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裡的各種稱謂

佛門裡的各種稱謂

“師父”不是“師傅”——千萬別再叫錯了

“師傅”的來歷

“師傅”這個詞,一開始也的確是來指代“老師”的。《穀梁傳》有這樣的說法:

羈貫成童,

不就“師傅”,

父之罪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

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於太師和太傅的合稱。這時的“師傅”,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繫在一起。

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稱作“師傅”。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者。不過在這個時期,“師傅”這個詞語仍然帶有“老師”的含義,僅僅是範圍擴大了一些而已。

但是到了清代中後期,“師傅”這個詞隨著西方文化的引進,範圍再次擴大化了。“師傅”一詞也慢慢用來稱呼工、商、戲劇、書畫、醫術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

“師父”的來歷

“師父”一詞據史書記載,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松老人書》《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說明了當時稱呼僧人為“師父”的普遍性。

“師父”和“師傅”的區別在哪裡

從前文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師傅”一詞的確是帶有非常尊敬的意思,但是在日常口語當中,更傾向於對於手藝人或者長輩的尊稱。

在我們佛教內,出家的法師們作為僧寶,是我們皈依受戒的見證人,同樣也是幫助和教導我們走向解脫的導師。從這點上來說,同一般的教授技術的“師傅”們還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在與出家師父們相處的時候,雖然大多數師父都不會太在意這些細節,但是作為一個虔誠的居士,對出家僧眾們稱呼一聲“師父”更加妥當。

佛門裡的各種稱謂

師父

不論男女長幼、德行高低,只要已經落髮剃度出家,在家居士都可稱其為“師父”。

師父 絕不同於 “師傅”。

“師父”與“弟子”相對,意思是如師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師,生我慧命如父,“師父”是在家居士對出家人最親切的尊稱。

法師

法師指精通佛法、依法為師,指導他人修行的出家人,現在也是出家僧人的通稱。遇到出家人尊稱一聲“法師”,或者“師父”,都是比較恰當的。

經師 論師 律師 三藏法師

若以更嚴格的佛門規矩來說,法師也根據其修學方向有不同稱呼。

通曉經典或善於讀誦經文,諷吟梵唄的僧人稱為“經師”;能為經書作解說(造論)者稱“論師”;專門研究、解釋、修行戒律法門者,可稱為“律師”,例如唐代道宣律師;精通經律論三藏的稱為“三藏法師”,其中以唐代的玄奘法師最為著名。

講師

唐宋之時,寺院有講經科、禪定科、持念科、文章議論科等,以檢驗出家人的修行水準,能講經說法的出家人稱為“講師”。

禪師

禪宗興起之後,禪門的高僧尊稱“禪師”,例如宋朝宗杲法師,受賜尊稱為“大慧禪師”。

和尚

一般人見到出家僧人統稱“和尚”,但在佛門裡,這個稱呼不能隨便使用。稱呼年紀小的小僧人為“小和尚”,其實也是善意的誤會,正確的稱謂應是“小沙彌”。

“和尚”一詞,源自於梵語,意為“親教師”,特指那些奉行“六和敬”,德行高尚的出家人。

住持或方丈

一寺之長即為“住持”或“方丈”,也可以尊稱為“大和尚”。

住持即是護持佛法長久住世的意思,此稱謂源自百丈懷海禪師時期。

古印度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為制,故而稱為“丈室”,其後逐漸演變為對佛門住持的尊稱。

老和尚

這個尊稱也不是單以年齡來判斷的,而是從戒臘和德行的角度來說的,戒臘是自受具足戒以來的年數。

當一家寺院的住持確定繼任者,原住持退下,即稱為“退居方丈”或“退居老和尚”。

長老

“長老”則有界定的標準,僅限於用來尊稱戒德俱尊的出家人。

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稱“下座”,十年以上的稱“中座”,二十年以上的才能稱“上座”,“上座”者即可稱為“長老”。

大師

與社會上的“大師”氾濫相比,佛門中真正能稱得上“大師”二字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佛門中本來沒有“大師”的稱法,這是在家居士出於崇敬之心,

用來尊稱一代祖師或某個領域傑出僧人時使用的。

例如民國高僧印光大師,在世時弟子皆尊稱印光法師,圓寂後因公推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此後開始普遍被尊稱為印光大師。

弘一法師因為振興律宗、持戒嚴謹,也是被後人尊稱為弘一大師,

他們在佛弟子心目中都近乎“菩薩”。

比丘尼或尼師

在佛門的正式稱謂中,受過比丘戒的出家男眾稱“比丘”,受過比丘尼戒的出家女性稱“比丘尼”。

“尼姑”是普通人用的俗稱,但在禮儀上欠缺恭敬。正確的稱謂是“比丘尼”或“尼師”,或是直接稱“法師”。

上人

也有一些出家人被弟子稱為“上人”。

在《維摩詰經》中,文殊菩薩稱維摩詰居士“彼上人者”,意即

內有德智,

外有勝行;

在人之上,

故名上人。

其實不管出家、在家,或是男、女,對佛教有特殊貢獻者,都可以尊稱為“上人”或“大德”。

僧人對世俗人的稱呼

看過以上這些出家人的稱謂,再看看僧人又是如何稱呼世俗中人的。

施主

菩薩修行六度,第一個即是“佈施”,行佈施之道的在家人,自然可以稱為“施主”。

不過,即使未有佈施之舉,出家人也可泛稱普通人為“施主”。

居士

出家人對在家信眾的泛稱。那些已經通過皈依儀式正式成為佛弟子的在家人,無論男女老幼都統稱為“居士”。

在舊時,這名詞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蘇軾自稱東坡居士,唐寅自稱六如居士。

護法或檀越

護法即是護持佛法的意思。上到梵天、帝釋、天龍鬼神,下到世間保護佛法之人,都可以稱為“護法”。

檀越也叫檀那,檀就是施。因行善佈施,可越貧窮海,故稱“檀越”。

佛門裡的各種稱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