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從秦鍾臨死時的遺言,看作者的“無可如何 ”之大

以前讀《紅樓夢》,讀到“秦鯨卿夭逝黃泉路”時,便對秦鐘的遺言很是不滿。因為我實在不明白,這個曾經被寶玉引為知己,甚至比寶玉更叛逆,更脫俗的人,為何會突然說出這麼世俗的話:


“以後還該以立志功名,榮耀顯達為是。”


《紅樓夢》:從秦鍾臨死時的遺言,看作者的“無可如何 ”之大


難道他在最後全盤否定了自己嗎?難道他要向世俗投降嗎?我很難接受這樣的觀點。


中年後再讀,突然間就懂了:秦鐘的悔恨,並不是在否定自己,而是他認清了現實——他在經歷一系列打擊之後明白了:超凡脫俗在那個社會和時代是沒有出路的。


所以,為了避免寶玉走他的老路,他才用這樣的話來勸告勸告寶玉。可見,秦鍾想要保護寶玉的用心,可謂良苦。


而秦鐘的這種痛悔交加的心情,其實也正是作者的心中的感受,在《紅樓夢》的開篇,作者就寫過:


“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勸之德,實愧則有餘,悔又無意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


這愧與悔,在秦鍾死時的情景裡,可見一斑。秦鍾在說完了那句話之後,長嘆一聲,蕭然而逝——這一聲長嘆裡,正體現了作者的“無可如何之大”,正包含了作者太多的的無奈和悲愴啊。


這一聲嘆息,是悲嘆,不是後悔啊。


1, 寶玉和秦鐘的見識是高於世人,還是“自誤”?


秦鍾在臨終時對寶玉說:“以前你我自以為見識高過世人,到如今我才知道自誤了。”,那麼,在作者看來,到底寶玉和秦鍾他們的見識,是高於世人呢,還是自誤?


《紅樓夢》:從秦鍾臨死時的遺言,看作者的“無可如何 ”之大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回到小說的第二回。作者為了給這個問題找到淵源,又能做到足夠隱蔽,不觸犯正統的思想,他不惜花費了大量的筆墨,用神話來佈下了鋪墊。作者通過賈雨村的口說道:


  •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餘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


  • “今當運隆祚永之朝,太平無為之世,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餘之秀氣,漫無所歸,遂為甘露,為和風,洽然溉及四海.彼殘忍乖僻之邪氣,不能蕩溢於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結充塞於深溝大壑之內,偶因風蕩,或被雲催,略有搖動感發之意,一絲半縷誤而洩出者,偶值靈秀之氣適過,正不容邪,邪復妒正,兩不相下,亦如風水雷電,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讓,必至搏擊掀發後始盡.故其氣亦必賦人,發洩一盡始散”


《紅樓夢》:從秦鍾臨死時的遺言,看作者的“無可如何 ”之大


  • “男女偶秉此氣而生者,在上則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凶大惡.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痴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


在這裡,作者已經把寶玉,和寶玉所結識的秦鍾,蔣玉涵,柳湘蓮之流,都歸結為是稟了此氣降生的人,他們雖是請痴情種、逸世高人、奇優名倡,確是像陶潛,嵇康,阮籍等人一樣,是出世的之人。他們的見識,絕對是超越了凡俗,高過眾人的。


所以,“自誤”之說,實在是“無可奈何”時的悲嘆,不是出自本意。


2,寶玉和秦鐘的思想特質。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且看寶玉和秦鍾在封建社會中懵懂覺醒的精神意識:


他們都清醒地認識到社會制度的腐朽,認識到為了求取功名的而學習的學問實際上是死水一潭,極端無趣的,所以他們不屑於讀死書;他們反對森嚴的等級制度,直接以兄弟相稱;結交朋友不看身份地位,只求投緣;渴望自由交友,漠視規矩;渴望自由戀愛,挑戰婚姻制度。


《紅樓夢》:從秦鍾臨死時的遺言,看作者的“無可如何 ”之大


你看,這那一條,不是超前的呢?不是超越了那個時代很遠的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呢?寶玉頑石般頑劣的性格,實則是對腐朽思想的背叛,對真性真情的堅持。


所以他們寧願被世人看做“孽根禍胎“,也在所不惜。他們每一種荒唐之舉的背後,其實都有一種對世俗和禮教的反叛,都有自己純真思想的表達。


可是,他們的想法在那個時代能行得通嗎?行不通的。


寶玉縱使有祖母的百般疼愛,但是他稍有出格行為,照樣遭到毒打和鎮壓;不讀那明知道是糟粕的書,你就無法考取功名,還被人認為是不肖子孫;漠視等級制度,你會被社會若不容,說你是瘋瘋癲癲;破壞婚姻制度,追求自由戀愛,就更是寸步難行,死無葬身之地。


秦鍾是叛逆最厲害的,所以他死得最早。他破除了一切規矩,接受寶玉的友情,跟寶玉稱兄道弟;追求愛和自由,在學校因交友鬧學堂,跟智能兒私自偷情。而他的行為,根本是被社會所不容的。走不了三步路,他就害得自己家破人亡了——這,是多麼慘烈的教訓。


《紅樓夢》:從秦鍾臨死時的遺言,看作者的“無可如何 ”之大


父親被他活活地氣死,有什麼能比這更大的打擊?而他愛的人,也被他害到了萬劫不復之地,而他,根本就無任何力量可以保護自己的愛情——這疼痛,足以讓他認識到了現實有多殘酷。


所以,他才在臨終時留下那句勸告寶玉的話。他的勸告,其實跟黛玉看到寶玉捱打時哽咽著說出的“你從此都改了吧”的話,是一樣的,都是痛定思痛後,對寶玉的關愛和保護。而不是真心的否定自己。


3,在秦鐘身上,有作者深長的嘆息。


曾經看到有很多讀者納悶,不知道作者寫秦鐘的用意。


其實,跟寶玉一樣,在秦鐘身上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他也是作者的一個化身。作者用這個化身,通過秦鐘不一樣的出身和經歷,表達另一種疼痛和悲愴。


秦鐘身上有很多地方,也體現了作者“愧則有餘,悔有無意。”的無可奈的心境。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這句用來寫寶玉的話,用在秦鐘身上,也是一樣的貼切啊。兩個分身,一種痛悔。


《紅樓夢》:從秦鍾臨死時的遺言,看作者的“無可如何 ”之大


作者用秦鍾臨死的規勸,來驚醒寶玉,但寶玉並沒有聽到心裡去。這塊頑石,堅持了自己的本性,矢志不移。就像後來黛玉勸他時,他說的話:“你放心,就為這些人死了,我也是願意的。”


直到走完了所有的路,做完了所有的夢,他才大夢醒初醒。發現自己“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勸之德。”


這“無可如何”之大,罄竹難書啊。


至此,整部《紅樓夢》,字字血淚,字字愧悔,卻又似乎全是作者無悔的誓言。其實,這全是他對封建思想的叩問、批判;是對生活那個時代人的疼痛,悲憫;是自己半生潦倒的鬱悶,壓抑和悲愴啊。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作者的意思,恐怕也只有同樣出世、同樣超凡脫俗的人,才更懂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