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虎崗龍湖祠傳承紅色基因

永定虎崗龍湖祠傳承紅色基因

圖為虎崗龍湖祠。

近日,筆者在永定區虎崗鎮虎東村虎東小學看到,林氏宗祠龍湖祠已修葺一新,門坪道路已經硬化,周邊空地綠化一新。

龍湖祠,由湖洋林氏十五世築肱公牽頭,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距今約350年曆史,其間經過數次維修,“文革”期間門廳、中堂被拆除,僅留下後廳。2017年,湖洋梓叔動議重修宗祠,年輕人紛紛響應,集資120餘萬元,歷時兩年,龍湖祠始得再現輝煌。

重修後的龍湖祠佔地2000餘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宗祠坐北朝南,由門廳、中堂、後廳組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屋脊裝飾有龍鳳花草等彩塑,抬梁式構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龍湖祠,在革命戰爭年代是一座紅色基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隨著反帝反封建運動在全國的迅猛開展,新文化運動逐漸傳播到農村。虎崗學子不囿於本地的小圈子,在初中或高級小學畢業後,他們便紛紛奔赴外地投考高一級學校,繼續深造。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林心堯、林啟善等20多人,分別在黃埔軍校、廈門集美學校、龍巖九中求學,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並陸續回到虎崗開展革命活動,成為虎崗早期的革命先驅。

林心堯,虎崗鄉龍溪村林坊廬自然村人。1926年初林心堯在廈門由羅揚才、鄒純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虎崗第一個中共黨員。同年夏天,受中國廈門總幹事會派遣,與阮山等一起回到永定湖雷上湖萬源樓創建中共永定支部。因為與湖洋林氏同宗同源,林心堯、林啟善等每次回鄉都要經過湖洋,都要到龍湖祠歇腳,總會受到湖洋開明紳士林豐全、林榮芬等人的熱情接待,龍湖祠,成為虎崗革命的策源地。

林心堯、林啟善、黃秀南等人回到虎崗後,立即掀起廣泛的革命宣傳運動。他們採取開辦平民學校、農民夜校,組織演劇隊、演講隊、山歌隊,教唱阮山創作的《救窮歌》《土豪惡》《軍閥的罪惡》《挑擔苦》《耕田苦》《十二月婦女苦》《苦媳婦》《農民協會章程歌》等。龍湖祠就是平民夜校之一。

龍湖祠是紅軍駐地之一。1928年8月5日,虎崗農軍50餘人聚集在龍湖祠,揭起革命大旗。他們走出永平橋,奔赴高陂,參加“太平裡秋收暴動”。1929年5月29日,虎崗農軍再次聚集於此,開赴堂堡、合溪,參加“永西暴動”。紅四軍解放永定後,進行分兵活動,幫助各地成立革命委員會。6月3日紅四軍第一縱隊由林彪率領到虎崗,大部分官兵住在湖洋務滋堂、龍湖祠以及南山下。紅軍戰士深入群眾,走村串戶,宣傳紅軍宗旨,向群眾講述“紅軍是朱毛領導的人民軍隊,它的任務是推翻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政權,解放勞苦大眾,使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人們見到紅四軍就像見到了救星。聽了宣傳後,感到有了光明的前途和希望,革命熱情空前高漲。紅四軍戰士還向廣大群眾宣傳紅軍的紀律,把“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編成紀律歌。除口頭宣傳外,還把歌詞寫在牆上,其內容是:“紅軍紀律最嚴明,保護工農們,大家的責任;買東西要公平,保護小商人;工農如兄弟,貧苦更相親,說話要和氣,開口不罵人;工農兄弟勞苦群,個個來歡迎,出發和宿營,樣樣要記清,上門板、捆稻草、房子掃乾淨;借物要送還,損壞要賠人;大便找廁所,洗澡避女人,三條紀律六項注意,大家照此行。”紅軍紀律嚴明深得人民擁戴,形成了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的大好局面。

1929年8月,虎崗開始進行土改分田,龍湖祠作為土改分田工作組駐地,張鼎丞、鄧子恢、粟裕等蘇區黨政領導人經常前來指導工作,鼓勵農民積極開墾荒地,擴大耕種面積,開展勞動互助和競賽,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挖掘土地潛力,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

1930年秋,十一區(高陂)蘇維埃政府決定把原來的虎崗分為上鄉和下鄉(虎一、虎二)兩個鄉。下鄉(虎二)機關設在湖洋龍湖祠。

閩西蘇維埃政府撤離虎崗後,虎崗黨組織把留在本鄉的鄉蘇幹部和赤衛隊員50餘人組織起一支虎崗游擊隊,由賴楊武任隊長,在虎崗的食水坑、灌洋紫山前的鬼坑(後改名為貴坑)為基地,展開蘇區游擊戰爭,轉戰於虎崗、灌洋,上杭的九洲、錦坊、林家畲等地。龍湖祠成為游擊隊員與革命群眾秘密聯絡的接頭地點之一。1933年春,敵十九路軍進犯虎崗,對革命群眾進行瘋狂的反攻倒算,群眾被迫移民並村。紫山前基點村的移至圳下、龍窟前。鄭坑基點村群眾移民到湖洋龍湖祠周邊。

在三年游擊戰爭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龍湖祠及其周邊群眾大力支持永太游擊隊、閩西南抗日討蔣軍、永西北工作團的革命工作,為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龍湖祠人文蔚起。建祠350多年來,人才輩出,代有秀才、文武舉人、大學士出彩。文臺公衍下裔孫在本地就有2000餘人。以“崇孝道、睦宗親,重教育、齊家政,正禮節、務讀書,明德性、謹言語,慎交遊、處世事”為家訓,傳為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