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对后世的影响,三十年战争的终结

前言

在1646年战争季节,帝国军队虽然成功地将瑞典人赶出波希米亚,但仅仅是把他们赶到了帕德博恩,因为他们占领了该地。

在那里,瑞典人迎来了杜伦尼率领的法国援军,两支军队合兵南下,威胁巴伐利亚。这让帝国军队措手不及,他们本来打算在黑森——卡塞尔地区与瑞典人交战,但是法瑞联军并没有转身参加这个战斗,而是继续向南,切断了帝国军队与巴伐利亚的联系,这让马克西米利安公爵大为恐慌。他紧急要求帝国军队返回,但为时已晚,法瑞联军攻入巴伐利亚,除了慕尼黑和因戈尔施塔特之外,其他地方都惨遭破坏。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对后世的影响,三十年战争的终结

一、法国和瑞典的《乌尔姆条约》

这可真让马克西米利安受够了。他开始求和,1647年3月15日与法国和瑞典签订了《乌尔姆条约》,给予法瑞两国军队在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城市的驻军权。在此时刻,法国本应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但是爱开玩笑的战争之神并不感到满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尼德兰联合省和西班牙在经过了80年的战争之后签署了和平条约,荷兰南部的西班牙军队因此得以腾出手来将注意力转向法国。马萨林不得不下令杜伦尼迅速北上迎战,但是将军最精锐的部队——萨克森——魏玛的伯恩哈德领导下的魏玛人拒绝到德意志之外的领土打仗,他们抛弃了杜伦尼,反而站在了瑞典人一边。抗拒改变的不仅仅是魏玛人。斐迪南三世希望他能说服巴伐利亚的骑兵团加入帝国军队,但他们拒绝了,尽管他需要他们;瑞典人再次行动起来,回头朝波希米亚进发,在那里他们占领了城市埃格尔。令人欣慰的是,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向他示好,鉴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出现了新困境,马克西米利安现在对《乌尔姆条约》感到后悔了。因此,马克西米利安回头再与斐迪南结盟,在1647年9月与他签订了《皮尔森条约》,并派遣军队加入在波希米亚的帝国军队。

这种结盟的摇摆不定和违反条约的情况是战争久拖不决的重要原因。没有人可以指责马克西米利安违背《乌尔姆条约》的义务。在1648年1月30日与西班牙人签订《明斯特条约》的时候,荷兰人同样违背了1644年与法国签订的条约,其中荷兰人曾答应不单独与西班牙签订和平条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对后世的影响,三十年战争的终结

二、最后一次战争季节

最后一次战争季节开始于1648年3月,法国和瑞典军队再度联合起来进攻巴伐利亚,决心惩罚马克西米利安。他们在楚斯马斯豪森打败了帝国军队和巴伐利亚军队,把他们赶到因河对岸。皇帝要求皮科洛米尼重新指挥帝国军队,他过去一直与驻扎在荷兰的西班牙军队在一起,只有皮科洛米尼能阻止法瑞联军前进的步伐。但是,在法瑞联军控制下的巴伐利亚地区,城镇和乡村遭到恶意的掠夺,带来极大的破坏。

在巴伐利亚发生这一切的时候,一小部分帝国军队一路打进布拉格,其在波希米亚所经之处皆成一片废墟。由于瑞典答应增援,加上布拉格公民顽强抵抗,帝国军队暴露在易受攻击的状态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公之于众时,所有的主要参加者都深受战争疲劳和焦虑的危害:皇帝在军事上受到巨大的压力;马萨林面临着法国投石党叛乱;瑞典同样受够了战争的折磨,希望趁帝国式微之际解决问题,不希望冒风险再等待下一个战争季节的到来,因为到那时斐迪南三世可能再次集结新的军事力量发起进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对后世的影响,三十年战争的终结

于是,各方在1648年10月24日签订《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条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结束。没有明显的赢家,虽然法国和瑞典那时占上风,斐迪南三世及其盟友占下风,事实上根据条约的条款,他们都丧失了大部分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确保帝国不会反击,因此他们也同样渴望和平。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意义

条约开启了领地转移的多米诺骨牌游戏,瑞典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波美拉尼亚的大部分和欧洲北部其他领土,法国得到了阿尔萨斯。冬王的儿子卡尔·路德维希获得了普法尔茨的一半,另外一半即上普法尔茨地区仍然归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所属,为此还给他创造了第八个选帝侯头衔。帝国的法律结构变得更加松散,而且因为给予诸侯王更多的自由而缺乏连贯性。瑞典关于承认加尔文派的地位,以及战争期间归还给天主教的地产再度世俗化的要求得到同意,附带条件是不要再将更多的天主教领地世俗化。在多边协议中,出现了你赔偿我、我补偿你的金钱换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对后世的影响,三十年战争的终结

或许没有人对《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条约》的各种条款完全满意,但是最不高兴的是教皇。教皇对他们向新教徒的妥协和天主教的损失感到愤怒,他谴责条约"无效、空洞、不可靠、不公正、非正义、极具破坏性、道德败坏、疯狂、毫无意义和效果"。教皇诏书不再拥有中世纪时曾经拥有的那种权威,梵蒂冈的谴责并不能改变任何东西。但是,他的谴责在这个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承认宗教改革导致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永久性分裂。在整个欧洲恢复天主教的努力已经失败,现在机会已失,时不再来了。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对后世的影响,三十年战争的终结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当然也没有带来和平。在这个世纪剩下的日子里以及之后,欧洲各国间的战争仍在继续,尽管1648年之后的每一次战争都被交战各方认定为不同于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真正重要性,除了终结了天主教的希望以及基督教不再将宗教作为战争借口之外,就是它带来的观念变化,即欧洲对由此产生的国际和国内秩序有了新的理解。在剥夺皇帝权力以及授予独立国家政府权力之后,其他国家不应该干涉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概念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含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曾经试图对帝国施行君主控制,但是,威斯特伐利亚创造了联邦制这样一种替代品。帝国的权力现在被下放到帝国内300个诸侯身上,而帝国本身因为将部分领土让与瑞典和法国(帝国认为无法守卫其与瑞典和法国之间的边境),领土已经缩减了4万平方英里(约10.4万平方千米)。但是,奥地利、巴伐利亚和勃兰登堡——很快还有普鲁士——已经处在欧洲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因为它们从之前的帝国的安排中解放了出来。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对后世的影响,三十年战争的终结

像从前一样,威斯特伐利亚解决方案的真正意义和本质是整个学术研究领域的问题。标准的观点是,它创造了基于领土主权原则的国家共同体,这被其他学者描述为"神话"。分歧似乎是没有结果的:瞥一眼1648年之后的欧洲地图,调查一下此后的欧洲历史,加上此后世界各地不断增强的情绪(尤其是19世纪以降),我们就会知道构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条款对此后若干世纪的全球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十年战争,就在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结束了。


参考文献:

《三十年战争史》

《欧洲历史大辞典》

《欧洲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