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啟:國美×拼多多乘出中國最大需求乘數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4日電 近期,拼多多認購2億美元國美可轉債引發廣泛關注,也牽動了全球資本市場的神經。據悉,本次交易已於4月28日完成交割。有觀點認為,此次“國拼”合體,或破局家電行業三國殺,也有人認為雙方合作是線上整合線下的又一案例。那麼,“國拼”組合與以往行業巨頭間的組合模式有何異同?對零售行業發展有何深遠意義?雙方能否創造下一代的零售業態?中新經緯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帕勒諮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

新合體的乘數效應:超越線上線下融合

中新經緯:國美零售在宣佈牽手拼多多後,股價一度大漲近33%,帶動國美全系暴漲,拼多多股價上漲了13%,股價創歷史新高。有分析認為,這是基於對“蘇寧阿里”聯姻實效的看好。有數據顯示,蘇寧營業收入由2015年的135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692億元,阿里巴巴則由762億元增長到3768億元。您對這一觀點怎麼看?資本市場看重雙方合作的原因是什麼?

羅清啟:個人認為,這一觀點僅看到市場對雙方發力線上的期待,但還遠遠不夠。真正的合作要能發揮出乘數效應,並推動行業實現高質發展。對於目前多數“線上線下”所謂融合的合作,我們要看到其中瀰漫著一種驕傲的思維朝向:仍是在增大自有采購規模獲得經濟性,推廣“支付工具”的商業邏輯裡,將擴大數字社會零售目錄和數字支付形式當成是里程碑式的節點,但這對於整個行業來說並沒有創生出新的可能。

國美是中國知名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拼多多是中國用戶數第二大的電商平臺,兩者的合作應該說是時代的必然,也是行業發展的使然。國美擁有完整的供應鏈能力,30多年的品牌產品、服務、用戶運營積累,同時還有全國分佈式的物流體系優勢;拼多多擁有強大的流量和數據分析優勢。雙方的合作被認為互補性極強,各取所需,但這仍然是從歷史的角度看今天。

更重要的是要站在今天看未來,我們看到以往數字零售平臺聚攏的貨幣力量,往往將我們對零售業的想象簡單抽象到交易行為的集合上,但是疫情是一個重要的節點,讓市場開始反思如何將沉默的需求激發出來。此時,國美與拼多多的合作本質上是將國美所沉澱的到“用戶”能力與拼多多的“到廠”能力進行耦合,推動需求端與供應端的精準對接,這種可能將工業體系的開放性作為新的未來被建構出來。

新動能:另一個更具潛力的“國美”走到臺前

中新經緯:在行業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整合的時候,國美走了另外一條路子:圍繞“家生活”進行橫向的整合,從一個家電零售商轉型為一個以家為軸心的方案提供商。疫情期間,國美通過全國2600多家門店,超16萬個社群,觸達近5000萬用戶所展現的社群交互能力讓行業為之一振。國美聯手拼多多將其重心轉移到線上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您怎麼看待國美最近幾年的發展戰略佈局?

羅清啟:社會的發展總是需要人們從不同的維度進行想象和建構。時到今日首先要明白,店的形態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店由“路邊”走到了“人邊”,企業的經營重點也從經營“商圈”轉到經營“人圈”。這幾年國美的“家?生活”戰略一直在找從經營商品到經營用戶的路徑,疫情讓另一個更大的隱形國美走到了臺前。

以往國美核心能力在於“鏈接”,通過“鏈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供銷網絡,這幾年國美通過“家 生活”戰略的推進,應該說已將其能力由“物質形態”變成了“量子形態”,具體就體現在國美形成了“到線下店”、“到線上店”、“到用戶群”、“到用戶家”最豐富的通路。這個零售通路就像量子現象中一個光子可以同時在兩個地方一樣,它既是地面系統,也是線上系統,所承載的價值就不僅僅是交易了。

