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埭萬人丁:跨越千年的中阿血脈相連,見證“東方第一大港”輝煌

陳埭萬人丁:跨越千年的中阿血脈相連,見證“東方第一大港”輝煌

高懸於陳埭丁氏宗祠的“陳埭萬人丁”匾額

  • 跨越千年的阿拉伯情緣

坐落於中國東南沿海,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宋元時期,泉州以“刺桐港”之名蜚聲寰宇,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

千百年裡,阿拉伯、波斯、印度和東南亞的商賈旅人們,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道而來,或往返東西,或長駐中國。其中,泉州晉江陳埭丁氏便是留在中國的阿拉伯人後裔之一。

陳埭丁氏一世祖節齋公來自阿拉伯,在南宋鹹淳年間,自姑蘇貨賈於閩泉,卜居泉州城南文山裡,元明易代,因戰亂等原因,在泉生意難營,當時,四世祖仁庵公分析戰線自泉州向福州一代發展,城南方向則相對安定,且有大片荒灘可開拓植業,決定棄商從農,三世祖碩德公於元末率子丁善(仁庵公)舉家避居陳埭(五代十國時,南唐泉漳二州觀察使陳洪進令軍民沿晉江出海口南岸圍灘築埭,故名陳埭,亦稱陳江),與漢族人民和睦相處,圍海造田,興修水利,開拓植業,繁衍生息,開基創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丁氏生齒日繁,建立與周邊漢族社會地位平等的獨立社區,在泉州陳埭居住的世代與漢族及其他民族通婚,融合成為回族,以後逐漸發展了被譽為“陳埭萬人丁”的大姓巨族。今居住在陳埭鎮中部的江頭、岸兜、溪邊、西坂、坪頭、四境、花廳口七個回族行政村,區域面積十二平方公里,人口24000多人,衍居在東南亞、港、澳、臺及省內外族人四萬多人,陳埭回族形成發展史,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戰天鬥地、與海爭田的生動記載,也是回漢民族和睦團結、並肩戰鬥、共同發展的歷史寫照。

陳埭萬人丁:跨越千年的中阿血脈相連,見證“東方第一大港”輝煌

陳埭丁氏宗祠

  • 最宏大的回族祠堂

陳埭丁氏宗祠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四世祖丁善“不負父望”在肇基地岸兜村拓基啟宇,創建宗祠。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據其地,宗祠被毀;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時任梧州知府的九世祖丁自申公 “承父志”捐金重建。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時任南京戶部江西主事的丁日近(丁自申之子)“遵父命”而從其事,俸金八百餘兩,拓展祠地,宗祠坐北朝南,南北長49.24米,東西寬21.38米,佔地面積達1052平方米。進行大規模擴建,終建成一座由門廳、中堂、後廳三進式宗祠,在門廳與後廳兩側並建廂房和廊廡環護,將中堂圍繞於中間,形成造型獨特的 “回”字形建築,採用閩南傳統民居建築技術,磚、石、木構造,尤有意思的是在後廳東北牆角削角砌築,使“回”字口部更與楷書轉角頓筆象形,堪稱奇特,這正是丁氏回族把強烈的民族意識融入宗祠建築形式中的最好體現。在門廳、中堂門楣兩側壁上,門頂等處的石、木構件上多處雕有阿拉伯文字圖案,匾額下的“吉祥鳥”圖飾,有著濃郁的阿拉伯風情,凸現其阿拉伯後裔這一血緣文化背景的中阿、回漢民族文化融合。

宗祠在清代曾先後進行過五次維修。1984年冬丁氏宗祠進行一次以中堂為主的維修,復其原貌,1991年於宗祠左側建造清真寺。1985年春,陳埭回族事務委員會組織蒐集宗祠失散的族譜、文史、牌匾等原始資料,進行整理、編撰、複製,創建陳埭回族史館,生動的再現了丁氏宗族的歷史,為宗祠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丁氏宗祠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護最完整,影響最深遠的回族宗祠,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阿拉伯人入籍中華的重要實物依據。

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36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參加的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到陳埭丁氏宗祠進行考察,並在宗祠內種下一顆友誼長青樹。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靜仁為其題寫“陳埭回族史館”及“陳埭萬人丁”牌匾。2006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陳埭丁氏宗祠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丁氏宗祠除了宗教和文化元素之外,也是一個教書育人的舊址。在1913年-1983年丁氏宗祠曾避為陳埭聚書小學校舍,學校因祠堂的中堂有一副對聯寫著:“帝有恩言不愧聚書之裔”而名。每年正月十五和冬至時節,宗祠還是會舉行盛大的祭祀,不少海內外的丁氏鄉親仍會特地組團回鄉參加。

