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延伸思考:“叢林法則”是被拋棄了,還是被優化了?


《西遊記》的延伸思考:“叢林法則”是被拋棄了,還是被優化了?

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是一條非常原始而又古老的自然規則,世界上的大部分生物都生存在這種法則之下。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更多的人為性規則也隨之問世。那麼在這樣的狀態中,最原始的叢林之道,又會面臨怎樣的境遇?

這個問題雖然看似離現實生活非常遙遠,甚至讓人覺得無從入手。但事實上那些古老的法則其實並不深奧,而且一直都與現實息息相關。因為每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規則的運轉,尤其是那一條最為原始的法則,更是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

今天本文就將以《西遊記》中的內容為主體,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拆解和分析。將“叢林法則”的本質與作用,以及人類對它的優化與改造,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問:什麼是“叢林法則”?

在判斷一件事物的走向之前,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瞭解它的本質。

然而對於叢林之道的解釋,歷來都有兩種說法。

《西遊記》的延伸思考:“叢林法則”是被拋棄了,還是被優化了?

達爾文

1、生物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模式。

這種說法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其實極其相似,都是講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各類生物之間往往都是弱肉強食,包括同類之間也是一樣,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競爭關係。

譬如非洲草原上的獅群中,雄獅之間總是要以決鬥的方式,來獲得頭領的地位,以便佔據更多的特權和資源。總之就是實力決定了一切,沒有太多捆綁或者束縛,只要擁有足夠強大的能力,就可以站在力所能及的至高點。

2、帶有主觀慾望的吞併行為。

在生活中有一句俗話,叫做:“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話聽起來彷彿在訴說大自然中的食物鏈關係,但若是加入主觀意識之後,就會被賦予另外一層含義。

因為這種生存狀態,也就意味著生物可以通過吞併他人,從而無休止的滿足自己的慾望。如此一來便脫離了自然的生存之道,變成了破壞平衡的行為。


《西遊記》的延伸思考:“叢林法則”是被拋棄了,還是被優化了?

主觀慾望與客觀生存需要的區別

3、兩種說法的共同點,和演變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在已有的這兩種答案當中,固然存在著主觀慾望與客觀生存需要的區別,但是卻也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共同點——

能力!

無論是出於生存的需要,還是主觀意識上的慾望驅使,都需要有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所以說“叢林法則”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力的強與弱。或者也可以說,這就是一種以實力為尊的規則。

可是這樣的規則,真的合適擁有著高度文明的人類嗎?那麼它又是不是會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被拋棄呢?

其實早在吳承恩創作的《西遊記》中,就已經將這個問題闡述得十分明瞭,而且書中的許多情節,也都包含著“叢林法則”的運用和演變。

《西遊記》中那些毫不掩飾的叢林之道

最初時代——強者為王。

孫悟空之所以能夠在花果山的一群猴子當中脫穎而出,坐上美猴王的位子,不正是由於他膽識過人,能力出眾嗎?

《西遊記》的延伸思考:“叢林法則”是被拋棄了,還是被優化了?

水簾洞

當時一群猴子沿著水流來到了水簾洞之外,指著那道瀑布說道:

“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在所有猴子都止步不前的時候,唯獨孫悟空站了出來,並且成功探明瞭水簾洞內的情形,最終才登上了王位。如此看來他的成功,的確符合大自然中強者為王的生存法則。

不過這只是一種最基本的體現,屬於客觀的生存之道,沒有太多的主觀慾望摻雜在內。畢竟在孫悟空離開花果山之前,一直都過著極為原始的生活,所做的一切也只不過是出於生存的需要。

這個時期與人類的原始年代非常相似,沒有複雜的利益紛爭,只有好好活下去的念頭。可是人類需要向前發展,《西遊記》的故事情節也同樣需要向前推進。這也就涉及到了更為複雜的鬥爭和對抗,甚至是帶有目的性的合作,與衝動之下的盲從行為。

譬如趁孫悟空外出學藝之時,在花果山欺壓那些猴子們的混世魔王,便是一個典型的“慾望型”人物。他為了佔據更多的資源,獲得更多的利益,從而用武力迫使猴子們屈服,對其隨意欺凌。

《西遊記》的延伸思考:“叢林法則”是被拋棄了,還是被優化了?

人類主觀意識的擴張

這樣的做法,顯然已經超出了正常的生存形態,屬於主觀意識的擴張,通俗來講就是不曾加以剋制的佔有慾。然而弱者服從強者,卻也是“叢林法則”中的一個常見現象,只是在很多時候都會顯得十分殘酷和扭曲。

不過處在矇昧時代的人類,也通常都會面臨這樣的處境。許多擁有強大實力的人,往往會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隨意支配弱者,或者毫不客氣的佔據本來屬於對方的資源。

那麼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必然也會受到這種法則的影響,主觀意識也會隨之扭曲。例如學藝歸來之後的孫悟空,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當他目睹花果山群猴的生活慘狀以後,便毫不客氣地對混世魔王展開了一系列報復行動,甚至表現的比對方還要殘暴。這樣一來也就會形成一個無休止的惡性循環,以殺止殺,以暴制暴,問題永遠都不會真正得到解決。

因為當從前的弱者成長起來之後就會推倒原來的霸主,成為新一任霸主,大部分弱者的命運依然不會得到改變。這個新的強者也會像上一任霸主一樣,任由自己的慾望進行擴張,而不知道加以節制。

《西遊記》的延伸思考:“叢林法則”是被拋棄了,還是被優化了?

