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應增量加大,價格不一定漲,幣圈大漲的基礎不成立

3月M2同比增長10.1%,為4年來首次人民幣供應增長上兩位數,2020年第1季度GDP同比降6.8%,一個大增,一個劇降,按說,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物價該漲了。而事實上是,生活品價格有漲,但幅度不大,為什麼?

原因有二:

1、時間。

從貨幣供應到引起市場反應,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2、活躍度。

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的費雪公式,MV=PQ。

M=Money:貨幣供應量,我們一般看貨幣供應增量M2。

V= Velocity: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流通速度在過熱和過冷中能相差很大,V直接和信貸創造能力相關。  

P=Price:商品價格。

Q=Quantity:商品數量。 

貨幣流通速度V越快,代表經濟越活躍,V可以用貨幣乘數效應來反應。

假如有100元的貨幣供應,貨幣乘數為8,那麼在市場上就會產生800元的效果,如果市場上的總商品是100個蘋果,那麼1個蘋果價值8元,而如果貨幣乘數為6,效果就是600元,同樣100個蘋果,1個蘋果就值6元。

目前的情況是,貨幣供應的增幅加大了,但錢流通的速度變小了。在疫情以及經濟下行的壓力下,現金為王是普遍接受的觀點,大家拿到錢不再進行投資和消費,都捏在手裡不花出去,自然會讓貨幣的乘數效應降低。以前供應100元,產生800元的效果,現在供應110元,但只能產生660元的效果,這樣物價不漲反跌。

這裡的數字只是方便大家理解,實際很複雜。

貨幣供應增量加大,價格不一定漲,幣圈大漲的基礎不成立


從長遠來看,M在不斷增大,而V會慢慢恢復,傳遞到市場上,就是商品價格一定會漲。

從以往的情形看,錢多了,要嗎進房地產,要嗎進生活品。

這段時間,深圳的房價獨秀,蹭蹭漲,深圳房價上漲,引發了人們對於其它城市房價上漲的擔心。

網上有段子,說奮鬥五年,不及深圳房價上漲3月,這奮鬥還有啥意義?恩,如果身在局中,這個意義得自己去找了。

有朋友說,啥啥啥都不賺錢了,搞啥啥賠,最後還是在深圳買的房子上賺到了錢。創業數年,在房子上賺了2000萬。所以,當經濟下行時,人們發現投別的都沒用,最後還是回到了房子上,這才是深圳房價上漲的由頭。

有錢人咋這麼多,排著隊買上千萬的房子眼都不眨一下?貧窮限制了想象力。

分析房價漲跌的文章很多,大部分是在扯淡,房地產本質上是金融產品,由貨幣主導。房價是否漲主要看3個方面:1是貨幣供應量,2是短期是否出現大規模的降息,至少50個基點以上,3是政策。

今天,受幾個利好消息的刺激,美股期貨大漲。

1、川普稱,準備搞2萬億基建計劃。

川普藉助疫情,支持率不降反升,民主黨必然是不爽的,這2萬億的基建刺激計劃通過困難重重。

2、據媒體報道,瑞德西韋治療效果優秀。

今早在一項臨床試驗中,此藥治療效果很好,讓資本市場興奮了一把。實際上,真正試驗的醫院沒有給出任何的官方結論,實驗沒有對照組,一切都是媒體自己的解讀。

生產瑞德西韋的公司--吉利德科學發出聲明:從統計學角度,尚不足以確定瑞德西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即便這藥好,也只是提高了治療的效果,減低了死亡率。防止疫情的擴散,還得是隔離+應收盡收。

3、川普發佈復工計劃。

川普在疫情沒有出現拐點時,發佈復工計劃,結果必然是一邊復工,一邊感染,疫情得不到控制,死亡人數也會繼續增加。

美國的人命,在經濟衰退面前,不值錢。資本家的產業,是要創造利潤的。

美國的疫情已經失控了。

一開始,美國是隔岸觀火,等到自己開始感染時,又裝鴕鳥,疫情爆發後學中國開始抗疫,即使最嚴重的紐約州,直到今天,才開始強制要求戴口罩(戴圍巾也行),不過為時已晚。現在疫情失控,美國又回到了鴕鳥模式,嚷嚷著要復工。

跟比特幣很像,一開始對比特幣愛理不理,等到比特幣成長到一定規模後,一些小丑跳出來嚷嚷著要幹掉比特幣,現在還有那個能力幹掉比特幣嗎?

較真的看,這些都不算利好。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疫情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7日11時38分,美國累計確診突破67萬例,死亡33284例。美國的疫情還在惡化。

昨天,在誇大的消息刺激下,數字貨幣來了一潑小漲。有人說,在減半、DCEP內測、LIBRA2.0,三大利好的刺激下,主升浪將開啟了。

減半基本上已經被市場消化,後期既要看減半後礦工層面的博弈,又要看二級市場上的比特幣買盤,只有買盤旺盛,比特幣才可能大漲。DCEP內測、LIBRA2.0,一個與幣圈沒啥關聯,一個發行還早,構不上數字貨幣大漲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