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笔是如何写出来的,是先阅读很多文章,还是有那种想象力?

被动的阅读,效果不大,因为“读书破万卷”这句话,人人皆知,人人也可以低成本无条件做到。甚至只要肯,一年几百本书也是可以读完的。

问题是那些读书的人,写出的文章都优秀吗?逻辑思维都强吗?想象力都丰富吗?

毫无疑问未必,如果可以的话那世界上的文豪将大于普通人。

可是那些文豪是如何做的呢?

优秀文笔是如何写出来的,是先阅读很多文章,还是有那种想象力?


一、优秀的人在哪里都是优秀的

有许多人的传世之作,未必是有意为之。

比如:佛洛依德,当然他的书不是名著,而是一个标杆,关于梦和精神的研究,因为没有切实的证据,所以也并不能证明他说的就是错误的。

他的书就是做为这行业评判起点的,也是学习文学的入门书,我们也要研究灵感与写作的关系。

而这只是源于他的工作手记,慢慢演变成为研究日志,最后才成书的。

不管有多少人不赞成他的想法,但终究是第一位把工作日志变成文字并出版发行的。


周作人比较成功的是对欧洲史的著作,他用简洁、精准的语言把欧洲文史写透,本身就笔力不凡,而这是做为教材使用的。


娜塔莉的《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我》是一本关于修行与写作同时进行的书,写的就是她的心路,她创作的心路。



安意如、白落梅的关于诗词的书《花开半夏,情暖三生》《思无邪》等都是她们对于学诗体会词的感悟。


写作是个很专业的事情。

如果你能够在一个领域中做到优秀,那么把心中所得写出来,也会是不错的作品。

重要的是你得优秀,而优秀的做法就是努力。


优秀文笔是如何写出来的,是先阅读很多文章,还是有那种想象力?


二、刻意练习

当然,想把文章写好,首先要多练习,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写作、出书。

但是想要优秀,还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

而练习什么?

1字词的精准度

未学习写作前,觉得我说话还是能够让人理解的啊,但开始写的时候才发现,有许多话在我的心里,却表达不出来,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

所以,大量去体会字与词的真正意义(在当代,有多少字词是被误解的呢。)比如:蓬荜生辉,是指谦敬之词,只能用在自己身上。广告语“让您的居室蓬荜生辉”是骂人的话。

掌握字词的精准度,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练习的过程。


优秀文笔是如何写出来的,是先阅读很多文章,还是有那种想象力?


2.文章的结构

有些人的文章读起来,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却依然能够读出很强的逻辑,读到最后被我们会被文章所打动。

但有些人的文章东一句,西一句,读完根本不知在讲什么。

文章和人一样,是有骨胳、脉络、血肉的。

只有结构做好,起承转折也设计得好,才会让人口有余香,值得回味。


优秀文笔是如何写出来的,是先阅读很多文章,还是有那种想象力?


3.设计剧情冲突,人物性格

再看短篇、或长篇的情节性小说,我们就不止看文笔了,还要看对剧情冲突的设计,人物性格 的设计,还有故事的一波三折与高潮起伏。

曹禺的《雷雨》,就发生在一天,却给人带来震撼的效果,因其剧情技巧高妙,所以带给人的精神刺激才会强大。


优秀文笔是如何写出来的,是先阅读很多文章,还是有那种想象力?


4.语言的驾驭能力

我们说话也有许多种说法,谦虚的、客气的、讽刺的……

而小说创作也有许多种。

《在路上》一路闪电带火花,让人头晕目眩似的沿途风景描写,一个人接着一个人,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地写下去,虽然我不太喜欢这种风格,但不得不说这依然是一部与众不同,拥有独特风格,再也无人能超越的作品。毕竟它是文坛上占据如此之久的畅销书,还是有它的道理。


《诛仙》写着写着,作者就变成了抒情散文与诗的结合体,女主角一直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直到最后也没有结果,却不妨碍它成为了仙侠的NO1,当然与游戏的制作精良有关,我现在这个游戏中好久无法自拔。


老舍的《老张》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原来话还可以如此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句会怎么开口,他创作的世界明明很熟悉,可就是有一种新奇感,仿佛我们走入了光怪陆离的另一个宇宙,我们可以忽略他的故事,只去欣赏说话的艺术。


《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是《狂人日记》的前身吗?鲁迅是借鉴了这个疯子的世界吗?相信读了之后你自有体会。


以上介绍的书全采用平铺直述的写作手法,都是用人类的另一个角度去完成作品的,除了想象力,还有语言的驾驭能力。


优秀文笔是如何写出来的,是先阅读很多文章,还是有那种想象力?


想要文笔好、想象力丰富,重要的是先去学会各种技巧,再刻意练习,这是建设在阅读之后的小径,肯付出才有收获,带着目地去练习,你才会看到自己的成果。

善于把目标细化,马拉松般的一段一段完成,你在写作的路上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

【我是人鱼薇沫】年读书超过100本,提升自我成长,帮助他人认清世界,离开狭窄的个人天地,如果这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点赞,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