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三书六礼,十里红妆

最近《知否知否》席卷银屏,相信屏幕前的你也被这阵风刮到了,沉浸在观众的上帝视角,看着盛家姑娘闺中置气、先后恋爱,又分别踏入婚姻,对剧中的各家姻缘也是操碎了心啊~

知否知否,三书六礼,十里红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北宋官宦家庭的六姑娘盛明兰为人物主线,讲述了盛明兰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成长历程,中间涵盖了旧时嫡庶之争、男尊女卑的现象,既是一个家宅的兴荣史记,又是一部古代礼教制度下的女性奋斗传奇。

该剧虽有一些台词欠妥之处被语文老师搬上了课堂,但瑕不掩瑜,故事紧凑,人物刻画清晰,细节也甚是讲究,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很多重要节点也完美呈现了历史。以小见大,让人们对宋代生活得以窥见一斑

就拿剧中婚嫁场景来说,盛家大姑娘华兰出阁时,满院子铺上了红色物件,其作为盛家嫡长女,母亲王若弗自是备了丰盛的嫁妆,不仅如此,因华兰自小在盛老太太身边长大,盛老太太对其也颇为疼爱,送上了七百亩良田不说,还有成箱子的金银珠宝和银票,生怕高嫁到伯爵府的华兰在婆家受一点委屈。

知否知否,三书六礼,十里红妆

盛家二姑娘墨兰,为盛家宠妾林小娘所生,为攀附权贵,私会外男,再加之本就不受盛老太太和大娘子喜欢,亲生母亲又没有多少私产,虽也是高嫁到伯爵府,其嫁妆便要单薄了许多,但也是有几百亩水田和几处店铺的。

五姑娘盛如兰,为盛家嫡次女,其母王若弗对其自小就娇生惯养,嫁了寒门书生、翰林庶吉士文炎敬,虽是两情相悦,但文家家境贫寒、与盛家地位悬殊,其母担心如兰嫁过去之后吃苦受累,又是买宅子,又是送田地送铺子,其嫁妆也并不比姐姐华兰少。

六姑娘盛明兰,盛家庶女,自小母亲亡故,在祖母盛老太太身边长大,被老太太视为掌上明珠。明兰高嫁顾侯府,不仅大娘子按照嫡女惯例给了她和如兰一样的嫁妆,盛老太太更是倾囊而出,送上的田庄与店铺,加起来也有七八千两银子,还有另外一些银两,再加上好几大箱子盛老太太积攒下来的名贵料子,就连丫鬟也给她挑选最好的。连明兰自己都说:“这些嫁妆便是嫁公府家的小姐也是够了。”

知否知否,三书六礼,十里红妆

这么丰厚的嫁妆都从何而来呢?说来还是盛老太太作为侯门独女将自己的嫁妆给了孙女,盛家大娘子王若弗娘家甚为富裕,其给女儿准备的嫁妆也全部出于自己进入盛家时的嫁妆。由此可见,那时官家子女的嫁妆是有多丰厚了!

不仅官家子女重奢嫁,那时商贾人家为了女儿有个好归宿,也常常搭了贵重的嫁妆让女儿嫁入官宦之家。剧中男主顾二叔的母亲白氏

和盛家长房的嫡女盛淑兰都是携带着丰厚的嫁妆(包括奢华物件、田产、店铺、婢女等)嫁入婆家的,以自己的嫁妆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开支。

看剧的时候,小编一直纳闷,古代女子的嫁妆怎么那么那么那么那么多啊!后来查了下资料才明白,原来在宋朝,为女儿筹备奢华嫁妆的风气很盛,以土地作为嫁妆的娘家数不胜数。“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所言并不虚。

知否知否,三书六礼,十里红妆

要说能与重奢嫁相提并论的,那自然是男方的重聘礼

古代讲究“三书六礼”:“三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流程繁琐不说,聘礼的讲究与隆重和女方的嫁妆很有的一拼了!

盛家大姑娘华兰的夫家前来纳征(即下聘)时,编剧还特意把聘礼报出来一些:主礼塞外大雁活禽一对,副礼无数~

知否知否,三书六礼,十里红妆

以“大雁”作为聘礼,这在历史上确实是有相关记载的。据《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如纳采礼。”另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记载,女方同意婚事后,男方正式向女方家纳“采择之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下聘礼。聘礼一般都有九种: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韦、双石、绵絮、长命缕、乾漆。而这些聘礼也都是各有讲究和寓意,“胶漆取其固,绵絮取其调柔,蒲苇取其心可屈可伸……”,可以说融入了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望。

知否知否,三书六礼,十里红妆

看了《知否知否》,身边很多人都在感慨,嘴里说着羡慕剧中奢华的聘礼与嫁妆,心里却清楚,那完全是由出身决定的~倘若生在贫寒之家,那当真是娶不起也嫁不起啊!还有那旧时代严格的等级划分、迥然的嫡庶地位、婚配的门当户对,闺阁之女的诸多禁忌,简直是束缚了女性一生!

还好现在都是9102年了,喜欢的事情就去做,想要的东西就去买,虽没有三书六礼、十里红妆的繁琐仪式,但也不至于缺了那一份象征着胶漆如固的嫁妆~更重要的是哪有什么能比得上两心相悦、歙漆阿胶的情意,唯真心与自由可贵呐!

知否知否,庆幸你我都非剧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