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的禁令怎麼被打破的

東漢初年防備外戚甚嚴,光武帝懲於西漢教訓,明確要求“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後漢書·明帝紀》)。

《東觀漢紀》:光武閔傷前代權臣太盛,外戚與政,上濁明主,下危臣子,後族陰、郭之家不過九卿,親屬榮位不能及許(宣帝許皇后)、史(宣帝祖母)、王氏(成帝王元后)之半耳。

明帝“遵奉建武制度”,以嚴刑峻法治理天下,“梁、竇之家,互有非法,明帝即位,竟多誅之,自是洛中無復權戚,書記請託一皆斷絕”(《後漢書·第五倫傳》)。明帝姐館陶公主希望兒子入宮成為郎官,也沒有得到准許,而賜錢千萬。然而到章帝時,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其中關鍵人物是古今推許幾無異辭的明德馬後,正是在她手上,外戚不得封侯與政的禁令被打開一道口子,之後章帝竇後、和帝鄧後皆用其故智,東漢外戚干政遂愈演愈烈,一發而不可收。

一、馬家的衰敗與復興

馬後是馬援小女,本來和竇融家有婚約。馬援南征五溪蠻不利,病死軍中,馬革裹屍而還。光武帝婿梁松因對馬援有宿怨,藉機聯合竇融侄子竇固等進行構陷,光武帝大怒,馬家敗落,數為權貴輕侮。馬家一怒之下,絕竇氏婚,將三個女兒全部送進掖庭,馬後被選入太子宮,時年十三。

入宮之後,馬氏“奉承陰後,傍接同列,禮則修備,上下安之”,被陰太后認為“德冠後宮”,明帝永平三年立為皇后。永平七年陰太后崩,自此馬後統領後宮,長達一十九年。

光武帝“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的禁令怎麼被打破的

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冊》之明德馬後身衣練服

馬後為人謙慎嚴肅,日常穿著粗疏,不喜遊樂,好讀《春秋》、《楚辭》,尤其喜歡《周官》、董仲舒書,《周官》是後世儒生編寫理想中的西周政治制度,董仲舒書涉及陰陽災異、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政治秩序理論,都是為官從政的重要參考書。當時各位將領上言奏事以及公卿大臣公開討論難以評論的,明帝多次試著讓馬後分析,“(馬)後輒分解趣理,各得其情。每於侍執之際,輒言及政事,多所毗補,而未嘗以傢俬幹。故寵敬日隆,始終無衰”。

時馬後前母姐女賈氏也在宮中,生皇子劉炟,明帝因為馬後無子,命令養之。劉炟子憑母貴立為太子,登基後為章帝,因此專以馬氏為外家,賈氏親族無受寵榮者。

馬後四個哥哥,幼兄客卿早夭,其他三位,馬廖為虎賁中郎將,馬防、馬光都是黃門郎,終明帝一世沒有改官,當明帝駕崩時,馬氏兄弟爭欲入宮,竟為北宮衛士令楊仁所阻,可見在宮內沒有職權之外的影響力。但在章帝登基以後,不過幾年,馬廖為順陽侯,馬防為穎陽侯,馬光為許侯,馬家“兄弟貴盛,奴婢各千人以上,資產巨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觀,連閣臨道,彌亙街路,多聚聲樂,曲度比諸郊廟。賓客奔湊,四方畢至……刺史、守、令多出其家”,在朝廷內外都有了很高的權勢和地位。

據《後漢書·皇后紀》,是因為馬後:

盡心撫育(章帝),勞悴過於所生。肅宗(章帝廟號)亦孝行淳篤,恩性天至,母子慈愛,始終無纖介之間。

所以章帝登基後,感念馬後養育之恩,“欲封爵諸舅”,之後又主動與政,才有了馬家的滔天權勢。事實果真如此嗎?

不妨讓我們考察下馬家“封侯與政”始末,看看究竟是章帝不顧祖父、父親言傳身教,忘記了西漢外戚為禍之烈,非要“封侯與政”馬家,還是囿於養母馬太后情面,形勢之下,不得不然。

二、馬家封侯與政始末

馬家封侯始於一場旱災。

建初二年,章帝登基次年,天下大旱。兩漢自董仲舒後,陰陽災異思想對現實政治有了實實在在的影響力,其認為天象是天子統治好壞最為直接的反應,一旦天降異象,就應該追究君臣責任,找出問題,進行改正。這種天人感應之說現在看來甚為無稽,當時卻是王朝統治的根本性問題,也是外朝大臣得以制約天子的理由。原本建初元年,章帝登基不久,就發生過一次大地震,章帝照例下罪己詔,認為問題出在“選舉乖實,俗吏傷人,官職秏亂,刑罰不中”。而這次全國大旱,有人認為是“不封外戚之故”,有司竟然接受了這種說法,上奏章帝“宜依舊典”。

東漢繼承西漢正統,而西漢舊典,“外戚以恩澤為侯”,此時被拿出來抗衡光武禁令。顯然整件事情背後,必定有人望風承旨,篤定“事從寬厚”的章帝不會降罪,設想此時在位的是恪守光武制度,嚴明苛切的明帝,還會有人自討沒趣嗎?

