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坡词不能用"豪放"二字简单概括?

唐宋词分派由来已久,明朝时期张綖开始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张綖认为,"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从此以后,词分豪放、婉约两派逐渐成为一种定论,并一直影响至今。婉约词派从晚唐五代便已形成,《花间集》诸作便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婉约词风自此便被奉为词坛正体,词人词作众多,而豪放词作数量却寥寥无几,直到北宋苏轼登上词坛,大力写作豪放词,词坛风气始一变,打破了婉约词一统词坛的局面。

到了南宋时期,越来越多的词人追随苏轼,出现了辛弃疾、陈亮、刘过等一批豪放词人,豪放词得以与婉约词平分秋色,使词坛更加多姿多彩。而作为率先写作大量豪放词的苏轼,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开创者,但苏轼作为不世出的天才词人,其词作众体兼备,面貌十分丰富,并不能用"豪放"二字简单加以概括。 苏轼最负盛名的豪放词当属《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前一首写出猎的盛况,抒发自己老当益壮、御敌报国的壮志雄心,"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至今读来仍使人仿佛能目睹其英姿,为之心潮澎湃。而后一首一开篇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铺展出一副宏阔辽远的历史画卷,对着眼前滔滔滚滚的江水,遥想周瑜这等英雄也已灰飞烟灭,又转念想到自己华发已生,功业未就,不由得悲从中来,但结尾又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加以排解,可谓一波三折。对于这首《念奴娇》,人们历来只称赏其豪放,其中固然有"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些豪宕雄放之句,又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深情幽婉之句,可谓刚柔并济,摇曳生姿。

为什么东坡词不能用

翻开《东坡乐府》,集中偏于婉约词风的词作占大多数,不仅题材多样,而且风格也有所差别,面貌相当丰富。试看与《密州出猎》同一词牌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词坛上第一首悼亡词,上阕一句"不思量,自难忘"便抵得上千言万语,虽心心念念着亡妻,却又担心自己两鬓斑白,纵使与妻子相逢亦怕她认不得自己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阕便写梦中相逢,妻子正坐在窗前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其中含有多少思念,多少悲戚,结尾以景结情,皎洁的月光笼罩着空寂的松冈,更凸现这份天人永隔的断肠之痛。同以《江城子》为词牌,一首豪情万丈,一首深情款款,足见苏轼词风的多样化。

除了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类凄楚哀痛的词风之外,苏轼词亦有缠绵绮丽似柳永的一面,如下面这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阕描写的是暮春景色,花渐凋零,青杏初结,柳絮濛濛,芳草绵绵,如此春景自然极易撩动起人的惜春之情,使人为春光的短暂易逝而哀叹。下阕又写到墙外行人偶然听到墙内佳人的笑语,正想驻足聆听,而佳人的笑语声却戛然而止,只留下行人孤独地伫立着,引出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来,多情的行人既被无情的春景所恼,也为无情的佳人所恼。全词写得清新婉丽而又缠绵悱恻,酷似柳永"晓风残月"一类的词作。清代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评道:"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为什么东坡词不能用

而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则有幽怨缠绵之风,该词将杨花形象与思妇形象以及诗人自身形象三者融合为一,令人分不出何句写物,何句写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通篇情感随意境而变,愈转愈深,直至最后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收尾,既写伤春之情,又写思妇幽怀,更写漂泊之苦,其中多少幽恨怨断之声,留待读者细细品读,无怪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赏道:"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除了上述这几种风格之外,东坡词还呈现出其他多种面目,令人叹为观止。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蕴藉空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清雄洒脱,《贺新郎》"乳燕飞华屋"的清新绮丽,《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旷达潇洒,《八声甘州》"有清风万里卷潮来"的"韶秀隽洁",《永遇乐》"明月如霜"的清幽深邃,《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的朴实素净,《洞仙歌》"冰肌玉骨"的娴雅妩媚......可谓千词千面,使人读之不倦。

对于东坡词中的清新婉约之风,前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周济云:"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韶秀是东坡佳处,粗豪则病也。"夏敬观则说:"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二人都极力赞赏东坡词中韶秀婉约的一面,可谓独具慧眼。虽然文学史长期将苏轼视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从总体上来看,苏轼的词风是多样化的,不可用"豪放"二字简单概括,当然也不可目之为"婉约",东坡词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的是一种刚柔并济的风格,有学者用"清雄"二字评之,似乎更为准确,东坡词的佳处便在于"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因此能在北宋词坛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为什么东坡词不能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