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讀書筆記(2)

《中國文學史》讀書筆記(2)

p32—p61

6、論語

所謂子,即是指先秦諸子。諸子百家所作散文水準均極高,百家之首當推孔子,其《論語》為其弟子所筆記,文學價值極高,更遑論其思想。如: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段話充滿著詩情畫意。前三句均是在描寫一“窮”字,卻飽含畫意;最後兩句,實含有詩意,這是詩人的胸襟,這叫吐屬。

我們寫文章,不可用土語俗語,不然會失去意境。

再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此處“逝”字形容水之流動,其描寫手法平淡而真實,這是“興”,只是兩句話,形容時間一去不回,人生亦是如此。

以文章的體裁來說,《論語》仍是根據記事記言的傳統演變下來,但與《尚書》《春秋》不同:前者是孔子的個人言行,而後者是對國家大事而言。這是歷史的大進步。

7、中國古代散文

我國古代的散文,可以分作兩個時期,第一期可以稱之為“史”的散文時期。代表作如《尚書》及《春秋》的《左傳》。

第二期則是可以稱之為“子”的散文時期,它是思想性的。代表作當推《論語》《孟子》《莊子》《荀子》《墨子》及《老子》等書。

第一期是政治性的,由史官記錄下來的官書;第二期是私家的,屬於社會的,屬於平民的。

從《論語》開始,古代散文又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像《論語》這部書,可說是散的,是零星的,由許多章湊在一起,並無連貫的意義。

第二階段:如《莊子》一書,已進一步成為假設的對話體(寓言)了。

第三階段:到了《荀子》這本書,已經更進一步,發揮其個人整套有體系的思想與意見了。


《中國文學史》讀書筆記(2)


8、楚辭(上)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文學作品,但是一部集體的創作,這批集體創作者的具體姓名已經無法知道了。

而《楚辭》雖然也是一本總集,但其中以屈原的作品最多,可以稱為一部屈原的“別集”了。因此,屈原就成了中國第一位文學家了。

《楚辭》是承接《詩經》演變下來的,其中十五國風的最先是“二南”(《周南》和《召南》),這“二南”是孔子所最為愛好的詩。“周南”與“召南”屬於襄陽一帶,這一地帶氣候暖和,民間愛好戶外生活,山與山之間夾帶著河流平原。當時此處有韶樂。

楚國同是在襄陽,其地承接了古代之“二南”。不同於北方唱歌的嚴肅性,南方人唱歌則變化較多,是重複的,且十分熱鬧。

9、楚辭(下)

講起文學,可分別從兩方面來講:一方面是時代性的,是縱的;另一方面是地域性的,是橫的。

文學是人類從心靈中發出來的表現,它是受著地域的限制的。真實的文學來自廣大的群眾,須採自當時某一地域的民間,文學的創造尚需加上技巧。

《楚辭》是地域性的,也是文學性的,是南方文學。

較之北方的篤實,《楚辭》顯得輕靈。

另外,屈原所說的湘江與“洞庭”都不是在湖南,而是指漢水流域。

10、賦

賦是韻文與散文的綜合體,它在敘事時用散文,形容時則用韻文,好比和尚宣卷,有說有唱;亦好像唱京戲,有道白,有唱腔。

但像《水滸傳》,全書則是散文多而韻文少,所以稱為“小說”,或稱“章回小說”。但如果是韻文多而散文少的話,便叫戲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