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會怎樣?23年前,池莉把這些擔憂寫進《霍亂之亂》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擾亂了無數人正常的生活,當一切漸漸平靜,回顧這疫情中的慌與亂,人們會得到怎樣的啟示?

武漢作家池莉23年的一篇小說《霍亂之亂》最近讓許多感嘆不已:這真的就像一個預言!

疫情來襲會怎樣?23年前,池莉把這些擔憂寫進《霍亂之亂》

生活的真實,很難用一件事情是不是真實來判斷。

藝術的真實,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武漢作家某某的日記,一直是人們議論的一個熱點話題。其中,關於真實性的爭論一直是一個焦點。

疫情來襲會怎樣?23年前,池莉把這些擔憂寫進《霍亂之亂》

而真實與否似乎不是衡量小說好壞的標準。

一個好的小說,讀者明知小說的情節與人物是假的,可有時會覺得它是如此真實。

而一個日記,也許記錄的事情並不是虛構,但也有人不認同它記錄的真實和它要傳達的觀點與情感。

池莉的一篇小說《霍亂之亂》,雖然這個故事一看就是虛構的,可聯想到至今仍然徹底平息的新冠肺炎疫情,真的會讓人感到這篇小說刻畫得很真實。

也許,在池莉燈下伏案寫作的那些夜晚,她的腦海裡浮現的一些場景,與今天真實發生的一切似乎有著某種關聯。

作為一個作家,池莉寫小說,講故事不是她的目的,她想表達的內容其實就隱藏在她講的故事中,在一個個由文字構建的細節、意象之中。

它們似乎是世界在水中的倒影,隱隱約約、若有若無,但絕不是毫無依據與邏輯的堆砌。

疫情來襲會怎樣?23年前,池莉把這些擔憂寫進《霍亂之亂》

小說不長,故事也很短。

故事是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的。

故事的開頭就值得細細品味,而且越往後讀,越發現這樣的開頭就預示著將發生的一切。

“我”在醫學院學習流行病學,教材中竟然沒有烈性的一二三號傳染病。

教材上語焉不詳,課堂上老師一筆帶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老師在課堂上自豪地解釋:

這些傳染病都在我國被消滅了。

“我”就這樣通過了流行病的學習,後來被分到了一家醫院做與流行病相關的工作。

“我”與所有的科室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有時連基本的物資都領不到。

“我”的科室主任聞達非常勤奮敬業,但一直也沒有領導關注與重視。

突然,在一個天氣惡劣的夜晚,曾經在中國消失了幾十年的霍亂來了。

教材中都略去了相關傳染病的內容,平時流行病的相關工作幾乎沒有人重視。

在這樣的背景下,亂是肯定的。

就在醫院與地方領導些手足無措的時候,“我”的直接領導聞達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聞達一口氣說出了8條建議與措施。

領導連連點頭,一一採納。

這些措施當然包括隔離、觀察、封閉管理,有意思的是小說中隔離的時間也是14天。

疫情來襲會怎樣?23年前,池莉把這些擔憂寫進《霍亂之亂》

而“我”體會最深的是平時許多問題都無人解決,現在眾人的態度都變了。

霍亂之亂,並沒有維持多久,生活重新恢復了平靜。

事後,“我”在書店裡翻看流行病學的新教材,裡面將過去刪去的內容——烈性傳染病的內容補充進來了。

最後,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有許多的道理總是在後來回頭的時候找到的。往前走的路總是無可憑藉,一如斷了鐵索的上山的小路。

這篇小說已經問世了23年,因為有了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又重新來閱讀它。

疫情來襲會怎樣?23年前,池莉把這些擔憂寫進《霍亂之亂》

也許大家都知道這是當初池莉的虛構,可是,因為有了現實的經歷,許多人彷彿覺得它似乎就是一種真實。

這種真實或許源於作家的一種直覺,一種對於生活本質的參悟,一種對於生活邏輯的推演。

它或許並不完全真實,但它卻比我們見到的真實更為本質地反映了生活。

其實,作為曾經學醫出身,做過3年流行病調查的池莉,當初就是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擔憂放進一個想象的空間來演繹。

她要傳達這樣一個看法:人類可以忽視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會忽視人類。我們欺騙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你覺得池莉的擔憂有道理嗎?通過這次的疫情,你對未來有沒有什麼擔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