氣打進去,然後以強悍的手段打出來。無論是手卷還是長軸,他都以雄強的筆力,奇怪詭異的體勢,酣暢淋漓的墨彩,表達了大起大落、洶湧激盪的氣概,令觀看者震撼。

王鐸在當代的影響,首先是從日本開始的。日本有個叫"明清調"的派系,其核心就是王鐸!王鐸其行草書曲折蜿蜒參差錯落,具有很強的表現性和節奏感,非常適合展廳大幅作品。在沉寂了三個世紀之後,由日本村上三島的大力鼓吹,從日本到中國,學習者非常多,市面上有關王鐸的書也不斷的出版,這個時代給予了王鐸非常大的認可。

王鐸在世時曾說"我無他望,所期後日史上,好書數行也。"政治上的命運由不得他,但是書法的生命在他的苦心經營之下得到綻放。去世距今已360多年,大家也依然驚歎他的成就。

王鐸:以臨為創,臨摹只是避免自己步入歧路的“工具人”。

王鐸:以臨為創,臨摹只是避免自己步入歧路的“工具人”。

王鐸:以臨為創,臨摹只是避免自己步入歧路的“工具人”。

王鐸:以臨為創,臨摹只是避免自己步入歧路的“工具人”。

王鐸:以臨為創,臨摹只是避免自己步入歧路的“工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