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秒變"乖寶寶",高情商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孩子的情緒控制力差,在生活中只要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很容易出現煩躁和不安的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對父母或者是身邊的親人做出攻擊行為,讓父母頭疼不已。

就像有的孩子只喜歡接受別人的表揚和順從,卻接受不了別人批評和反對。這類孩子一旦在考試或者是競賽中輸了,就會產生氣餒甚至是嫉妒他人的情緒。這時,碰到這種易怒易煩躁的孩子,父母要學會"以柔克剛",不要用暴力或者言語來壓制孩子,而是要一步步引導孩子調整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情緒控制好了,就可以變成讓孩子變得積極陽光的正能量;情緒控制不好,就可能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客廳裡,5歲的陽陽過生日,邀請了鄰居4歲的小玉過來跟自己一起玩積木,但是在玩積木的時候,陽陽分得多,小玉分得少。小玉一看自己的積木塊比陽陽的少,就伸過手去搶陽陽的,卻不小心把陽陽好不容易搭好的"房子"弄塌了。陽陽也急了起來,於是,兩個小朋友就打了起來,你扯我的頭髮,我抓你的臉......陽陽的媽媽聽到聲音,就趕緊跑過來把兩個小朋友拉開,並對兩個人都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和教育。可這只是暫時的指標不治本方法,事後不管是陽陽還是小玉,都還是那個喜歡動手打人的"熊"孩子,並未有任何改變。

面對攻擊性強,一生氣就打人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下秒給大家分享4個小妙招,讓"熊孩子"秒變"乖寶寶":

1、 讓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能動口解決的絕不能動手

如果你的孩子喜歡動不動就打人或者咬人,作為父母要引導孩子多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意願,讓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然後與孩子一同商量解決。

2、 讓孩子明白暴力並不等於"勇敢"

有些孩子認為打架是一種"勇敢"的表現,其實,那是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所以,父母平常要多觀察和教育孩子:"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無理取鬧對他人進行攻擊,這是暴力,並不是勇敢。

3、 告訴孩子什麼才是友好的行為

有時候,孩子打人並非出於故意,而是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事後,孩子感到很後悔,也很害怕與被打、的人接觸,這時父母要引導孩子通過主動承認錯誤,向別人道歉,自我批評等友好行為,去化解小孩子之間的矛盾,更加友好的相處。

4、 讓孩子學會一些與人相處的原則

平常,父母要教會孩子一些與人相處的原則,如平等的原則,包容的原則,互利的原則,互信的原則,寬容的原則等。孩子用東西砸人,"斤斤計較,以牙還牙",就違反了相容的原則。

所謂的"熊"孩子,其實就是孩子不懂得調整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被負面情緒左右了還不自知,甚至有時候會做出傷害他人的舉動,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對孩子謾罵。

你家的"熊"孩子,做過哪些讓你哭笑不得的事呢,你又是怎麼應對的呢?歡迎下方留言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