一邊是祖父禁令,一邊是祖宗制度,二十歲的養子章帝選擇了後者,卻為馬後拒絕。馬後在詔書中列舉西漢王氏五侯以及田蚡、竇嬰教訓之後,說到:

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樞機之位,諸子之封,裁令半楚、淮陽諸國,常謂“我子不當與先帝子等”。今有司奈何欲以馬氏比陰氏乎?……吾豈可上負先帝之旨,下虧先人之德,重襲西京敗亡之禍哉!

說明帝生前防備外戚,分給皇子的土地不過光武諸子一半,馬家自然也沒有資格與陰家一樣。陰家怎麼樣呢?是此時遠過於馬家的權勢,還是陰家有人封侯?

於是章帝再請:“漢興,舅氏之封侯,猶皇子之為王也。”馬後再讓,報書中有這樣兩句話:

昔竇太后欲封王皇后之兄,丞相條侯言受高祖約,無軍功,非劉氏不侯。今馬氏無功於國,豈得與陰、郭中興之後等邪!

提到西漢另外一項制度,軍功可以封侯。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愛屋及烏,任命李夫人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攻打大宛,慘勝後封為海西侯。而光武帝郭皇后家與陰皇后家,做為外戚,卻有多人封侯,是因為從龍之臣,有(軍)功於國。最後說實在要封馬氏為侯,應該等到“陰陽調和,邊境清靜”時,“然後行子之志,吾但當含飴弄孫,不能復關政矣”。

光武帝“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的禁令怎麼被打破的

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冊》之明德馬後含飴弄孫

建功立業的機會很快到來,就在這年,金城、隴西羌反,邊境不寧,於是章帝下令,遣行車騎將軍馬防、長水校尉耿恭將北軍五校兵及諸郡射士三萬人擊羌。

到這時候,朝臣終於意識到馬家封侯,勢在必行。第五倫上疏:“臣愚以為貴戚可封侯以富之,不當任以職事。何者?繩以法則傷恩,私以親則違憲。”退而求其次,想以封侯阻止馬家領兵干政,為時已晚。

建初三年,馬防凱旋而歸,“貴寵最盛,與九卿絕席”,而副手耿恭由於開始沒有推薦馬氏鎮撫涼州,引起馬防不滿,坐徵下獄,免官。

建初四年,“天下豐稔,方垂無事”,“有司連據舊典,奏封廖等”,馬家“累讓不得已”,終於受封。

光武帝“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的禁令怎麼被打破的

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冊》之明德馬後約束外家

三、馬太后駕崩之後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想了解一個人,就看他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覺得安心滿意,這樣他就隱藏不了。

單看馬後拒絕封侯言辭,真摯懇切,令人動容,就在馬家封侯之後,馬後還感嘆說,本來想瞑目的時候沒有什麼遺憾,那裡想到老了以後說話沒人肯聽(馬家還是封侯),看來是要留下萬年長恨了。

一旦考慮到馬後對這一整套政治運作的熟稔以及馬家之後的滔天權勢,再來看這些話,字字句句,全盤謀劃好了馬家封侯與政路線,連突破禁令的理由,或說是禁令的漏洞,都已經想好送到章帝跟前,章帝為人養子,又能怎麼做?就算開始真的想報恩,後來朝廷內外遍佈馬家黨羽之時,還是會有所不滿。

建初四年,皇太后馬氏崩,馬家失去倚靠,章帝即數加譴勑,“所以禁遏甚嚴”,馬家“由是權勢稍損,賓客亦衰”。又過了幾年,建初八年,有司“並奏防、光兄弟奢侈踰僭,濁亂聖化”,馬氏兄弟悉免就國,唯獨赦馬光一人留在京城,以“助祭先後”,“慰朕渭陽之情”。

同樣都是“有司”,馬太后生前,為馬家封侯尋找理由,惟其馬首是瞻;馬太后去世後,就忙著削去馬家權勢,以至於馬廖之子馬豫——章帝的親表弟,因為投書誹謗,竟在獄中死於拷掠。

那麼“封侯與政”馬家究竟出於誰的主導,還用說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