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积极抗日,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1931年9月18日晚,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在离张学良东北军北大营几百米处,炸毁了沈阳附近的一小段南满铁路,诬称是中国驻军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此为“九一八”事变。

日军在晚上从西、南、北三面包围并进攻东北军北大营,北大营驻军在张学良的命令下不抵抗,三个多小时后,8000人的北大营被300多人的关东军攻破,落入了日军之手,与此同时,日军又分多路进攻沈阳城,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就占领了沈阳城,之后,日军在城内四处劫掠,杀害百姓,奉系军阀在沈阳城内的军工厂和军工产品也一并落入日军之手。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关东军就在东北四处滋事寻衅,意图挑起战争,张学良和蒋介石采取妥协退让政策,为避免战争,隐忍自重,不跟日军发生冲突。到“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军的不抵抗,致使日军轻而易举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占领了沈阳。当时的东北境内的东北军共有二十万人之多,而日军一共仅四五万人,兵力如此悬殊,中国东北军在兵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竟然沈阳失守,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张学良弃守锦州,1931年10月,日军开始炮轰锦州驱逐张学良,1932年1月张学良不战撤入关内,日军一枪未发占领了锦州。锦州不抵抗,历史上一直认为是张学良奉命行事,其实那时候蒋介石已经被逼下野,放弃锦州,应该是张学良的判断有误,导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根据他晚年口述中提到,他为什么不抵抗,是因为对日本的误判,没有想到日本是真的想占领中国。这个说法实在是让人无语。


如果,“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积极抗日,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那么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当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和张学良都采取积极应战的态度,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首先,了解一下九一八事变的重要起因。早在1905年,日本通过与俄战争,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朴次矛斯条约》,日本取代了俄在中国的旅顺到大连湾铁路和租借权,及其它有关权益,这里边的旅大也就是关东州,1932年租期到达,从苏联的中东路事件可以看出,到期后中国政府绝对不肯同意再租借,关东州是日本关东军的重要据点,所以日本军方绝不能放弃旅大,这也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为为了达到长期霸占东北的目的。

九一八事变以后,放弃锦州不战而退,是东北的局势真的已经不可控制了吗?

从国际形势来看

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诉诸国际联盟,寄希望国联调停,能和平解决此事,让日本撤兵,当时美国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忙于自己国内的事务,委托英法德各国协议,但日本军方置若罔闻,后美国曾照会中日两国,表示日本侵占中国违背了《凡尔赛条约》,美国不承认。所以当时在国际声势上,中国还是占据有利地位,国外势力也不会想看到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锦州之战时,锦州所在的铁路属于英国控制,如果在锦州全面交战,英国为保护自身权益不会坐视不理,很有可能跟日本发生国际冲突,肯定会给日本带来阻挠。


如果,“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积极抗日,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从国内形势来看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沦陷,东北,及至整个中国都群情激愤,全国迅速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东北的人民积极反抗日本的侵略,东三省的反日运动峰起,投入到抗日自卫战中来,当时整个黑龙江省也还在马占山的手中,他一直到锦州失守,都仍然在坚持抗日。

东北驻军数量来看

当时黑龙江三万余人,吉林军五万多人,锦州的东北军主力有十九万人。而日军数量仅四五万人。数量如此悬殊,日军也深感威胁,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外务省和日本军方的意见其实是不统一的,日本政府曾经一度命令关东军紧急停止,从日军进攻锦州之时可以看出,一直到年底之前也未与张学良部队发生地面冲突,只是用飞机对锦州进行轰炸,而且还是缴获的张学良部队的轰炸机,实在是讽刺。可见从战斗力上来说,其实东北军的力量是很强的,物资装备各方面都不差,并非没有一战的能力。

从地理位置来看

锦州所在的后方是山海关,前方是狭长的谷地,地形易守难攻,可以提供很好的山地屏障,让日军作战难以展开,更主要的是,日军的补给是个问题,补给线全部暴露在周围的抵抗范围之内,如果截断了日军的后勤补给,断了他们的粮草,日军也无心恋战。

如果,“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积极抗日,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改写?

而且以当时沈阳沦陷之后,东北人民对日军的顽强抵抗,可以看出全民抗日的决心,真是天时地利人和。

综上所述,如果东北军能够积极抗日,坚定地守住自己的根据地,也未必会败,就是败了,也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向日本展示了中国抗日的决心,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日军全面侵华的进程。

这样有利的条件下竟然不战而退,让日本关东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锦州,实在是极大的错误。

自锦州失守,张学良部队退入关内,黑龙江省马占山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局面,其它的抗日联军也失去了精神支柱,最终被日军个个击破。从此,东三省全线沦陷,东北三千万百姓暴露在日军的铁蹄之下,开始了屈辱而悲惨的生活。

如此轻易地得到了东三省,也让日军产生了极大的膨胀心理,陷入了极度的疯狂,从而加速对中国战略扩张的进程,从东北向华北进军,一路南下。而国民党和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的不抵抗,软弱妥协,也极大地打击了中国部队和人民的抗战信心,对日军产生了畏战情绪,两军交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士气是打胜仗的根本,后来的国民政府军有的跟日军一交火就溃散而逃,以至于在正面战场上跟日军交战取得的胜利是寥寥无几。一直到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大规模的胜利,我军伤亡三万,歼敌两万余人,终于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的信心,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以及1940年八路军的百团大战,击毙打伤日军两万多人,深刻地教训了日本侵略者,使其侵华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历史证明,面对凶残狠毒的侵略者,一味地忍让妥协,是不能让他们停止脚步的,只有勇敢地拿起武器反击,狠狠地打,把他们打痛,打伤,打死,才会让他们害怕,有所顾忌。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头观望,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一段斗争的历史,也是一段光荣的历史,在抗日战争中涌现了无数英雄儿女,为了祖国大义,为了人民自由,而马革裹尸,青山埋骨。历史的黄沙掩盖不了英雄的光芒,我们要沐浴着英雄的光芒,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u001d���)�9�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