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村庄故事:海阳东边的“方里”村,有不少隋姓人

位于胶东半岛南部的海阳,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从东到西,海岸曲线长达128公里,直线也超过了60公里。


其中,最东段的起点,在与大乳山隔海相望的桃源村(留格庄镇)。桃源村这个名字,外地的朋友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另外一个名字,大家一定应该比较熟悉,那就是“虎头湾”。

胶东村庄故事:海阳东边的“方里”村,有不少隋姓人

(配图均为方里村周边风光)

从海阳市区到虎头湾,要走从大辛家向东的一条道路。这条路有两个明显的上坡,翻过第一个坡后是小滩村,而翻过第二坡,就会来到一个叫做“方里”的地方。
方里的知名度虽然不如“虎头湾”,但历史底蕴却比虎头湾更深。因为根据桃源村志的记载,桃源村的主要姓氏—隋姓,就是从方里村析出。也就是说,先有方里村,后有虎头湾。
实际上,不仅是桃源村如此,附近前山、环岱庵等村的隋姓,也都与方里村有关。显然,海阳东边的这个方里村,是一个与隋姓人渊源很深的地方。

胶东村庄故事:海阳东边的“方里”村,有不少隋姓人

不过,在古代最早来到此处建村的并非隋姓。根据村志记载,明成化年间,郝姓自江西九江县迁来定居建村。因村坐落于海滨,即景题门联曰“丹阳方丽,黄海生辉”,取“旭日初升”之兆,命村名为方丽。后以村址四周环山,遂改称方里。继之,林、沈、隋等姓先后来此定居。
隋姓具体是什么年代迁来?虽然村志没有具体记载,但从当地隋姓的世系可以大致推断出来。

胶东村庄故事:海阳东边的“方里”村,有不少隋姓人

胶东隋姓在清末民初曾组织修撰了《定海郡侯隋氏通谱》,族谱记载,一支隋姓自十四世住海阳城东四十里坊里(方里)。而在谱系中,元初大将隋世昌为第五世,按照一百年四代人推算,两者之间相隔约两百年,差不多也是明朝成化年间。按此推测,隋姓迁到方里虽然比郝姓较晚,但相差应该不大。

胶东村庄故事:海阳东边的“方里”村,有不少隋姓人

从方里向前推,隋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宁海州的东诸往(现在乳山市境内),而东诸往的隋姓又是从莱阳析出。综合族谱记载,河南固始县—栖霞蛇窝泊—莱阳—东诸往—方里,大致就是这支隋姓人的历史迁徙线路。

胶东村庄故事:海阳东边的“方里”村,有不少隋姓人

方里村北靠山、南望海,在明代中期,山海之间这片方圆数里的地方,只有方里这一个村。因此,隋姓迁至此处之后,很快发展壮大,并衍生出其他支系。清初,一支析出建立桃源村;清末,又一支析出建立前山村。而留在本村的隋姓规模也比较大。根据村志记载,方里村人口最多时将近千户,虽然还有其他姓氏,但以隋姓较多。
或许正是因为方里隋姓族大丁多,在清末民初,胶东隋姓阖族办事时,大凡都会有方里的人作为代表。在通谱记载的一份首事人名单当中,就记载了方里村的隋元涛、隋明堂。在捐资修谱的名单当中,多数隋姓村庄都是捐大钱四千或者五千,而海阳的方里村和莱阳的曲坊村,都捐了各十千大钱。两村隋姓之盛,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