孫悟空

就像孫悟空後來仗著本事胡作非為,東海鬧龍宮,幽冥亂地府,最終把風波帶到了天庭,攪得神鬼不寧。在這段時間裡,他的所作所為,和當初的混世魔王又有什麼區別?同樣的叢林之道,也在他身上得到了非常深刻的體現。

可是這樣的法則終究不利於世界的和平與安定,強大的能力成了他們放縱私慾的工具,是非對錯的概念是如此混淆不清。那麼要想改變這種狀態,首先需要改變的,其實是人的思維。

人類每一次思維上的重大轉變,都會將文明的歷程推進一大步。而在《西遊記》中,能夠比孫悟空在思維上更加先進的人,則無疑是那些得道已久的神佛。

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那些人,已經完全摒棄了最原始的“叢林法則”呢?答案是否定的!

被優化的叢林之道,正是文明進化的體現

在高度文明仙佛世界裡,最原始的法則依舊在發揮著作用。

孫悟空當初之所以膽敢大鬧天宮,無非是對自己的實力有充分的自信,因此才會說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狂妄之語。如此行徑帶有著非常明顯的叢林氣息——實力決定地位。

《西遊記》的延伸思考:“叢林法則”是被拋棄了,還是被優化了?

如來佛祖降服孫悟空

然而那些高高在上的仙佛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們的行為其實也在遵循著同樣的法則。因為最後如來佛祖降服孫悟空的時候,靠的也是實力!

但是他們對於實力的運用,又和對方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比如孫悟空雖然已經被人稱為齊天大聖,可是究其本質而言,他仍然是一隻妖猴。

原因就在於他沒能從思想上,脫離那種最基本的生存狀態,腦海中依然存在著弱肉強食的理念,並且將其認為是理所應當。這就是《西遊記》中神仙和妖怪的區別,包括後來取經路上出現的那些妖怪,他們所遵循的理念,都只是那種最原始的法則。也就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慾,可以不分是非善惡的狀態。

他們與當初大鬧天宮的孫悟空極其相似,依仗自己有幾分本領便由著性子胡作非為。甚至把慾望的魔爪,伸向了觀音菩薩欽點的取經人,完全可以說是不知天高地厚。

雖然這些妖怪中有許多人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孫悟空,但是最終卻一直無法成功吃到唐僧肉,而且還會不可避免的走向失敗。這是因為他們都對世界上的規則,沒有深入的認知,更沒有走出原始法則層次。

《西遊記》的延伸思考:“叢林法則”是被拋棄了,還是被優化了?

神佛

所以他們始終都站在相對錯誤的角度,沒辦法做到像神佛那樣光明正大。不過如此一來也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既然《西遊記》中的神佛和妖怪都沒有脫離“叢林法則”,那麼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強烈的反差呢?

其實就是由於前者對基礎法則的優化,或者也可以說成是規則上的進步。神佛們雖然需要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但卻並不會為了滿足慾望,隨意濫用自己的能力。

當初若不是孫悟空先惹麻煩,那些天兵天將和如來佛祖也不至於與其大動干戈。因為他們對於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認知,同時也形成了一套更加新穎、完善的理念。

這些人都在努力追求並且維護著一種平衡的狀態,而這種平衡就是他們在“叢林法則”的基礎上,所添加的人性化規則。譬如玉帝招安孫悟空,是為了三界的和平和穩定,後來佛祖出手將其制服,也是基於這個目的。

所以說那種原始的法則實際上並沒有被拋棄,而是在隨著文明與智慧的發展,被融入了更多的理智性規則,從而使其不斷得到優化,因此才能夠適應不同的時代和人群。比如在古時候最燦爛文化井噴期——先秦時代,當時孟子就在書中提出了這樣的理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西遊記》的延伸思考:“叢林法則”是被拋棄了,還是被優化了?

人類由最初的叢林之道

這一思想顯然是人類由最初的叢林之道,向高度精神文明轉化的重要體現。不過這句話中的意思也說得非常明白,如果想要兼濟天下,首先還需要有相應的實力。如此不也正是在以古老的叢林思想,作為實現理想基礎嗎?

無論是人類文明的發展,還是人生價值的實現,能力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一切事物向著未來演變的推動力。如果丟掉了這條法則,那麼我們的文明也就失去了根基。

由此可見世界上的生命並不能真正拋棄那種最原始的規則,因為那是所有事物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法則。但是我們卻可按照時代的不同需求,來對其進行優化,使它變得更加符合當前的文明形態。這就是以“叢林法則”為線索,以《西遊記》為主要論述載體,而產生的延伸思考。

結語

《西遊記》這部古老的名著,總是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悟,無論從那一種角度來看,都可以看到非常深刻思維印記,彷彿承載著古往今來的所有思想演變。其中的那些神佛和妖怪,以及主角孫悟空的成長過程,與人類的文明進化,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

而且與此同時,通過這種角度的解讀與思考,也讓我們對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以及當下的生存形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其實世界上的規則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是人的主觀意識和思維,卻可以對任何一種法則造成影響,甚至改變它的作用。所以我們才要用自己的理智,對慾望加以約束,畢竟如今的人類,早已脫離了最原始的狀態,有了是非善惡的概念和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