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你一個大人,怎麼還和孩子計較”,“不就個**嗎”,“孩子還小,你就不能體諒一下嗎?”,“哪個孩子不調皮?”,“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明白了”,“他還是個孩子,他懂什麼啊!”等等。

這些話我們基本都是耳熟能詳的,“他還是個孩子”已經成為了很多中國家長最不要臉的藉口了。

“還是個孩子”,本質上是种放任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錢文忠說:“我們在不斷地讓步,為自己找理由,為孩子們開脫。”“還是個孩子”,已經成了某些中國家長最不要臉的藉口。孩子犯了錯,你說“他還是個孩子”,逃避懲罰,也逃避了責任,你為了自己找了聰明的理由,還自詡得意,但你肯定沒想到,其實,你害了孩子。

從出生那刻起,孩子就是全能自戀者,世界以我為中心,必須無條件滿足我的要求。你一直把孩子當孩子,那他就永遠都是個“孩子”:不思考行為的後果,更不承擔後果的責任。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於青寫道:“當你不把一個孩子當作完整的獨立思想體看待時,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用不著擁有理性,不用為自己的舉動負責,更不用考慮他人的感受——一個完全的利己主義者就此養成。”

“還是個孩子”本質上是种放任,讓孩子逃避教育、約束和懲罰。並在心理上暗示,你可以不用為你行為負責,久之,人格缺口越放越大,從最初的“熊孩子”,變成最後的“熊大人”。

別覺得現在“還是個孩子”,將來就有可能是個惡魔。

現在的孩子,犯錯成本太低了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錢文忠說:“現在的孩子,犯錯成本太低,他們根本不明白,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我們對孩子沒有已寫控制、抑制、約束,一味以愛的名義對他們讓步,這樣的教育不對的。”

成本低來自兩方面,一是社會:在法律層面上,社會對孩子的保護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了,甚至出現了不少孩子專挑法律漏洞而犯罪的行為。而學校的老師已經到了不敢對學生大聲說話的地步了。

當然,更多的則來自父母。

家長捨不得管,社會不敢管,已經成了中國教育的悲哀,而所謂的快樂教育也演變成了放縱教育、隨性教育、只要孩子高興一切都行的教育。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為了孩子,請守住底線

一個錯就是一個錯,即使改過來也有痕跡,要是改過來太容易了,我們就會輕易地犯錯。

孩子犯錯,一定要受到懲罰,讓他明白,你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哪怕你是孩子。父母不懂得教育孩子,社會定會狠狠地教育他。

心理學家說,年幼時的無意識破壞,經過長輩溺愛的縱容,就是造成了熊孩子自我意識的扭曲。

若不及時糾正,就會膽大至「天下皆我媽」的程度。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孩子犯了錯不可怕,而且犯錯也是孩子成長的契機,但這需要父母能夠積極引導孩子去反思,從犯錯中學到經驗、得到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縱容,和稀泥。

成長是要從學會承擔責任開始的。

如果真是為了孩子好,就不會把孩子一直困在自己的保護圈內,阻止他長大。

還有一種,是以愛的名義無底線縱容孩子,這類父母往往也都是“愛無能”的父母。

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愛,以為一味地給予就是愛,他們也從來不肯正視問題,因為那是他們自己也邁不過去的坎。

萬事包辦、什麼都不讓孩子動手,是對孩子能力的剝奪。

過度代入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情感視同孩子的情感,是對孩子意志的侵佔。

孩子做了錯事,一句“他還是個孩子”作為遮掩就不聽不看不管,則是對孩子認知的矇蔽。

說到底,不是孩子長不大,而是父母根本就不想讓孩子長大,因為長大最終指向的是獨立,而他們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縱容孩子的一切,為他提供一個絕對自由的樂土,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真正有能力為自己負責的人。

前一種愛,會剪斷孩子的羽毛,把他終身困在一個看不見的籠子裡,看似是在不需要規則、沒有束縛地成長,但實際上,孩子失去的才是真正的自由。

不過,大部分沒有辦法給孩子立規矩的父母,要麼自己就沒規矩,要麼是知道規矩和界限在哪裡,但就是狠不下心來要求孩子,又或者立不立規矩,全憑自己高興。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說實話,我很反對嚴厲地懲罰孩子,但徹底放任甚至事事迎合孩子也是相當糟糕的事情。

缺乏規則和行為邊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並不會讓孩子覺得快樂。這只是父母一廂情願的認為罷了。

孩子只會感到混亂、無序、缺乏安全感。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會有獨立的需求,他需要了解這個世界的秩序和規則,同時,他也需要不斷地去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

這些都是孩子真正需要被滿足的需求。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如果父母不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孩子劃出清晰且明確的界限,就有可能導致兩種極端情況。

一種是孩子會逐漸膨脹到認為自己擁有無限的權力,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且全世界都要圍著他轉,另一種就是孩子的內在和行為都變得失控。

孩子並不是只有長大了才需要懂規矩。

作為父母,對孩子說“不”很重要也很必要,但說“不”也是有技巧的。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設限的時候,你可以參考三個步驟。

第一步,先看看你設這個限制,是因為自己當下的情緒,還是真的有這個必要。

第二步,如果有必要給孩子設限,請帶著聯結地說“不”。

先共情孩子的感受,然後,簡單明確地對他說“不”,態度需要堅決,但語氣可以溫和。

重點是,你要幫孩子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界限在哪裡,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第三步,採取行動。

當孩子被拒絕時,他當下的“想要”沒能得到滿足,很容易產生失望、沮喪的情緒,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對他表達充分地理解,但這不代表父母就要滿足他不合理的要求。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網友:那又怎樣,孩子就可以讓他放肆嗎?


如果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光動嘴是不行的,還需要採取行動,阻止他的不理性行為,避免傷害或是破壞的發生。

這個時候,你還可以傾聽孩子。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物品的前提下,允許他哭,允許他自由地表達。

當他把大量的負面情緒宣洩出來後,他才會恢復到可以正常思考的理性狀態,接受你的“不”。

這個過程同樣也在塑造著孩子的大腦,幫助他成為一個更有判斷力、更能做出明智決策和行為的人。

正因為他還是個孩子,所以,請從小就教會他規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