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2)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2)

p32—p61

6、论语

所谓子,即是指先秦诸子。诸子百家所作散文水准均极高,百家之首当推孔子,其《论语》为其弟子所笔记,文学价值极高,更遑论其思想。如: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段话充满着诗情画意。前三句均是在描写一“穷”字,却饱含画意;最后两句,实含有诗意,这是诗人的胸襟,这叫吐属。

我们写文章,不可用土语俗语,不然会失去意境。

再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处“逝”字形容水之流动,其描写手法平淡而真实,这是“兴”,只是两句话,形容时间一去不回,人生亦是如此。

以文章的体裁来说,《论语》仍是根据记事记言的传统演变下来,但与《尚书》《春秋》不同:前者是孔子的个人言行,而后者是对国家大事而言。这是历史的大进步。

7、中国古代散文

我国古代的散文,可以分作两个时期,第一期可以称之为“史”的散文时期。代表作如《尚书》及《春秋》的《左传》。

第二期则是可以称之为“子”的散文时期,它是思想性的。代表作当推《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及《老子》等书。

第一期是政治性的,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官书;第二期是私家的,属于社会的,属于平民的。

从《论语》开始,古代散文又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像《论语》这部书,可说是散的,是零星的,由许多章凑在一起,并无连贯的意义。

第二阶段:如《庄子》一书,已进一步成为假设的对话体(寓言)了。

第三阶段:到了《荀子》这本书,已经更进一步,发挥其个人整套有体系的思想与意见了。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2)


8、楚辞(上)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但是一部集体的创作,这批集体创作者的具体姓名已经无法知道了。

而《楚辞》虽然也是一本总集,但其中以屈原的作品最多,可以称为一部屈原的“别集”了。因此,屈原就成了中国第一位文学家了。

《楚辞》是承接《诗经》演变下来的,其中十五国风的最先是“二南”(《周南》和《召南》),这“二南”是孔子所最为爱好的诗。“周南”与“召南”属于襄阳一带,这一地带气候暖和,民间爱好户外生活,山与山之间夹带着河流平原。当时此处有韶乐。

楚国同是在襄阳,其地承接了古代之“二南”。不同于北方唱歌的严肃性,南方人唱歌则变化较多,是重复的,且十分热闹。

9、楚辞(下)

讲起文学,可分别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时代性的,是纵的;另一方面是地域性的,是横的。

文学是人类从心灵中发出来的表现,它是受着地域的限制的。真实的文学来自广大的群众,须采自当时某一地域的民间,文学的创造尚需加上技巧。

《楚辞》是地域性的,也是文学性的,是南方文学。

较之北方的笃实,《楚辞》显得轻灵。

另外,屈原所说的湘江与“洞庭”都不是在湖南,而是指汉水流域。

10、赋

赋是韵文与散文的综合体,它在叙事时用散文,形容时则用韵文,好比和尚宣卷,有说有唱;亦好像唱京戏,有道白,有唱腔。

但像《水浒传》,全书则是散文多而韵文少,所以称为“小说”,或称“章回小说”。但如果是韵文多而散文少的话,便叫戏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