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里的各种称谓

佛门里的各种称谓

“师父”不是“师傅”——千万别再叫错了

“师傅”的来历

“师傅”这个词,一开始也的确是来指代“老师”的。《谷梁传》有这样的说法:

羁贯成童,

不就“师傅”,

父之罪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称作“师傅”。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不过在这个时期,“师傅”这个词语仍然带有“老师”的含义,仅仅是范围扩大了一些而已。

但是到了清代中后期,“师傅”这个词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范围再次扩大化了。“师傅”一词也慢慢用来称呼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

“师父”的来历

“师父”一词据史书记载,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说明了当时称呼僧人为“师父”的普遍性。

“师父”和“师傅”的区别在哪里

从前文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师傅”一词的确是带有非常尊敬的意思,但是在日常口语当中,更倾向于对于手艺人或者长辈的尊称。

在我们佛教内,出家的法师们作为僧宝,是我们皈依受戒的见证人,同样也是帮助和教导我们走向解脱的导师。从这点上来说,同一般的教授技术的“师傅”们还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在与出家师父们相处的时候,虽然大多数师父都不会太在意这些细节,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居士,对出家僧众们称呼一声“师父”更加妥当。

佛门里的各种称谓

师父

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已经落发剃度出家,在家居士都可称其为“师父”。

师父 绝不同于 “师傅”。

“师父”与“弟子”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师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亲切的尊称。

法师

法师指精通佛法、依法为师,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现在也是出家僧人的通称。遇到出家人尊称一声“法师”,或者“师父”,都是比较恰当的。

经师 论师 律师 三藏法师

若以更严格的佛门规矩来说,法师也根据其修学方向有不同称呼。

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的僧人称为“经师”;能为经书作解说(造论)者称“论师”;专门研究、解释、修行戒律法门者,可称为“律师”,例如唐代道宣律师;精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其中以唐代的玄奘法师最为著名。

讲师

唐宋之时,寺院有讲经科、禅定科、持念科、文章议论科等,以检验出家人的修行水准,能讲经说法的出家人称为“讲师”。

禅师

禅宗兴起之后,禅门的高僧尊称“禅师”,例如宋朝宗杲法师,受赐尊称为“大慧禅师”。

和尚

一般人见到出家僧人统称“和尚”,但在佛门里,这个称呼不能随便使用。称呼年纪小的小僧人为“小和尚”,其实也是善意的误会,正确的称谓应是“小沙弥”。

“和尚”一词,源自于梵语,意为“亲教师”,特指那些奉行“六和敬”,德行高尚的出家人。

住持或方丈

一寺之长即为“住持”或“方丈”,也可以尊称为“大和尚”。

住持即是护持佛法长久住世的意思,此称谓源自百丈怀海禅师时期。

古印度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而称为“丈室”,其后逐渐演变为对佛门住持的尊称。

老和尚

这个尊称也不是单以年龄来判断的,而是从戒腊和德行的角度来说的,戒腊是自受具足戒以来的年数。

当一家寺院的住持确定继任者,原住持退下,即称为“退居方丈”或“退居老和尚”。

长老

“长老”则有界定的标准,仅限于用来尊称戒德俱尊的出家人。

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的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的才能称“上座”,“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

大师

与社会上的“大师”泛滥相比,佛门中真正能称得上“大师”二字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佛门中本来没有“大师”的称法,这是在家居士出于崇敬之心,

用来尊称一代祖师或某个领域杰出僧人时使用的。

例如民国高僧印光大师,在世时弟子皆尊称印光法师,圆寂后因公推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此后开始普遍被尊称为印光大师。

弘一法师因为振兴律宗、持戒严谨,也是被后人尊称为弘一大师,

他们在佛弟子心目中都近乎“菩萨”。

比丘尼或尼师

在佛门的正式称谓中,受过比丘戒的出家男众称“比丘”,受过比丘尼戒的出家女性称“比丘尼”。

“尼姑”是普通人用的俗称,但在礼仪上欠缺恭敬。正确的称谓是“比丘尼”或“尼师”,或是直接称“法师”。

上人

也有一些出家人被弟子称为“上人”。

在《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诘居士“彼上人者”,意即

内有德智,

外有胜行;

在人之上,

故名上人。

其实不管出家、在家,或是男、女,对佛教有特殊贡献者,都可以尊称为“上人”或“大德”。

僧人对世俗人的称呼

看过以上这些出家人的称谓,再看看僧人又是如何称呼世俗中人的。

施主

菩萨修行六度,第一个即是“布施”,行布施之道的在家人,自然可以称为“施主”。

不过,即使未有布施之举,出家人也可泛称普通人为“施主”。

居士

出家人对在家信众的泛称。那些已经通过皈依仪式正式成为佛弟子的在家人,无论男女老幼都统称为“居士”。

在旧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苏轼自称东坡居士,唐寅自称六如居士。

护法或檀越

护法即是护持佛法的意思。上到梵天、帝释、天龙鬼神,下到世间保护佛法之人,都可以称为“护法”。

檀越也叫檀那,檀就是施。因行善布施,可越贫穷海,故称“檀越”。

佛门里的各种称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