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將軍韓信最輝煌的“三大戰役”

韓信戎馬一生,戰績無數,最著名的三次戰役:一次拜大將軍之後首戰樹立軍威;一次以少勝多,名揚天下;一次了結項羽,奠定大漢基礎。

論:大將軍韓信最輝煌的“三大戰役”

網絡圖片

陳倉之戰——漢高帝元年(前206)六月,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以“漢中策”幫助劉邦確定“東向爭權天下”的方略。八月,韓信乘項羽進攻齊地(今山東大部)田榮之機,出兵東征。出征之前,韓信先派樊噲、周勃率兵一萬多人佯修被劉邦進漢中時燒燬的棧道,擺出要從褒斜道出兵的架勢。關中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復棧道的進展情況,並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口要塞加緊防範,阻攔漢軍進攻。韓信“明修棧道”之策吸引了敵軍注意力,當敵軍的主力被引誘到了棧道一線時,韓信卻率大軍西出勉縣轉折北上,順陳倉小道入秦川,渡渭河於陳倉古渡口,倒攻大散關,對敵人發動突然襲擊,輕而易舉地拿下了陳倉城(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打開了守衛關中平原的大門。章邯從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今陝西乾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今陝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緊接著漢軍主力揮師東進,佔領了三秦,奠定了與項羽爭雄天下的基礎。

這就是韓信生平所指揮的第一個戰役,韓信初出茅廬,一鳴驚人,成功地創造了我國戰爭史上由漢中進奪關中的戰例。韓信出其不意奇襲陳倉,爾後分兵略地,連續作戰,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地區。在這一過程中,韓信的指揮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顯示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華。

論:大將軍韓信最輝煌的“三大戰役”

網絡圖片

井陘之戰——韓信滅亡代國以後,由於西線正面戰場受到楚軍強大壓力,劉邦收取韓信的精兵充實成、滎防線。韓信從長遠打算考慮,堅持要開闢北面戰場進取趙國(位於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 漢高祖三年(前204)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韓信與張耳統兵數萬越過太行山攻趙。當時,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餘集中20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今河北省鹿泉市土門關),佔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趙國謀臣李左車建議陳餘派精兵3萬,繞路截斷韓信軍輜重糧草,正面趙軍則高築營壘,拒險堅守,使韓信進不能戰,退不能還。陳餘以“義兵不用詐謀奇計”(《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兵少而疲,避而不擊會貽笑諸侯,拒不採納李左車建議。

韓信率軍在距井陘口30裡處紮營。夜半,令2000輕騎每人手持一面紅旗,沿小路隱蔽前進至趙軍大營附近設伏。隨後,韓信又根據敵強我弱,士卒多數未經訓練,運用“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史記?淮陰侯列傳》)的戰術,以萬人在綿蔓水(今綿河)東岸列背水陣。翌日拂曉,韓信率軍向井陘口進攻。經激戰,韓信軍丟旗棄鼓佯敗至背水陣。陳餘中計,誤以為韓信不懂陣法,遂命壁壘內士卒傾全力追擊。依山隱蔽的漢軍輕騎,乘虛沖入趙軍營壘,更旗易幟。趙軍攻漢軍背水陣不勝,突見壁壘上漢軍旗幟擺動,頓時一片混亂,士卒爭相逃命。漢軍乘勢兩面夾擊,大敗趙軍。趙王歇及陳餘率殘部向南逃抵邯鄲(今屬河北)。漢軍轉入追擊,在郎北(今河北高邑東南)再敗趙軍,斬殺陳餘,生俘趙王歇。 此戰,韓信奇正並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最終以少勝多,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光輝的篇章,是我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論:大將軍韓信最輝煌的“三大戰役”

網絡圖片

垓下之戰——漢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雄姿英發的韓信與拔山蓋世的項羽在垓下譜寫了一篇壯麗悽絕的英雄史詩。韓信與項羽,兩位卓越軍事家的激情碰撞,是智慧的交集,也是命運的對決。 漢軍兵力約有七、八十萬人,項羽只也約十萬人。韓信自率三十萬大軍為前陣,正面迎擊對楚軍;將軍孔熙率軍一部為左陣;將軍陳賀率軍一部為右陣;劉邦率其大軍為中陣;將軍周勃與柴武率軍一部為後陣;英布和彭越的軍隊,部署到了楚軍的側後,主要用以牽制楚軍的行動,機動應戰。

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詐敗而退,避開楚軍銳氣。韓信引兵後撤,他一後撤,項羽就向前追擊,這時,事先安排好的接應部隊立即從左右兩邊突然殺出,猛攻楚軍側面。韓信在項羽大軍窮於應付兩側的進攻時又引兵殺回,將楚軍三面包圍,雙方激戰一日,楚軍終於失敗,大部被殲。韓信又用“四面楚歌”瓦解敵人的鬥志。楚軍在夜間聽到四面皆楚歌,以為漢已盡得楚地,士氣崩潰。項羽率八百人乘夜向南突圍,漢軍發覺後,派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擊。項羽敗退至烏江,被迫自刎。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論:大將軍韓信最輝煌的“三大戰役”

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