陳埭萬人丁:跨越千年的中阿血脈相連,見證“東方第一大港”輝煌

2006年,陳埭丁氏宗祠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數百年的融合見證回漢一家人

丁氏回族是個漢文化非常發達的少數民族,科舉入仕者之多,是同時代任何一個漢姓宗族也難以論比的。且歷代名人輩出,僅明、清年代在科甲名錄中丁氏文武進士14人,文武舉人24人,世稱秀擢龍門“六試七聯捷”,名魁虎榜“四闈十登科”。他們不僅為丁氏一門贏得聲譽,同時為國家、社會作出貢獻。

丁氏回族的漢化,明顯地反映在宗教習俗的變革方面,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宗教信仰,崇奉佛、道教和其他諸神祇在丁氏回民中已成普遍現象,甚至還有一部份人信奉基督教;二是祭祖活動,在丁氏回族社區,祭祀祖先的場所,除大宗祠外,還有小宗祠和祖厝。三是節日慶典,丁氏回族原有的禮拜、封齋以及宰牲等重要的「祖教」禮儀和節日,已全然消失而完全漢化,他們按當地漢族的習慣歡慶「四時八節」,節日慶典活動亦如是,元宵鬧花燈、清明祭祖墓、端午縛粽、中元普度、中秋團圓、立冬「補冬」、冬至食圓、年兜守歲,回漢同樂,融為一體了;四是喪葬儀式,丁氏回族的喪葬儀式,早已不見伊斯蘭教之痕跡,而遵漢俗有過之而無不及。五是婚姻儀式,閩南漢族社會中存在種種不同的婚姻形式,所有這些婚俗丁氏回族都無不存在。

1991年,陳埭丁氏族人成立“伊協小組”,舉辦開齋節、古爾幫節等紀念活動,展示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陳埭萬人丁:跨越千年的中阿血脈相連,見證“東方第一大港”輝煌

安踏創始人丁和木(左三)、特步創始人丁金朝(右三)與海內外丁氏嘉賓一道參加陳埭丁氏宗祠宗親活動

  • 創近半中國休閒運動鞋上市公司市值

改革開放以來,陳埭丁氏族人走出了一條輝煌的發展道路,在改革中前進,在開放中騰飛。他們融合了閩南人的冒險精神與阿拉伯人的商業天賦,在過去數十年內,“丁氏家人”接連創造了“安踏”“特步”“361°”“喬丹”等一系列知名商業品牌,在中國休閒運動鞋上市公司中佔近半市值。

事業有成的陳埭丁氏族人積極投身於社會各項慈善公益事業,為陳埭、晉江及泉州的教育、文衛、扶危濟困等慈善公益事業貢獻良多,並在國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都大力捐助。

作為安踏公司創始人,丁和木先生帶領兒子丁世家、丁世忠與其家族成員始終踐行“誠信感恩”企業信條,積極致力於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近年來,安踏集團累計捐贈善款超4億。

2008年至今,丁和木先生每月給岸兜村60週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貼,累計超過1500萬元。2010年,閩西百年一遇的洪水中,丁和木先生為災區教育系統捐贈了價值200萬元的圖書、課桌椅、文具等學習用品。同年,他捐資750萬元在晉江興建阿瑞幼兒園,解決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問題。

2011年,丁和木先生捐資1億元至晉江慈善總會,成立“安踏和木愛心基金”,主要用於社會公益事業援助及推動中國體育事業發展領域,包括災難救助、貧困地區文化體育教育、退役運動員就業、創業扶助等項目。

2017年捐資6000萬元用於興建岸兜村“和木文化中心”,設有岸兜村史館、閱覽室、健身室、南音室等,希望全村的老人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項目,豐富生活、增進感情。

丁和木先生曾榮獲中華慈善總會頒發的“中華慈善突出貢獻人物獎”、第七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捐贈個人”表彰。

特步創始人丁金朝、丁水波父子多年來也帶領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多年來參與和發起多次公益性社會活動,公益事業覆蓋教育、文化、體育等多個領域,累計捐資1億多元。此外,“361°”丁建通家庭、喬丹丁國雄、斯蘭丁宗寅也都帶領企業為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捐資上千萬元以上。

“陳埭萬人丁”這個回漢融合的優秀宗族仍在悄然訴說著這段“絲綢之路”上的阿拉伯情緣,永久又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