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会怎样?23年前,池莉把这些担忧写进《霍乱之乱》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无数人正常的生活,当一切渐渐平静,回顾这疫情中的慌与乱,人们会得到怎样的启示?

武汉作家池莉23年的一篇小说《霍乱之乱》最近让许多感叹不已:这真的就像一个预言!

疫情来袭会怎样?23年前,池莉把这些担忧写进《霍乱之乱》

生活的真实,很难用一件事情是不是真实来判断。

艺术的真实,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武汉作家某某的日记,一直是人们议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关于真实性的争论一直是一个焦点。

疫情来袭会怎样?23年前,池莉把这些担忧写进《霍乱之乱》

而真实与否似乎不是衡量小说好坏的标准。

一个好的小说,读者明知小说的情节与人物是假的,可有时会觉得它是如此真实。

而一个日记,也许记录的事情并不是虚构,但也有人不认同它记录的真实和它要传达的观点与情感。

池莉的一篇小说《霍乱之乱》,虽然这个故事一看就是虚构的,可联想到至今仍然彻底平息的新冠肺炎疫情,真的会让人感到这篇小说刻画得很真实。

也许,在池莉灯下伏案写作的那些夜晚,她的脑海里浮现的一些场景,与今天真实发生的一切似乎有着某种关联。

作为一个作家,池莉写小说,讲故事不是她的目的,她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就隐藏在她讲的故事中,在一个个由文字构建的细节、意象之中。

它们似乎是世界在水中的倒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但绝不是毫无依据与逻辑的堆砌。

疫情来袭会怎样?23年前,池莉把这些担忧写进《霍乱之乱》

小说不长,故事也很短。

故事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故事的开头就值得细细品味,而且越往后读,越发现这样的开头就预示着将发生的一切。

“我”在医学院学习流行病学,教材中竟然没有烈性的一二三号传染病。

教材上语焉不详,课堂上老师一笔带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课堂上自豪地解释:

这些传染病都在我国被消灭了。

“我”就这样通过了流行病的学习,后来被分到了一家医院做与流行病相关的工作。

“我”与所有的科室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时连基本的物资都领不到。

“我”的科室主任闻达非常勤奋敬业,但一直也没有领导关注与重视。

突然,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曾经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的霍乱来了。

教材中都略去了相关传染病的内容,平时流行病的相关工作几乎没有人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乱是肯定的。

就在医院与地方领导些手足无措的时候,“我”的直接领导闻达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闻达一口气说出了8条建议与措施。

领导连连点头,一一采纳。

这些措施当然包括隔离、观察、封闭管理,有意思的是小说中隔离的时间也是14天。

疫情来袭会怎样?23年前,池莉把这些担忧写进《霍乱之乱》

而“我”体会最深的是平时许多问题都无人解决,现在众人的态度都变了。

霍乱之乱,并没有维持多久,生活重新恢复了平静。

事后,“我”在书店里翻看流行病学的新教材,里面将过去删去的内容——烈性传染病的内容补充进来了。

最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有许多的道理总是在后来回头的时候找到的。往前走的路总是无可凭借,一如断了铁索的上山的小路。

这篇小说已经问世了23年,因为有了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许多人又重新来阅读它。

疫情来袭会怎样?23年前,池莉把这些担忧写进《霍乱之乱》

也许大家都知道这是当初池莉的虚构,可是,因为有了现实的经历,许多人仿佛觉得它似乎就是一种真实。

这种真实或许源于作家的一种直觉,一种对于生活本质的参悟,一种对于生活逻辑的推演。

它或许并不完全真实,但它却比我们见到的真实更为本质地反映了生活。

其实,作为曾经学医出身,做过3年流行病调查的池莉,当初就是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担忧放进一个想象的空间来演绎。

她要传达这样一个看法:人类可以忽视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会忽视人类。我们欺骗自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你觉得池莉的担忧有道理吗?通过这次的疫情,你对未来有没有什么担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