要想理解國美就要認識到,目前單純的網絡零售平臺扮演的是貨架角色,其標品的屬性在提供自助式服務的同時,也失去了深度交互的動力,沒有能為用戶賦能的介質。國美“家 生活”戰略下大家電、成套產品“深交互”的屬性,讓其率先打通全覆蓋的零售通路,依託2600多家門店“基站”和員工沉澱的深交互的“知識”能力,將激活新的社會需求。可以說,國美已從一個交易的平臺變成了交互、交易、交付於一體的生態。

顛覆傳統零售模式,推動行業重置性“再平衡”

中新經緯:摩根士丹利在評價拼多多時認為:拼多多“拼購”和“C2M”模式的創新,將為公司的強勁增長提供充足動力。拼多多的出現把行業引到了另外一端――C2M,最直接的阿里系跟隨推出了“淘寶特價版”以抗衡。此時,國美與拼多多的合作,業界有聲音認為拼多多再次搶佔先機。您認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判斷?“國拼”的合作對行業的意義究竟在哪?

羅清啟:過去十幾年電商的發展是將原來的線下業務搬到了線上,放大了輻射範圍,實現了交易層面的電子化。今天電商平臺仍在用這套邏輯改造線下零售店,拼多多的出現讓人們看到傳統電商數字化改造的路徑仍在將零售裝到“舊基建”裡,而它將零售往前推動了一步,將工廠帶進了零售環節,給行業帶來了一個新模式,此時拼多多與國美合作,又讓行業看到了一種新的可能。

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況下,要想從需求端出發去優化整個行業運營流程,就必須把需求端的需求精準傳遞到生產端,推動全產業鏈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國美利用地面、線上兩大系統構建觸達超5000萬用戶深度交互的能力、進入家庭與用戶溝通交流的能力成為中國零售業最大的“試驗場”。這種能力與拼多多“到工廠”、“到工業帶”的能力精準對接,讓需求端向生產端密集廣播,可以說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店態的重構,而是整個生產、流通業態的變革。

國美與拼多多的合作讓一個工業化的需求響應體系成為可能,兩者掀起的是一場“大規模收集需求的力量”與“廣泛收集貨幣的力量”的對沖。在“打通線上線下”成為全球零售業奔跑方向的時候,出現這種現象值得深入的跟蹤、研究,它可能成為中國零售業再平衡的起點。

全球零供領域的“新基建”:從賣產品到創產品

中新經緯:近期公佈的一系列經濟數據表明,全球經濟正處於進一步走弱的階段,其中零售所受到的衝擊較為明顯,包括擁有160多年曆史的梅西百貨、J.C.Penney在內的多家零售百貨巨頭正面臨破產威脅。在零售巨頭梅西百貨股價暴跌的同時,中國零售巨頭國美、拼多多卻迎來股價大漲,折射出資本市場對中國零售行業的信心。您認為這對於中國零售業發展意味著什麼?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羅清啟:毫無疑問,受疫情影響,全球零售業受到的衝擊是巨大的,因為我們店態數字化轉型的進程與規模要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加之我們疫情控制的很好,復工復產開展迅速,從物理端來看,零售業受到的影響要弱於其它地區。但不能簡單的認為市場的這種“投票”僅是對我們零售業當前進展的認可。通過這次疫情,個人認為讓全球認識到了中國市場更深層的韌性。

零售的改革不能簡單的等同於零售過程的數字化,從全球零售業發展來看,零售業的每一次轉型都是整個社會生產方式、流通方式的綜合變革。像美國雖然也有大的電子零售平臺,也在進行店態數字化轉型,但是通過這次疫情發現,難以與社會生產方式進行深度對接。

國美與拼多多的合作實際上是在進行另一種形式的“新基建”――聯通“需求-流通-生產”全鏈路的基礎設施,可以推測,伴隨著雙方合作的深化,以後家電、消費品、農特產品等將進入一個供需無縫對接的新軌道里,零售業從如何處理現在的商品到如何處理還不存在的商品,從如何處理歷史事件到如何處理進行中的事件,將在整個產業系統中創造新價值,贏得新的位置。(中新經緯APP)

本文源自中新經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