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一個口腔的支點,肌肉保持鬆弛,達到歌唱時“字正腔圓”

口腔是歌唱時咬字並形成三個腔體聯合共鳴的重要器官,它既要為聲波在氣息的傳遞下,通過體內骨骼和肌肉的傳遞,在鼻腔、胸腔產生共鳴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又要應語言中聲母、韻母的要求,舌頭做前伸、後縮、抬高、降低、平伸、翹卷等動作,嘴唇做開、合、圓、展等變化。口腔如此紛繁的變化和如此重要的作用,要求它在歌唱時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支點,使歌聲達到“字正腔圓”“聲中無字,字中有聲”的要求。

給你一個口腔的支點,肌肉保持鬆弛,達到歌唱時“字正腔圓”

口腔狀態的變化主要集中在舌頭、嘴唇、下頦(下巴)和軟顎這些部位,而這些部位紛繁的變化又必須以某些部位瞬間的緊張(聲母在發音時有成阻、持阻、除阻三個階段。在成阻和持阻階段,參與阻礙的兩個部位的有關肌肉是緊張的,但時值很短)和長久的相對鬆弛(韻母在發聲時,氣流在口腔不受阻礙,發音器官的肌肉相對鬆弛且時間較長)為先決條件。也就是說,由於聲母、韻母變化的需要,不論舌頭在口腔中處於什麼位置,做什麼樣的狀態,唇形和口腔有什麼樣的變化,舌頭、嘴唇和下頦(下巴)的肌肉都必須保持相對鬆弛。因此,這些部位是不能作為口腔的支點。

給你一個口腔的支點,肌肉保持鬆弛,達到歌唱時“字正腔圓”

而硬和上齒的生理特點及在口腔中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不論口腔其他部位怎樣變化,它們卻始終不會有變化。但口腔的支點僅需要一個“點”,而不是一個“面”,硬顎與上齒比較,上齒做歌唱時口腔的支點更便於掌握。具體地說,只有把頭部的重量全部集中在上門齒上,才能保證口腔需要變化的部位——唇、舌、下頦(下巴)的肌肉保持鬆弛和靈活,才能達到歌唱時“字正腔圓”的效果。所以說,歌唱時口腔的支點應該在上門齒。

給你一個口腔的支點,肌肉保持鬆弛,達到歌唱時“字正腔圓”

歌唱中氣息、聲音、口腔這三個支點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歌唱者在唱歌時出現氣息過淺、氣息過短、音域不寬、聲音缺乏力度變化等不良現象,主要是因為氣息支點不對造成的。而聲音位置偏低、聲音尖細、舌根和下頦(下巴)肌肉僵硬、吐字不清等問題則是由聲音支點和口腔支點不對而引起的。只要正確掌握、熟練運用這三個支點,聲音上的問題基本可以得到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