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僅是一封青春寄語,又何必過度解讀……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在眾多的青春寄語中,有一句“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成為熱議的詞語。


《後浪》僅是一封青春寄語,又何必過度解讀……


今天清晨,有一條嗶哩嗶哩(下稱B站)發佈的青年宣言片《後浪》刷屏朋友圈,就在昨天晚上《新聞聯播》前的黃金時段,這條被稱為“後浪——Bilibili獻給年青一代的演講”登陸央視一套。


《後浪》僅是一封青春寄語,又何必過度解讀……


這段打破常規而榮登央視的視頻,演員何冰登臺演講,認可、讚美與寄語當今年輕一代。“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後浪》僅是一封青春寄語,又何必過度解讀……


該片在B站上線10小時,彈幕數超過5萬,點贊數超48萬;上線22小時,播放量突破600萬,80多萬點贊,50餘萬轉發,彈幕已滿屏交替。


《後浪》的發佈,其所引發的熱議在今天達到高峰,有感動亦有歧義,有說“90後、00後等小朋友對這段視頻反響平平,倒是一群70、80後在感嘆時光遠去”,更有人評論稱,這段視頻太討好“後浪”了。


《後浪》僅是一封青春寄語,又何必過度解讀……


成立於2009年6月26日的B站,用戶達1.3億人,作為熱衷於鬼畜等“二次元”文化的網站,說起“年輕”顯然有著更多的解讀,網站成立時間十年出頭,不能不說是年輕;而受眾群體平均年齡僅為21歲,更是解讀了年輕的含義。


走過十個年頭的B站,顯然有著“破圈”之急,從去年底“2019最美的夜”的跨年晚會就可見一斑,從內容上被視為是“二次元”和主流文化的大融合,也展示了從小眾走向大眾的多元發展需求。


《後浪》僅是一封青春寄語,又何必過度解讀……


《後浪》在獲得一片讚譽的同時,也有一些評論稱“中年討好新生代”“也許這廣告就不是給年輕人的”等。雖然每個文藝作品都會有喜歡與不喜歡之分,但不能由此而否認《後浪》所賦予給年輕人奮鬥的激情。


想當年,很多人都感慨“80後”是“垮掉”的一代,時至今日,眾多“80後”已成為時代發展和前進的中堅力量,他們共同創造財富、共同承載社會發展重任,是一代脊樑。


《後浪》僅是一封青春寄語,又何必過度解讀……


我們對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有著尊重和包容,時代也是在尊重與包容的包裹下不斷前行。


《後浪》僅是一封青春寄語,又何必過度解讀……


最後想說,《後浪》僅是一封青春寄語,無需過度解讀,在青春時刻,你被視頻中的某個段落、某個詞彙所感動,那就足矣,你的模樣就是我們曾經年輕的模樣,你的奮鬥就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青春歷程,你所在奔湧的河流中,我們也在!


讓我們再次賞析這篇《後浪》吧!


《後浪》


那些口口聲聲,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

像我一樣,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

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

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

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

可以盡情地享用。

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手藝,

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


很多人,

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

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人與人之間的壁壘被打破,

你們只憑相同的愛好,

就能結交千萬個值得幹杯的朋友。

你們擁有了,

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

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

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

但是時代更有幸,

遇見這樣的你們。

我看著你們,滿懷敬意。

向你們的專業態度致敬。


你們正在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

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

把學術的變成大眾的;

把民族變成世界的。

你們把自己的熱愛,

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

分享快樂的事業。

向你們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

才習慣嘲諷與否定;

內心強大的人,

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

向你們的大氣致敬。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


更年輕的身體,

更容得下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

有一天我終於發現,

不只是我們在教你們如何生活,

你們也在啟發我們,

怎樣去更好的生活。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應該看看你們,

就像我一樣,我看著你們滿懷感激。


因為你們,

這個世界會更喜歡中國。

因為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

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

因為你們,

這世上的小說、音樂、電影所表現的青春

就不再是憂傷迷茫,

而是善良、勇敢、無私、無所畏懼,

是心裡有火,眼裡有光。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

我們這一代人的想象力

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


如果你們依然需要我們的祝福,

那麼,

奔湧吧,後浪

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