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P2P風險頻發源於錯誤機制

最近五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平臺一件比較悲壯的事情就是P2P的泛濫。

P2P在上世紀90年代從英國興起,新世紀初在美國開始推進,但英國和美國到今天為止P2P企業不超過幾十個,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英美對P2P監管十分明確,P2P平臺一不能籌資吸儲,二不能放貸運行,所謂P2P,是網民和網民互相約定借貸,P2P平臺只是一箇中介。這種借貸方式在金融體系發達的英美當然沒有太大發展意義。但是P2P在中國從2006年開始發展,到2013年和2014年大規模氾濫,從2013年、2014年到現在的五年時間裡,形成了P2P公司註冊上萬家。

現在,絕大部分癱瘓,形成近萬億元壞賬,大量網民傾家蕩產。

一說到P2P,就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P2P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本身是好的,只是沒有管好,一些壞人利用P2P做了壞事。有這些看法的人,往往是前些年P2P的狂熱吹捧者甚至是推動者。P2P問題的要害在哪裡?不能把它跟數字金融、互聯網金融相提並論,否定P2P並不是否定互聯網金融,這是兩碼事。

P2P金融實際上是中國傳統的農村裡以高息攬儲的老鼠會、鄉里鄉親間的高利貸,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死灰復燃,而老鼠會這類東西本來是熟人經濟、鄉村經濟中的一個陋習,即便要闖禍,也就是幾十萬元、幾百萬元,了不得到幾個億,輻射面積不會太大,而P2P通過互聯網,不僅可以覆蓋一個城市,覆蓋幾十個城市,甚至可以覆蓋到全國,最後造成了網民們彼此之間連面都沒見過,就形成幾十億元、上百億元金額壞賬的局面。

P2P的問題要害是什麼?與現代金融風險管理原則背道而馳的如下五個機制,在互聯網平臺光芒下,竟然被放行了:

1.這種P2P公司的資本金是所謂眾籌而來。這個眾籌是網絡眾籌,即通過互聯網向網民剛性承諾高回報投資拉來的資本金。

2.P2P的融資槓桿從網民來。假設有3億元資本金,如果要想放30億元貸款、放100億元貸款,資本金和貸款之間有一個槓桿,這個槓桿性資金從哪裡來?銀行資本金通過吸收老百姓儲蓄,資本充足率10倍,10億元資本金一般可以吸收100億元儲蓄,這個資金是老百姓儲蓄來的,是有規範機制的,這種儲蓄轉化為貸款來源、槓桿來源,有資本充足率、存款準備金、存貸比、壞賬撥備等一套制度監管組合在一起的信用系統。然而,P2P沒有這些系統,P2P單單通過對網民的高息攬儲、給予儲戶高利息回報承諾,進而將網民的錢集資過來。

3.放貸對象通過互聯網面向所有的不相干網民。

P2P企業跟網民亂放高利貸,跟網民高息攬儲,跟網民眾籌資本金。本來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產業鏈會雁過留聲,是有場景的,但是P2P的服務對象是互聯網上對象,並沒有具體的產業鏈,也沒有什麼場景,導致互聯網的信息起不了信用的補充作用,但是互聯網穿透輻射貸款放出去的速度又異常快,只要有人想借高利貸,錢就會被立刻借出去,造成了P2P平臺跟網民亂放高利貸,跟網民高息攬儲,跟網民眾籌資本金的混亂現象。

4.借貸資金短長不一。由此導致靠借新還舊形成龐氏騙局式的資金池,而這個資金池不由任何其他方面監管,僅由P2P公司平臺負責。

5.一旦出事,要麼P2P企業捲款而走,要麼癱瘓無法運轉。

究其原因,根子在於既沒有在總體層面上對P2P運行中明顯存在的五大嚴重問題清醒認識,對有可能出現的嚴重後果缺少預判,也沒有在監管層面上形成“資金要第三方存管,放貸要有抵押物,投資項目與投資者要一一對應”等負面清單,導致P2P網貸脫離了純粹的“P to P”的原意,異化為互聯網的民間集資和高息攬儲。

針對P2P金融,只要稍有金融常識,就應該判斷出這是新瓶裝舊酒——新瓶指的是互聯網,舊酒指的是封建餘孽式的老鼠會、高息攬儲式的高利貸。

無論是P2P也好,互聯網金融也好,不管打著什麼旗號,只要向網民高息攬儲亂集資,只要跟網民搞亂集資、眾籌資本金,只要在網上亂放高利貸,最後這個企業必將借新還舊形成不斷循環,儼然成為龐氏騙局。所以,基於互聯網的輻射性、穿透性,就應禁止,因為這個過程是無法有序控制的。

網貸公司應遵循五個運行原則

不搞P2P並不等於不可以搞網絡貸款公司。合理的網貸公司是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幫助金融脫虛就實、為實體經濟服務、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重要途徑,是普惠金融得以實現的技術基礎。

這類網絡貸款公司規範運行的關鍵在於實施五大基本原則:

一是資本信用原則,有較大的自有資本金。不同於傳統的小貸公司,互聯網金融有很強的輻射性、很快的發放貸款能力,業務範圍往往覆蓋全國,應當具有較高的資本金門檻。

二是信用規範原則。貸款資金的主要來源是銀行貸款、銀行間市場發的中票和證交所發行的ABS(資產證券化)債券。

三是信用槓桿原則。網貸公司的資本金和貸款餘額總量的槓桿比,任何時候都應控制在1:10左右,決不能超過1:20甚至1:30。在常規的ABS、ABN(資產支持票據)的發債機制中,並沒有約定一筆貸款資產的發債循環的次數,基於網貸業務的快速週轉能力,一筆底層資產一年就可能循環5次、10次,幾年下來,槓桿比有可能達到30次、40次,形成巨大的泡沫風險。鑑於網絡貸款公司往往以資本金1:2~1:2.5向銀行融資,網絡貸款形成的底層資產在ABS、ABN中的循環次數不宜超過5~6次,只有這樣,網絡貸款公司的總債務槓桿比才能控制在10倍左右。

四是放貸徵信原則。有互聯網產業的產業鏈信用、全場景信用,不能無約束、無場景地放貸,甚至到校園裡搞校園貸、為買房者搞首付貸。

五是大數據處理原則。平臺擁有強大的技術基礎,能形成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處理技術,這樣就可以把控風險,形成較低的不良貸款率,並由此有條件為客戶提供相對低的貸款利率,形成網絡貸款良好的普惠金融能力。

總之,在發展網絡貸款公司的過程中,只要合乎以上五條原則,一般都能實現小貸業務發展得快、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得以緩解且不良貸款率低的效果。比如阿里小貸(花唄、借唄),與P2P有本質上的不同。阿里小貸資本金是阿里巴巴公司的自有資金,槓桿貸款資金是合規的,從銀行貸款和ABS融資而來,合乎監管層對小貸公司監督的原則要求,貸款客戶則是淘寶網絡平臺上的電子商務公司或者是使用支付寶的手機用戶,有確切的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信用徵信,有確切的信用場景。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報料\合作熱線:18611514626


華夏時報旗下互金頻道,已入駐平臺

黃奇帆:P2P風險頻發源於錯誤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